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懸疑小說的文化書寫
作者:
鄧 禎 更新:2017-11-21 18:00 字數:1837
南無袈裟理科佛(又稱小佛),2012年11月在天涯蓮蓬鬼話論壇首次發表作品《苗疆蠱事》并一夜爆紅,以長文《苗疆蠱事》連載異軍突起于磨鐵中文網而獲得盛名,曾在網上掀起了一股苗疆系列小說熱潮,同時開創了國內巫蠱類網絡小說的先河,是網絡文學界類型小說的領軍人物,現為網易云閱讀簽約的“大神”作家。不久前,在廣西賀州召開的“網絡文學批評與中國文學傳統”學術研討會上,專題研討了小佛的網絡懸疑探險小說,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余位專家學者,從多個視角切入,對他的小說進行了深入探討,并與小佛本人開展對話式交流。小佛創作的“苗疆系列”小說以懸疑、冒險為特征,深受讀者喜愛,網絡上粉絲眾多,代表作有《苗疆蠱事》《苗疆道事》《捉蠱記》等,構建了一個龐大的苗疆小說體系。
“苗疆蠱事”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基因
“苗疆蠱事”系列小說以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離奇的劇情走向、曲折的人物歷險經歷和民間傳說而聞名,作者以生動的語言敘述怪力亂神的驚奇探險,向世人展示一個光陸離奇的巫蠱世界,但溯源其小說的根脈依然生成于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滋養之下,孕育于傳統文化的沃土,其思路題材莫不隱含著中國傳統文學的文化基因。
小佛在創作中善于汲取志怪小說中鬼怪、神仙、靈異等故事元素和道教、佛教等宗教觀念,以志怪的審美情感及奇特的想象賦予巫神鬼怪以人性,并借助神怪的力量作為情節轉化的契機,展開曲折生動的人與神怪關系的描寫。學者馬季指出,苗疆系列小說從內容而言是一部雜糅性作品,即包含了網絡文學的現代性元素,又汲取了中國古代文學的養分,小說生成于少數民族邊緣文化的土壤,脫胎于中國文學中巫文化的母體,具有豐富的民間性、地方性與民族性,他認為,“苗疆蠱事”系列小說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合理地闡釋了“民間傳說”,并將這些民間傳說無縫對接地融入到故事演進中。懷化學院譚偉平認為,《苗疆蠱事》以民間傳說為藍本的創作特征,擷取了民間傳說中的怪異之談,具有濃郁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作品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孕育的智慧性。
亦真亦幻的“口述實錄體”與“想象力書寫”
網絡文學評論家吳長青認為,苗疆系列小說的一大特色在于以“口述實錄體”的形式,對湘西苗族各種文化事象進行充滿“真實性”的描寫,通過假設“真實存在”,敘述新聞事實般的真實,用鮮活的語言表達形成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的藝術效果。作者巧妙地將民族儀式與民間傳說、個人想象相結合,創造了一個神性與人性相交織、現實世界與神異世界相結合的亦真亦幻、超現實的神奇世界,在網絡上有大量網民圍觀,為作者虛構的真實性推波助瀾,強化了“口述實錄體”的藝術效果。
中南大學晏杰雄指出,小佛的苗疆系列作品是湘西苗族的原始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的現實演繹,是現實經驗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切入,作家對民間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與詮釋,使現實場域與傳統文化相交融,讓作者的獨特想象力置身于現實經驗中構造故事,從而將讀者引領到一個超現實的想象空間中,讓讀者去體驗隱秘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學世界中的神秘存在。中南大學賀予飛認為,《苗疆蠱事》從苗族豐厚的原始文化和民間傳說中汲取營養,用想象力書寫了一個萬物有靈、奇譎詭異的世界,讓讀者在迷幻的想象中去接納故事內容的真實性,它之所以能給讀者帶來真實感和歷久彌新的新鮮感,是因為少數民族文化故事的融入,及作者對現實的代入及人性靈魂的挖掘。中南大學張俊在發言中指出,《苗疆蠱事》符合大眾對于巫蠱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神秘想象,作者對靈異事件的合理闡釋讓讀者容易接受并產生親近感。
驚悚故事里的人文情懷
小佛是講故事的高手,十分善于營造驚悚的故事氛圍,注重驚悚故事中親情、友情、兄弟情誼的刻畫。中南大學鄧禎認為,苗疆系列寫的是巫蠱文化、志怪靈異、民間傳說,卻不時嵌入兄弟情誼、朋友關懷和家庭親情,有一種溫暖人心的親近感,其中的人文關懷體現了價值書寫的正能量。中南大學孫敏指出,《苗疆蠱事》中沒有**悱惻、驚天動地的愛情,卻不乏肝膽相照的兄弟情義、感人肺腑的男女友誼,千秋情誼是《苗疆蠱事》中各角色出生入死的原動力,主人公陸左為情誼而戰的情感性設置使小說更具立體感,讓人讀后熱血沸騰,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中南大學許玫娜則指出,《苗疆蠱事》中描寫的那些觸目驚心的血腥、驚悚場景,有的過于陰郁恐怖,作者應考慮女性讀者的心理感受,描寫時如能有所節制會更好。眾多學者認為,小佛的苗疆系列小說是近年來網絡文學中涌現出來的優秀作品,創造了一個多種元素相統一的玄幻世界,顯示出網絡文學強大的創新力。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鄧 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