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兄弟較量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07-26 16:41 字數:2074
雍王趙顥、曹王趙頵在得知母后被皇兄氣得暈倒之后,急忙讓能說會道的大臣王珪、邢恕、蘇軾前來皇宮。
雍王不容總管太監李憲向皇上稟報,拉著弟弟趙頵徑直闖入神宗的福寧殿。
雍王趙顥手指著皇兄,大聲質問:“難道皇上所謂的革新和變法,是要以氣死母后為代價嗎?”
曹王趙頵一旁附和:“依頵弟而言,適度的改革不是不行,但凡事須張弛有度,過度勢必生紛生亂,與皇兄的改革初衷適得其反。”
神宗并沒有在乎兩個弟弟的過格行為和出格言語,他最為擔心的還是身處長壽宮的母親此時此刻的狀況如何。
見兩位王爺說話太沖,總管太監李憲想方設法幫皇上解圍。他連忙進殿向神宗稟報,說是門口還站立著三位大人,他們急切地等待皇上的召見。
神宗點了點頭,輕聲嘆道:“既然來了,一起接見。”
此時的王珪戰戰兢兢地對邢恕說道:“我們還是撤退吧!這皇上的家事豈容我們外人干預?弄得好沒人報答、感謝,弄不好身陷囹圄,小命難保。”
“沒人留你,王大人一路走好。”邢恕看也沒看王珪一眼,不屑一顧地冷冷說道。
王珪秉性寬厚沉穩,謙和禮讓。他勤思苦學,天資過人,落筆大方,出語驚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甲科第二(榜眼)。初任揚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集賢院,隨即又升為三司鹽鐵判官、翰林學士。母逝,假歸服喪三年,后召入京城,被宋仁宗擬為學士兼侍讀,可與時譽文學大師的梅堯臣齊名并駕。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寶文閣作飛白書,歐陽修得雙幅大書,王珪夾題八字云: “嘉祐御禮賜歐陽修。”仍于絹尾書翰林學士臣王珪奉圣旨題。 后議立太子,中書召他起草詔書,他說:“此事大也,非當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 仁宗親自召見,他對仁宗說:“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紛生亂。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嗎?”仁宗道:“朕意已決。”他再拜稱賀以后,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應提升草詔人,但因有人將王珪在中書召見時拒不草詔一事,添油加醋地向英宗皇帝進了讒言,英宗懷疑王珪對自己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觀后效。
治平四年(1067年),通過觀察,英宗覺得王珪忠誠可靠,于是,立即召王珪入內殿,升他為端明殿學士,賜他龍盤金盒,并安慰他說:“從前是朕誤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竇盡消!” 宋神宗最愛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為翰林學士承旨,專為朝廷草擬重大典章,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
王珪是神宗最為信任的大臣之一,他一切以皇上意愿 行事,是有名的“三旨宰相”(王珪后來官至宰相),即每次把部門的奏章呈送給皇帝時跪請: “取圣旨。”奏章閱批后跪接:“領圣旨。”出宮時向有關部門答復:“得圣旨。” “三旨宰相”說明王珪一貫明哲保身,順承旨意。
趙顥、趙頵希望王珪能幫母后說話,若“三旨宰相”能夠出面指責皇兄,其效果明顯,事半功倍。
邢恕曾師從著名理學家程顥和程頤,寫得一手好文章,賢士爭相與之交往。他也經常出入當時朝廷重臣文彥博、司馬光、呂公著等人門中,不由得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但邢恕善為表露,外持正論卻內藏奸猾。因其對王安石的新法常常出言不遜,所以二位王爺讓他出頭,指責神宗。
蘇軾歷來與新黨不和。趙顥、趙頵的目的便是利用蘇軾耿直的性格,對皇兄的過分之舉予以譴責,以此在母后的心目中抬高自己。
神宗向王珪、邢恕、蘇軾講述了高太后如何暈倒以及雍王、曹王未經通報便擅闖福寧殿的始與終。 神宗先是詢問王珪,要他無所顧忌,直言相告。
王珪撲通跪地,慌忙說道:“君是君,臣是臣,臣王珪一切遵從皇上的旨意,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王珪的一番表現,著實讓二位王爺大失所望。
“太后向來公明正義,皇上說她愛屋及烏,任人唯親……”邢恕直言不諱、毫無顧忌。
“好你個邢恕,竟敢在此亂議皇事,胡說八道。”王珪手戳邢恕,大聲斥責。
“別吵了,誰是誰非,讓子瞻評評。”
神宗看了看蘇軾,殷切期待他的評議。
“皇上,依微臣看,太后為上官均說話,不是任人唯親,而是唯才是舉。若不是皇上道出上官均的母親與太后的關系,在座的各位又有誰知道上官凝的夫人是太后的妹妹——高 源源?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太后不愿別人另眼相待自己的親人。上官均的文章實乃就事議事的策論典范,既沒有妄議朝政,也沒有忤逆新法,而是實事求是地指出新政在實施過程中的弊端所在。皇上本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能……”
神宗連忙讓李憲送走雍王、曹王、王珪、邢恕,獨留下蘇軾,談論朝廷新政。
待四人走出大殿,神宗無比哀愁地深嘆道:“上官均的文章,朕的心里很是清楚,可開弓沒有回頭箭,若半途而廢,改革必然前功盡棄。”
“只有知錯就改,方能變法成功。”
“好個知錯就改,朕還能錯嗎?一旦有錯,必然牽扯新黨、新法,勢必引起舊黨、舊法的反攻倒算。”
“皇上,凡人凡事不能簡單地劃撥新黨、舊黨或新法、舊法。就拿雍王、曹王今天的舉動來說,二人未經傳喚,貿然覲見皇上,乃欺君所為,是大罪、死罪。若按時間來說,兩位王爺觸犯的應當是舊法,可是人人都學雍王、曹王,那將君不是君,臣不是臣,將不是將,兵不是兵,如此下去,談何國富兵強……”
聽蘇軾之語,神宗似乎又有些心動,想對新政、新法整飭一番,可他又想到了宰相王安石,想到二人立下的錚錚誓言。于是趙頊以身體不適為由,讓太監李憲將蘇軾送出了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