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殘垣斷瓦 民廬傾頹
作者:
紛雨瀟瀟 更新:2019-10-15 15:40 字數:3265
就在于謙騰身而起的同時,于康、張叔、張嬸也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
“什么?貓兒莊有房子倒塌?這可怎么辦?有多少人受傷?有沒有人死亡?”張嬸已經急不可耐地搶先問道。
周全看著于謙滿臉震驚的神情,有看了一下在座眾人,趕緊站起身來,再次向于謙雙手抱拳并回稟道:“于大人切莫心焦,雖然貓兒莊有上百所民廬坍塌,但據郭大人府衙差役所探得消息,并未造成人員傷亡。”
“未造成人員傷亡?”于謙看著周全,緩緩地坐回到椅子上道。
“是,并未造成人員傷亡。”周再次確認地點點頭說道。
“真的?沒有傷亡的人?”張嬸再一次確認道。
“郭大人府上得到的消息是這樣的,沒有人員傷亡。”周全看著張嫂答道。
“那就好!那就好!剛才你一說貓兒莊有房子倒塌,可把我嚇了一跳。”張嫂道。
“郭大人府上的消息不會有錯的,你也別擔心了。孩子們會沒事的,孩子姨媽一家也會沒事的,放心吧,放心吧!”張叔安慰著張嫂道。
“張叔、張嬸,盈兒她去貓兒莊姨媽家了嗎?”于康在一旁盡力掩飾著自己擔心的神情,可還是在語氣中有所顯露。
“是,盈兒昨天和峰兒一起去她姨媽家的。正月十五也過完了,峰兒他姨父的鐵匠鋪也該開始干活了,峰兒昨天說就要回姨父家去,可盈兒也說她好久沒見姨媽了,非要跟著一起去,結果他們兄妹倆她就一起去了貓兒莊。但愿兩個孩子和姨父、姨媽一家都平平安安的,老天保佑,老天保佑!”張嫂一面說著一面做出雙掌合十的動作。
“周全,你剛才說郭大人一會兒要去貓兒莊是嗎?”于謙看著周全問道。
“是,郭大人是這樣說的。”周全答道。
“康兒!你去馬棚備馬出來,咱們馬上去郭大人府上,今日我們就再去貓兒莊走上一遭。”于謙道。
“是!義父稍候,孩兒即刻就去備馬。”于康道。
“于大人,我等也跟隨您一同前往貓兒莊可好?”應勇和周全同時問道。
“不用了,貓兒莊有我和康兒去就行了。再說,不是還有郭大人他們嗎,去太多人也沒有什么用。你們就留在府內,萬一大有什么事情發生,你們倆全也好有個定奪,總不能只留下張大哥夫婦呀。”于謙對應勇和周全說道。
“是!屬下遵命!”應勇和周全齊聲道。
“義父,馬牽來了。還有您的狼皮大氅,我也給您拿來了。”于康已經將馬拴在府門外的樹上,又返回前院來進入到正廳里面說到道。
“你們繼續吃飯,不用出去了。”于謙站起身來,一面向應勇和周全說著,一面走出正廳房門,向著府門外走去。
于康順勢將手中那件狼皮大氅披在了于謙的身上。
“康兒,你抽空一定去盈兒的姨媽家看看他們都好不好,不然我真的不放心。盈兒的姨媽家就在貓兒莊村東頭,他家門口有棵大槐樹,還有個鐵匠鋪,很好找的。到貓兒莊一打聽韓鐵匠,沒有不認識的。”張嫂一直跟再于謙和于康的后面,一面走一面說道。
“張嬸,您放心吧!我一定去姨媽家看看,您和張叔就等著我的消息吧。”于康朝著張嬸說道。
“你就放心吧,康兒去看看就全知道了,別啰嗦啦。”張叔也一起跟著出來說道。
“張叔、張嬸、您二老放心吧,我一定去看他們。你們都回去吧,我們走了。”于康看著張叔、張嬸說道。
于謙和于康二人一起走出府門,于康把馬韁從樹上解了下來,為于謙牽馬墜鐙并扶他上馬。然后,于康自己才翻身上馬,跟在于謙的馬后,一同朝著郭府的方向走去。
來到郭府的門口,于康翻身下馬請郭府的差人進府向郭大人回稟于謙于大人前來拜訪。
郭登得到差人的稟報后,知道于謙是為了昨日地震造成貓兒莊民廬傾塌一事而來。郭登本已決定去貓兒莊走上一趟,實地視察地震造成的災情和房屋倒塌的具體情況。此時于謙的到來,正好和他準備出行的時間相符,郭登帶著一個護衛,也就直接牽著馬走了府門。
“于大人,我們這是再一次心有靈犀、不謀而合呀!”郭登一面拱手行禮,一面和于謙打著招呼。
“郭大人,于某再次冒昧來訪,切莫見怪呀!”于謙見郭登出府而來趕緊翻身下馬,一面還禮,一面說道。
“哪里、哪里!我料定于大人必定會來尋我,有于大人與我一同走訪視察,我感激之至。再說,你我同為大明臣子,同為朝廷效力,何談‘見怪’二字。”郭登道。
“哎!郭大人客氣了!如郭大人所說,你我同為大明臣子,同為朝廷效力,何談‘感激’二字。貓兒莊離大同府百里有余,我們是不是這就上路呢。”于謙道。
“再等一下,張大人一早派人來稟,說他即刻就到,我們稍候他片刻。”郭登道。
