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精準扶貧,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作者:
白云 更新:2019-09-18 07:41 字數:3776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標志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有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才能讓中國躋身于世界大國之列。打贏脫貧攻堅戰,重在施策幫扶。現在剩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大都處于深度貧困,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再加上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缺少資金、技術缺少等因素,致貧返貧問題非常突出,穩定脫貧基礎十分脆弱。這些問題都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新的考驗,更要求扶貧第一線的干部在落實國家扶貧政策上不打折扣的抓落實;在制定幫扶措施時要結合貧困戶的家庭實情開展,力爭政策幫扶發揮作用到位。打贏脫貧攻堅戰,重在真情奉獻。脫貧攻堅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一場“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征程。作為基層一級的扶貧干部和相關集體派駐的扶貧工作人員,處于這場戰爭的最前線,也是這場戰爭的前鋒。
如果說當年“彝海結盟”的紅軍戰士,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不畏艱難險阻過大涼山搶渡大渡河是為了北上抗日,保家衛國。那么在和平年代,無數個黨員扶貧干部;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就像當年的紅軍戰士一樣;戰斗在大涼山,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扶貧干部們舍小家顧大家,為了貧困地區的老百姓早日脫貧、嘔心瀝血工作在基層第一線;心中有多少苦和多少淚,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更讓人痛心的,很多的老百姓脫貧了,一些扶貧干部卻以身殉職倒在了扶貧的道路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后成為涼山州審計局的彝族干部蔣富安,2015年8月被派到大涼山深處的美姑縣九口鄉四峨吉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把高寒貧窮的四峨吉村當作自己的家,結婚第4天又回到了高山上。蔣富安一家一戶地走,田間地頭問,逐個逐個地記,把分隔于高山峽谷的4個村民小組142戶村民全部走訪。精準識別貧困戶,精準調研村情戶情。精準調研帶來精準施策,蔣富安在四峨吉村推廣“借薯還薯”“借羊還羊”等滾動造血的脫貧模式速見成效,不到一年,村里就實現了移民搬遷。一村一幼,通水通電。駐村的日子很艱苦,村委會無法提供食宿,蔣富安和同事們只能住在山下的鄉政府,每天上山下山,每次來回就得走十公里的泥巴路。吃飯只有在村民家搭伙,村民們吃什么他們就吃什么,然后塞給孩子“買糖錢”當飯費,晚上,背著挎包摸黑下山。村里最困難的貧困戶為交不起安全住房工程款犯難,蔣富安主動找上門借錢給貧困戶。2016年8月22日這一天,對于美姑縣九口鄉四峨吉村的老百姓來說就是一個噩夢,他們愛戴的第一書記蔣富安,因為勞累過度猝死,年僅26歲。噩耗傳出,當地老百姓哭成了淚人。蔣富安去世之后,人們才意外發現他生前還欠著國家的助學貸款2萬多元還沒有還清。
1980年出生的爾古日體,2003年3月入黨,扎根奉獻彝區基層工作17年,歷任昭覺縣大壩鄉副鄉長、武裝部部長,大壩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宜牧地鄉黨委書記、人大主席,大壩鄉黨委書記等職。從1999年12月參加工作以來,爾古日體輾轉于昭覺縣甘多洛古鄉、支爾莫鄉、古里工委、四開工委等6個鄉鎮工作。在妻子眼里,爾古日體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親友聚會他‘沒時間’,家人生日他‘沒時間’,哥哥生病他‘沒時間’,舅舅去世他‘沒時間’,甚至叫他看病都是‘沒時間’。但只要是涉及到鄉上的事情,爾古日體總是馬不停蹄地去辦,只要群眾關切的問題,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去忙。
作為大壩鄉脫貧路上的“班長”和“領頭羊”,爾古日體經常放棄休息時間,全身心撲在了工作上,周末奔波于昭覺和西昌之間聯系苗木和建材,長假逐村走訪督查項目進展、看望慰問貧困群眾。2016年12月1日深夜,爾古日體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引發心臟病猝死。爾古日體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6歲。而離爾古日體去世的當天,他還在村上工作了11個小時。
喜德縣尼波鎮干部馬強,從2009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先后擔任洛莫鄉大學生村官,尼波鎮會計、國土員、水利員等職務。2019年1月,馬強被抽調到縣民政局幫助工作。5月15日,馬強在入戶走訪幫扶貧困戶途中因發生交通事故不幸遇難,年僅32歲。馬強生前生活勤儉、作風踏實、團結同志、愛崗敬業,作為脫貧攻堅幫扶責任人,他始終心系貧困群眾,把貧困群眾當親人,把脫貧一線當作家,經常和貧困群眾交心談心、共謀脫貧發展之路。
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年都有一些扶貧干部永遠倒在了扶貧的路上。然而,工作在基層第一線的扶貧干部們,并沒有被困難所嚇倒,而是用實干精神來祭奠那些以身殉職的扶貧干部們。也正是因為有了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廣大扶貧干部的無私奉獻和社會各級的通力協作,中國的扶貧工作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績。
