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樣更專業地關注網絡文藝
作者:
金永兵 更新:2017-03-22 14:04 字數:2312
得網絡者得青年,得青年者得未來。這是我們在當下所必須直面的客觀情勢。無論是從國家整體的宏觀角度,還是從現代高等教育的角度來講,缺乏對網絡以及內在于其中的網絡文藝的聚焦與關注,在相當程度上是以一種頗為嚴峻的隔膜為代價的。這意味著,對廣義上的文藝評論工作者而言,一個群體精神生活的重要層面被忽漏了。這個群體以中青年知識分子為主體,進而包括一般大眾。潛在的對話通道尚未被打開,一個可能的交流平臺有待建設。在這個意義上講,對網絡文藝的重視與關注已成為現實的迫切問題。
網絡文藝作為特定的社會現象,有其內在的復雜構造以及與此相關的多重特性。譬如,對代際差異的表征,標志性的“草根”指向,與市場因素的強相關性,與輿論場域的高度交互作用等。作為滲透著資本力量的大眾消費文化,網絡文藝已然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積極生力軍。與這一現實相關的問題在于,一般意義上的傳統學院派評論,以及國內重要的紙面媒體、網絡媒體編制中的文藝部所進行的文藝評論工作,在處理網絡文藝的種種現象時,常常給人一種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印象。由此,我們似乎觸碰到現有文藝評論有效性的邊界,感受到文藝理論和文藝評論問題意識的盲區。
作為大眾文化的網絡文藝在特定的時代形勢中獲取其產生和演化的外部條件,其自身的內在規定性與這些外部條件一起塑造了網絡文藝在今日蓬勃有力、轟轟烈烈的發展態勢。但從一般藝術史、文化史的構成與編制來看,就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長時段而言,其意義往往是由在藝術和文化上被高度認可的杰出作品所反向確認的。這樣的作品往往能夠在藝術史、文化史中支撐起一個時代的價值,也以此界分出不同時代的邊界。網絡文藝作為當下極富生產性的文藝領域,是否可能樹立起這樣的“文化標桿”,甚至于成為重塑“文化標桿”的標準?
這一問題不僅要求我們通過文藝批評或文藝理論來認識網絡文藝,更要求我們通過文藝批評或文藝理論實現對網絡文藝的現實引導。這里首先可能要求轉變看待作品意義空間的方式,也即網絡文藝的意義空間應當被看作一種共同創造的結果。這意味著網絡文藝這種產生于當下的作品,并非作為一種純然的、來自過去的傳承物,留待未來千百年后的讀者從作品文本出發闡明其意義,而是作為一個處在其同時代關系中的存在,與同時代人對它的研究一同奠基、構筑它的意義空間。因此,網絡文藝的批評功能不容忽視,呵護網絡作品內容生產者的那種態度、力量和熱情,也應當被用來呵護網絡文藝批評的實踐和網絡文藝批評的隊伍建設。從當前網絡文藝批評的現狀來看,網絡文藝批評面臨多重現實與理論困境,網絡文藝批評需要深入思考這些困境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的可能。
第一,網絡文藝的內容形態本身就為評論帶來難度。從較為常規的文學研究范式出發,網絡文藝文本在很大程度上難以經得起文本學的解讀。網絡文藝中不少“典范”作品往往是高速創作的產物,如網絡作家唐家三少能夠長期保持其連載小說每日更新近萬字。此外,網絡文藝的創作是一種互聯互動的“超鏈接”過程,讀者的偏好會不斷反饋到作者日后的創作中,有明顯的粉絲效應和大眾化傾向。這些無疑是由文藝作品在網絡環境中的生存本性所賦予的特性。這就對新的批評隊伍和新的批評范式提出了要求:既需要對不斷涌現的網絡文藝現象進行回應和總結,也需要以恰切方式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論開掘。
第二,網絡文藝相對短暫的生命周期限制了高質量批評作品的產生。網絡空間存在著“眼球效應”,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好的網絡作品還未經過細致的批評與研究,就已經被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作品取代了其焦點位置。就這一點而言,批評永遠具有被動性和滯后性,批評家難以兼顧批評的深入與及時。過度追求時效性的批評往往缺乏必要的時間距離和思想沉淀。如何為網絡文藝批評提供一個思考、沉淀、凝練、總結的時空結構,同樣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第三,網絡文藝批評本身也提出了難題。就網絡環境中“自發批評”的形態而言,最為常見的是以轉帖、跟帖、評論區、彈幕、蓋樓等形式為實現方式的“吐槽”。由網絡環境所原生的批評生態內部多是即時性的、情緒化的、套語式的表達,這種批評生態本身難以作為產生有效批評的架構和理論范式。建構合理、適用的批評標準和理論體系殊非易事。就既有的理論資源來看,從歷史、政治等角度介入作品的批評標準自有其價值和洞見,但在當下都難以實現對消費者的有力、有效言說。這其實一定意義上標識出學術上主流價值標準在網絡文藝現實中的“失聲”現象。就好比對大眾文化進行理論上的文化批判固然重要,但是這種批判工作卻沒有采用網絡文藝這一半自律領域的“詞匯”和“語法”,因而不能為其所識別并真正施以影響。綜而論之,網絡文藝批評實踐的特殊性要求其自身的批評體系、批評理論乃至批評美學的建設。
第四,缺乏適用的批評方法。現在常見的傳統文藝批評方法在形式上相對單一。首先是感悟式的批評,也即對感官和情緒上的感受作直接表達。其次是酷評式的批評,這種酷評式批評的否定性特征與其說是一種特定的方法,不如說是一種以苛責或嘲諷為特點的批評風格。再次是社會道德論批評,其常見形態是對網劇、網絡文學中人物或作者進行道德評判。這樣的批評方式有其價值,但往往難以提供具有啟發性的結論。網絡文藝的健康發展期待的是更具創新性、更富開掘力的批評方法,而非“舊瓶裝新酒”,恐怕不能簡單地將傳統批評策略簡單套用在網絡文藝這一新生事物之上。
一個恰切的問題必然是指向答案的路標,面對現實困境需要提出真問題、找到真答案。探索合理有效的網絡文藝批評方法、實現切實有效的網絡文藝批評實踐,仍有待于我們從把握網絡文藝的特殊邏輯出發,在一個較長時段里,進行持續不懈的探索。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黨委書記、教授)
中國藝術報 數字藝術專刊 第24期 2017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