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界首新華街
作者:
柴大官人 更新:2017-10-09 10:04 字數:1435
上午,一場不期而至的暴雨洗刷了界首城。很快,雨過天晴,飄然的白云隨風緩動,一切是那樣靜謐和諧。
下午,經過新華街的我,注意到腳下的水泥路已經干燥,路邊洼處偶有小小水坑,那是暴雨留給這條路的殘余記憶。街道的兩旁,房屋參差不齊,不少是解放前的泥坯房,也有一些改革開放后建設的樓房。對于界首,我們這個皖西北的城市而言,新華街是當之無愧的老街了,只是因為城市中心的轉移,幾十年之后,這兒成了人們口中的“棚戶區”,是這個城市最后的擬改造對象。
然而翻開歷史那一頁,這條街曾經是皖西北的界首的城市中心。
1938年6月9日,侵華日寇的鐵蹄踏進徐州,逼近開封,鄭州告急,武漢岌岌可危。國民黨政府為阻滯日寇侵攻,竟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泛濫的黃水成為中國人刻在心底的慘痛記憶。界首位于黃泛區中央,因地勢稍高幸免于難,但城北60余華里皆成汪洋!盎▓@口事件”改變了抗戰格局,國軍與日寇沿黃泛區成對峙之勢,界首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又有潁水過境的水路通達優勢,商賈云集,以驚人的速度畸形發展,成為名噪一時的“小上海”。其時界首的政治中心,便是當時的警備路,現在的新華街。這條街上不僅有掌控界首一線的界首警備司令部(湯恩伯掌控第一戰區后更名為沙河警備司令部,將其管轄范圍擴大至沙河流域),還有山陜會館及眾多商家,以及清真寺、大關帝廟、大王廟等。1947年10月1日界首解放,翌年,界首市政府入住新華街的臧家公館辦公。
歲月荏苒,這條街成為界首成安靜的一角,市政府搬到了繁華的人民路,臧家公館成為供銷社家屬院。**期間被破壞的廟宇遺址成了民眾住地,老房漸漸老去,我上小學時多次路過的砂礓路也改造成了青磚路,走在街道中心,總有有一種時光被拉慢的感覺。千禧年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整個界首城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界首市的發展面貌更是煥然一新。
歷屆界首領導班子都把工業強市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戰略方針。黨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屆界首市委、市政府在保持推動工業經濟穩步高速發展的同時,以“品質慢城、樂居界首”為主題,積極打造花園式城市,借助穿境而過的豐富水資源,營造水生態,做好綠文章。城市建設規劃有序,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街頭游園修了起來,城東的萬畝森林公園作為城市的“綠肺”,凈化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以市委、市政府辦公地為分界線,西面的老城區和東面的新城區,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
經濟發展了,城市的建設也逐步發力。市委、市政府投入資金,首先把老城區的小街小巷全部進行硬化改造,F在,我所路過的新華街,新鋪設的水泥路結實干凈,非常便利。然后,橫跨潁河兩岸的兩座大橋相繼建成,不僅方便兩岸群眾,更進一步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就在老城區改造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之際,我的朋友界首市博物館館長趙冰提出了一個富有建設性的提案,那就是依托新華街的厚重歷史,打造“民國風情一條街”。他希望在城市改造中,保留新華街原有的臧家工管、清真東寺等古建筑,同時把散落在界首城鄉的民國建筑集中搬遷到新華街上,進行保護性開發,重現抗戰時期“小上!憋L采。值得欣喜的是,這個提案的內容已經納入了城市建設規劃。
對于未來,這條街的居民們沒有太多的想象,他們安靜地生活著,一如往昔。坐在臧家公館門前的老人,面對著我的照相機,露出了羞澀的笑容。這條老街沒有震耳欲聾的喇叭吆喝聲,只有散步的老人腰間的唱戲機在豫劇梆子的戲文中漸行漸遠。
那邊,殘破的磚墻上,不知是誰用粉筆寫下了稚氣的一行小字:2017年8月21日,出著太陽,下著雨……
作者:界首市委老干部局 柴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