吳宵,一個從成都舒適環境工作的年輕人,主動請求到國家級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扶貧工作并非一帆風順利。為了了解老百姓的真實情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吳宵跟著老百姓一起去放牛放羊,幫助老百姓種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他受過傷、受過委屈,開心過、迷茫過。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想辦法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解決老百姓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扶貧工作要干好,就必須要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你對貧困村民的一個幫助,一次技能培訓;也許就可以改變他的一生,甚至他們一家人的一生。”領導曾經對吳宵的囑托已經深深地映在了他的腦海里,也正是因為這些話,才讓吳宵在工作中忘記了所有的苦和累。
2016年9月,吳宵的妻子在成都生下了孩子,這讓吳宵非常興奮,一直和妻子兩地分居的他終于回到了妻子身邊。可那時小山村正在給建檔立卡貧困戶修建房子,早一天修好房子就可以讓貧困戶搬進新房,讓他們少一份危險。吳宵雖然人在妻子身邊,但他的心卻一直在小山村,很多的事情也等著他回去處理。于是,吳宵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給了家人照顧,自己只在妻子身邊待了十多天又回到了小山村工作。
2017年6月,四川省安監局出資在吉木爾的莫家的公路旁邊,為她建起了一個小超市。吉木爾的莫非常感動,立即找到吳宵說,感謝黨和國家對她們家的無私幫助,她愿意把超市的名字取名為“感恩超市”,讓自己的孩子永遠都記著國家的恩情。得知了吉木爾的莫的真實想法以后,吳宵也非常感動,立即同意了吉木爾的莫的請求,“感恩超市”正式誕生。現在“感恩超市”的生意非常不錯,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解決了吉木爾的莫一家人的生活。四個孩子也都進了學校安心上學,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吉木爾的莫逢人便說:是共產黨幫我建起了新房、開起了超市、過上了好日子,我一輩子都無法報答黨和國家的恩情。現在自己只有把子女教育好,將來讓他們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建設出一份力。
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強化感黨恩教育。吳宵和五個一幫扶工作組與村民一起創作了小山農民夜校之歌,在參加喜德縣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的紅歌比賽中,小山村村民作為唯一一支由農民組成的隊伍上臺參加歌唱比賽。聽著平時連漢語都說不清楚的村民用普通話第一次唱著“小山夜校”,吳宵心里是百感交集。通過演唱“小山夜校”讓村民真正感受到了小山村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更為自己是小山村村民而感到自豪。
擺脫貧困,不僅要把物質的短板補起來,更重要的是還要把精神的短板補上去。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必須深刻認識到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堅持精神文明一起抓,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改善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區的文明程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作為扶貧干部,要針對扶貧工作出現的新形勢、銳意進取、不斷創新,讓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并駕齊驅,讓物質充裕和精神豐沛相輔相成,取得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黨員,是基層黨組織的一員,是基層群眾的主心骨,是“精準扶貧”的中堅力量。在扶貧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艱難險阻,在一座座貧困高山的阻攔面前;作為黨員干部要挺身而出做出表率,在險惡形勢中排除萬難勇往直前;這些責任與擔當都是扶貧黨員干部必備的過硬素質,更是當下扶貧工作的需要。
劉承雨,作為四川省安監局技術中心的年輕黨員,也被吳宵一心為貧困山區老百姓服務的精神所感動,于2017年6月主動請求去了小山村工作。
“小山村農民夜校”迅速發展壯大讓吳宵感到欣喜,取得的成績讓人矚目。小山村在黨和國家、社會各界的扶持、扶貧干部的艱苦努力下,2016年底已經正式脫貧。2017年9月,吳宵圓滿完成了在小山村掛職第一書記的工作,回到了四川省安監局工作。劉承雨接替吳宵,擔任了小山村掛職第一書記,開始了新一輪的鞏固脫貧工作。
“以購代捐”,簡單地說就是以購買貧困地區老百姓物品的方式代替直接的物資捐贈。中國的扶貧曾經都是以送錢送物為主要模式。然而,這種“輸血式”的扶貧不僅沒有達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抹殺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導致了“年年幫、年年貧”的怪現象。小山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時,沒有被評上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人集體找村書記巴久爾鐵滋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人們都沒有想到去勞動致富,而是想著爭當貧困戶得到國家的資助。可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人也不知道滿足、感恩,一直想索取國家更多的資源。當然了,這樣的事情不僅是小山村才有,而是在中國很多的貧困地區都存在著這一消極現象。扶貧不是獎勵懶人,而是要幫扶勤勞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