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原評《楚水風物》:味趣輕溢的鄉村物語
作者:
丁曉原 更新:2018-01-15 12:53 字數:1806
劉仁前的散文集《楚水風物》是一部味與趣輕溢的鄉村物語。它逗引我回到以前的鄉村世界,放映著那些已經久遠但依然活動在我心底的人情物景,回味起曾經的生活。
《楚水風物》是關于一地風物的話說。這里的“楚水”,言指作者的家鄉興化。此地古代歸屬楚地,水鄉澤國,故稱“楚水”。“風物”分說是風景和物品!冻L物》凡六輯,中有“風中的搖曳”、“水底的悠游”、“曠野的精靈”、“農家的菜地”、“時令的味道”和“民間的情感”等,記寫了菱、高瓜、河蚌、毛魚、麻雀、野鴨、扁豆、連根菜、糖團等63樣物事,大多為舌尖之物!冻L物》以物為主,但物本身也是景,而且物中有“風”,風俗風情,盡在其中。作品清簡淡遠而生色留香的描述,仿佛是在翻閱一幅幅楚水的風物志、風情畫和生態圖。
風物之類,是散文寫作中的經常性內容。這不僅因為風物與人類原是一個不可分開的生態共同體,更在于它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存在,是觸發我們個體生命情思感悟的媒質。周作人曾有自道:“我從小時候和草木蟲魚仿佛有點情分”,一時間他熱衷于“草木蟲魚”的寫作,寫有《莧菜梗》《水里的東西》《故鄉的野菜》《鳥聲》等。鐘敬文很以為“我的文章,很與周作人先生的相像”,他的《荔枝》《憶社戲》《水仙花》《啖檳榔的風俗》《花的故事》等有明顯的周作人“草木蟲魚”的影子。劉仁前一直追慕里下河文學的標志性人物汪曾祺。汪曾祺的散文多有寫風物的,如《吃食和文學》《故鄉的食物》《韭菜花》《花》《果園雜記》《葡萄月令》等。劉仁前所寫風物,有一些是汪曾祺曾經寫過的。在這些關聯處,他往往直接引用汪曾祺的記寫。其用筆風格,也有意學習汪曾祺的筆調。
寫物的散文,其前提當然要得物。而得物之要,作者須是博物者,體物者。物在生活之中,體物之深,博物之廣,要求作者是一個“生活家”。劉仁前是的!遁┧j·茨菇》說到兩物的育栽,不僅說到“均需育秧子”,而且細說兩者“育法不太一樣”。作者話說它們的“不太一樣”頭頭是道。要是沒有一些生活經驗,是定然寫不出的。還是這篇作品,寫荸薺和茨菇的收獲,作者言,“翻挖較常見。然,終不及‘歪’,頗多意趣”。這里一個“歪”字,極妙!“歪”,方言,一個富有表現力的方言,寫活了一個物事收獲的情態!巴帷睂懗隽丝菟锬嗨馁|感、收獲物事的方法,也造型感極強地展示了收獲者的身像。如果作者沒有“歪”過,體會過,那是想不到要用這個動感十足的動詞的。
好散文是一種有滋有味、有情有意的說話!冻L物》作為一種物語,也就是一種別致的關于味蕾物的說話。如冬日圍爐趣談,或如夏夜納涼閑話。劉仁前寫風物不是結結實實靜態地寫,而是能發散開去,在縱橫關聯中顯示出物的存在的豐富性。這樣的寫作,不僅需要作者觀物懂物,是物的行家,知道物在生活中的用場,也需要作者有足夠的關于物的知識儲備。如首篇《菱》寫得就散活有致,尺幅之中有著豐富的內存。開篇由夏季河面菱蓬橫鋪之景,作者引用宋代楊萬里“菱荇中間開一路,曉來誰過采菱船”加以描繪,自然而貼切。后解釋“菱角”之“菱”,引用李時珍《本草綱目》短語說明。中間寫女子采菱場景,先引劉禹錫《采菱行》,以“蕩舟游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言盡采菱的快樂。再由《采菱行》上溯到南北朝徐勉的《采菱曲》,“采采不能歸……預以心相許”,寫出了少女的相思。作者由眼前物,轉入物的歷史文化關聯,這樣風物中就有了文化的滋味。作品最后由菱角的文化之味,寫到了它的實用價值。文尾則以“鮮菱米燒小公雞”這道菜的烹制作結。整篇作品作者觀菱品味,既說菱的物性物用,又談有關菱的詩句。作者的博知多聞由此可見。這種“知趣”是周作人小品的一種風致,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也是習見的!冻L物》有意為之,構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寫作特色。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散文雖然不像詩那樣講求語言的詩性,但言之有文,話說有味,卻也是不易達成的!冻L物》的語言是一種有文有味的語言,其筆調清新疏朗,簡筆多意,沖淡有味?傮w上看,作者觀物得物,品物朵頤,自然清揚歡愉。讀《楚水風物》,我很自然地想到魯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的話:“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蔽蚁搿冻L物》中寫到的60多種物事,大約也是使劉仁前“思鄉的蠱惑”。風物是思鄉的載體,睹物以思鄉,思鄉而及物。因此《楚水風物》也可視為一種別致的鄉情小曲。
來源:文藝報 丁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