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折動人的敘事內容
作者:
鮑遠福 更新:2018-09-30 07:47 字數:1775
《尋找人類》是一部思想主題深刻、審美藝術價值較高、敘述手法極具特色的網絡科幻長篇小說。從文本的形式上講,該書與科幻文學雛形時期的敘事內容十分相似,是一部標準的“科幻游記”。小說帶有明顯的模仿性質,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科幻電影《星際迷航》、《星球大戰》、《第五元素》和《銀河系漫游指南》等的影子。不過,令人可喜的是,《尋找人類》在繼承上述經典的“星空奇遇”敘述模式的同時,也有所創造和超越,特別它對于人類生命本質和生存哲學的深度思考。小說講述了主人公(一群“非人類”,包括克隆人、變異人、外星人和人工智能)“尋找人類”、“尋找自我”以及追尋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故事。小說的作者是RAYSTROM,即“雷風暴”,從這個網名來看,作者應該是深受網絡游戲文化影響的一代人,即“受到網絡生活的浸染”并通過各種網上虛擬生活的建構(包括科幻敘事)來“曲折投射出網絡時代的生存體驗與文學想象”的“網生代”。[1]該書的實體書先由現代出版社于2002年10月出版,后又陸續連載于起點中文網和17k小說網。據網上資料顯示,《尋找人類》網絡版于2007年5月完結,并在“百度貼吧”等網文讀者群體中引發了極大的轟動。可以說,這部科幻小說是一種“線上”、“線下”發生了“媒介聚合”的網文形態。
《尋找人類》包含了冒險、陰謀、末世、幻想、技術異化和宇宙戰爭等多重敘述母題,為讀者呈現了異彩紛呈的故事情節。在小說中,外星人工智能生命阿魯克降臨地球,它們操控著超級武器攻擊了正進行“核大戰”的人類世界。一臺名為“父親”的電子計算機(由人類文明制造的人工智能)建立了保護區保護著殘存的人類。但這些人類的基因嚴重殘缺,甚至發生了變異,因此,人類文明岌岌可危,哪里還會有真正的“人類”呢?不僅殘存的人類自己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偷偷觀察人類的外星種族薩爾摩爾人(阿魯克文明的制造者)也為此傷透了腦筋。為了尋找人類,克隆人唐風、美蘭尼、蓋爾,變異人甲拉、薩爾摩爾人阿拉尼尼、人工智能阿萊克斯(薩爾摩爾人制造的另外一種人工智能)在因緣巧合之下組成了一支奇特的探險隊,踏上了宇宙的漫漫征途。探險隊在“尋找人類”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的奇異冒險,構成了本書的基本情節;但小說的意圖并非如此,而是讓探險隊的成員們圍繞“尋找人類”的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討論、爭辯和矛盾沖突,以此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于是,在故事的展開中,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則不斷涌現出來:由碳水化合物組成的生命體真的都是脆弱的嗎?傳說中載滿完整人類基因的飛盤里面為什么是空空蕩蕩的?人類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很明顯,這些疑問既是小說中人物爭論的焦點和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也在敘事技巧層面增強了小說的懸念,由此提升了小說的閱讀接受張力。
在作者娓娓道來、抽絲剝繭的敘事組織之下,水母一般優雅的綠星人(一種細菌智慧寄生在“原生體”身上的奇特生命形式)、“三智者”(薩爾摩爾人制造并融合了很多智慧生命意識的“純思想性”生命形態)、銀河議會(由銀河系中眾多的外星種族組成的星際政治組織,包括薩爾摩爾人、本圖魯人等)、薩爾摩爾人巴庫、阿魯克、本圖魯人等外星種族粉墨登場……當克隆人“鈦2378”出現時,唐風以為自己找到的是完美的人類,豈料這個“鈦2378”只是薩爾摩爾人從地球上竊取人類基因培養的奴隸后代。一個又一個陰謀都指向薩爾摩爾人的自私,或者說所有“碳水化合物生命”為了延續自我文明而奴役甚至毀滅其他低等文明的生存本質。
生命真的是為了進化就可以不擇手段、你死我活嗎?在情節的輾轉推進中,小說對此主題進行了反復而深入的思考。最終,重新回到地球的唐風和美蘭尼的孩子“新人”(擁有某種特異功能的人類)誕生了,地球上幸存的人類(克隆人)則剛剛打敗“父親”,與變異人成立了聯邦政府,但是好景不長,“新人”和變異人再次陷入無休止的戰爭,關于“真正的人”的名實之爭拉開了大幕。于是,尋找人類的飛船再一次飛入了茫茫星海,而這樣一個出乎人意料的結局具有極大的開放性,足以引發讀者掩卷沉思:真正的“人”是什么?他們為什么還要繼續尋找……小說全文近50萬字,但其敘述語言卻干凈利落、通俗流暢,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結構框架相對完整,對未來世界和宇宙航行的邏輯演繹過程也比較嚴謹,相對精確的科學思維的參與(比如對“三智者”生命形態的科學設想)讓小說的故事情節張弛有度、懸念迭出而又層次鮮明,具有很強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