“二位大人,早!張巡來遲,請二位大人贖罪。”一陣馬蹄聲伴著這聲音由遠而近,張巡帶著一名護衛已經行至眾人面前。他翻身下馬,而后又趕緊抱拳行禮道。
“張大人來得不遲也不早,時候剛剛好!張大人一早派人來稟說即刻便來,但您此時才到,是被什么事情耽擱了嗎?”郭登看著張巡問道。
“是,今天凌晨得到貓兒莊民廬倒塌的消息,我馬上就派人來和郭大人回稟了,后來又接到信報說,倒塌的那一片民廬,正是剛剛建好,為墾荒移民所修建的房子。因我在府內和那人問話,所以才來遲了。”張巡道。
“怎么會這樣?只有為墾荒移民所建的那片房屋倒塌嗎?其他的房舍都安然無恙是嗎?”于謙的語氣中雖未有大的變化,但在他心里,卻被籠罩上了一層隱約的不安和陰郁。
“是的,就是那一片為墾荒移民修建的房屋,在昨晚的地震中倒塌了。也恰巧只有那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房屋倒塌,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張巡道。
“還好墾荒的移民還沒有到大同,還好他們還沒有住進那些民舍,還好那些房子在還沒有人員入住之前就坍塌了。此次地震,雖是天災,又何嘗不是人禍。”于謙眉頭緊縮,語氣沉重地說道。
“我們還是到貓兒莊看了實際情況再說吧。”郭登看著于謙那凝重的表情說道。
“好,那我們就走吧!”于謙看看郭登,又看看張巡道。
“是!”張巡答道。
“駕!”幾人先后翻身上馬,雙腿緊加馬腹,朝著城外奔去。
行進在城外的山間小道之上,茫茫天地、萬籟俱寂,只有偶爾的幾聲寒鴉的叫聲,呼應著高山空谷間的馬蹄之聲。一樣的雪白蒼穹,一樣的琉璃世界,一樣的冰冷徹骨,一樣的呵氣成霜。
在經過了兩個時辰的長途跋涉以后,于謙、郭登、張巡以及于康和兩外兩名護衛,才在皚皚白雪中看到了貓兒莊的影子。
“貓兒莊”本是一座很普通的小山村,據說“貓兒莊”名稱的來歷,是因為村東的那一座小山,形似草帽,故名,帽兒山。而這座小村莊最早的名稱叫作“帽兒莊”。因“帽兒”與“貓兒”是諧音,所以久而久之,就被人叫成了“貓兒莊”。
“貓兒莊,位于大同以北一百余里。在貓兒莊的南面有“口子墻”。“口子墻”,寬五十步,高一丈二尺,依山線而筑,形成一個弓型,便于防衛。貓兒莊堡筑于永樂元年,由當時的陽和衛指揮使舒真創設。貓兒莊周邊的防衛工事星羅棋布,堡城與烽燧錯落有致,與周邊的得勝堡、陽和衛、陽和口、將軍口遙相呼應。如有敵情,剎那紙漿便可以狼煙頓起,通知駐兵沙場預敵、緊密設防。
在貓兒莊附近的山口的兩側有許多溝岔,這些溝岔是作戰時埋伏軍士天然的絕佳所在。作戰時將兵將埋伏在此,也可起到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的作用。
于謙、郭登、張巡等人來到貓兒莊以后并沒有先和當地的駐軍聯系,而是向當地村民打聽了民廬倒塌的具體情況。然后,他們按照當地村民所指引的方向,沿著貓兒莊村里的主路一直朝北方走去。就在他們走到貓兒莊最北端,眼看著就要走出貓兒莊村的邊界的時候,眼前赫然出現了一大片倒塌的民房。
于謙、郭登等人雖說昨夜都剛剛經歷了那一場地震,可無論是大同城里,還是大同城外,都沒有見到屋毀人亡的慘況。沿路房屋也好,廟宇也罷,都還是原有的樣子,就連街道上偶遇的百姓,也基本還是一如往常。如果不仔細端詳,甚至連因昨夜地震而殘留在他們眼底的慌亂和疲憊都難以發現。
一路上沒有川原坼裂,沒有郊墟遷移,沒有道路改觀,沒有阡陌更反。但此時,赫然映入他們眼簾的卻是屋倒、房塌、斷壁、頹垣。于謙在心里早已有了定奪,眼前的一切,雖然是因地震而引起的,但絕不是地震所造成的。
于謙、郭登、張巡、于康以及另外兩個護衛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由得一陣郁悶的情緒掠上心頭。
他們紛紛走進那片斷壁頹垣,土坯、樹杈、爛瓦、草席,就是沒有磚石、橫梁、椽木。
“如此供墾荒移民所居住的房屋是何人督備?何人監工?何人驗收?如此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的工程,一旦有人入住,后果簡直不堪設想。這和殺人越貨、謀財害命又什么區別?”于謙難掩心中的怒氣,憤憤不平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