界首地名之變化略記
作者:
柴大官人 更新:2015-12-24 07:33 字數:1543
在一次阜陽市級的網友集會,散會后人頭涌動,來自界首市的召集人喊了一嗓子:“界溝集的,在這兒集合!”不多時,所有界首網友都圍到了他身邊。可見,界溝集這個名字在界首人心中的地位,因為界首人都知道,界溝是界首的古稱,鄉下人到城里買東西有時也會說是“趕界溝集。”
據復旦大學教授魏嵩山教授考證,界溝一名首見于宋《元豐九域志》。志載:“上,潁州,汝陰郡,順昌軍節度……縣四。(開寶六年以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 ……萬壽。(州西北五十七里。三鄉。斤溝、界溝、稅子步三鎮。有潁水。) ”宋時曾設界溝驛,是開封通往建鄴、臨安的必經之地,潁州太守歐陽修在與張職方的信中有過界溝的記載。
說起界溝,不能不提及南宋紹興十年的順昌之戰。紹興九年,宋、金達成以黃河為界的和議。次年五月,金熙宗和都元帥完顏宗弼(即大家熟知的金兀術)以收回河南、陜西之地為借口,撕毀和約,兵分四路大舉攻宋。宗弼親率主力10余萬,奪取東京后揮師南下。順昌(今安徽阜陽)地處淮北潁水下游,為金軍南下必經之地。南宋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锜率“八字軍”等約兩萬人與知府陳規共同堅守順昌。戰前,劉锜鑿沉船只,激勵將士決心守城;廣派斥候察明金軍動向;發動民眾環城修筑土圍,用以護城屯兵;同時加固城池,以順昌城為防御要點,利用金軍不慣炎熱、不習夜戰的弱點,以攻為守,以長擊短,重創金軍主力,是南宋抗金戰爭中,以少勝多、以步制騎的著名戰例。 金兵退至界溝,與宋兵相峙八年有余,界溝遂名于世。界首西邊界有劉塌橋和長勝溝,至今有劉锜拆橋破兀術的民間故事流傳。
《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載:“潁州……宋順昌府汝陰郡……縣四、鎮十一……潁上,元光二年十一月改隸壽州。有潁水、淮水。 鎮十 永寧、漕口、王家市、櫟頭、永清、椒陂、正陽、江陂、界溝、斤溝。”元朝忽必烈至元12年,改稱界溝站。
明朝曾設界溝關,查緝鹽貨。后以其位陳州、潁州交界之處,故名界首集。臺灣軍中作家云中岳(蔣林)一生著有80多部武俠小說,與當時臺灣武俠小說作家虛化歷史背景不同,精研明史的云中岳其作品多以明朝為背景,在與小說情節關涉的史據考證上下了極深的功夫。他在《風云錄》(又名《小魔神》)中這樣描述界首:“似乎有許多府州交界處的要道處所,都有一座稱為界首的村鎮。南京和河南布政使司交界的地方,就有這么一座界首集,東面,是南京穎州太和縣境,西面,是河南陳州府沈丘縣境。集本身屬沈丘管轄,設有巡檢司維持治安,設有關卡檢查行旅客貨,包括管制旅客出人境……界首集距太和約在七十里左右,算是一處小宿站,西行腳程慢的旅客,不愿趕路可以在此地投宿落店。”小說以主人公的師傅在界首集被人擄走為肇始,引發了一幕幕江湖恩怨。
清咸豐六年,當地紳商因懼捻軍襲擊,出資擴建城堡,一度更名為界首堡。
抗戰時期,國軍“以水為兵”,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雖阻滯了日寇侵攻,卻造成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4個縣市遍地洪水,1250萬人受災,89萬人死于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為嚴重,21個縣市、900多萬畝耕地被淹,47萬人死亡。界首位于黃泛區中央,又有潁水便利交通,一時之間竟成為商旅、難民紛至的“避風港”,短短數年,畸形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小上海”。抗戰時期,界首由豫沈丘之皂廟、皖臨泉之劉興、太和之界首三個小鎮組成,合成“界首三鎮”。
1947年10月1日,界首解放,建界首市。1953年9月,撤市建縣。1958年11月與太和縣并為首太縣。1959年復為界首縣。1988年8月17日,撤銷界首縣,復界首市至今。
作者:柴進
通聯:皖界首市委老干部局
郵編:236500
資料來源:《元豐九域志》(中華書局1984版)P35、36。
《界首縣志》(黃山書社)
《歐陽修全集》卷一四七·書簡卷四·與張職方三通
《王莽趕劉秀》(黃山書社版)界首民間故事集
《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
《風云錄》(小魔神)第二章
順昌之戰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