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理論評論
(一)康橋,原名:王祥,鹽城人;1983 年 7 月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其后在魯迅文學院任教至今,曾開設小說創作、影視劇作、網絡文學創作原理等課程,廣受作家學員好評,起點中文、榕樹下、中文在線等眾多網站的資深作者均對其教學給予很高的贊譽。擔任過多種文學獎項評委,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先后發表和出版文學作品及論文共計百余萬字,關于網絡文學創作的專業文章,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等多家權威媒體刊載,并被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等數十家主要網媒廣泛推介轉載。著有《網絡文學創作原理》《人類神話:網絡文學神話學研究》等。現居北京。
1. 《網絡小說縱橫談》,《小說評論》,2009 年第 5 期。
2. 《網絡文學的命名與功能》,《南方文壇》,2011 年第 3 期。
3. 《網絡小說中的民族國家想象》,《文藝爭鳴》,2011 年第 16 期。
4. 《論網絡小說中的穿越、重生、架空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 10 期。
5.《網絡文學中的愿望—情感共同體——讀者接受反應研究之一》,《南方文壇》,2013 年第 4 期。
6. 《你們辛苦了,快樂片刻吧——談網絡文學的快感模式》,《博覽群書》,2014年第 2 期。
7. 《康橋評點:<擇天記><完美世界》等十部>》,《網絡文學評論》,2019 年第 2期。
8. 《網絡文學的神奇敘事與情緒標記》,《中國文學批評》,2023 年第 1 期。
(二)北喬,原名:朱鋼,江蘇東臺人,作家、評論家、詩人。出版長篇小說《新兵》《當兵》、小說集《尖叫的河》《走火》、散文集《遠道而來》《三生有幸》、文學評論專著《約會小說》《貼著地面的飛翔》、詩集《大故鄉》《臨潭的潭》等 20多部。曾獲第十屆解放軍文藝大獎、全軍文藝優秀作品獎、黃河文學獎、三毛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海燕詩歌獎、劉章詩歌獎等。現居北京。
1. 《講好中國故事,網絡文學大有可為》,《文藝報》2020 年 5 月 22 日,第 6 版。
2. 《緊貼當下生活現場飛翔——評卓牧閑<朝陽警事>兼談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0 年第 6 期。
3. 《新時代語境中的網絡文學特質》,《文藝報》2021 年 12 月 27 日,第 6 版。
4. 《網絡作家民間性基因的探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2023 年第 4 期。
5. 《傳統文化是網絡文學生生不息的動力》《文藝報》2023 年 8 月 23 日,第 5 版。
(三)管國頌,江蘇作家,鹽城人。鹽城市網絡作協主席,鹽城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湖海》文學執行主編。80 年代從事文學創作,寫作小說、散文。代表作《手影》《平常的日子》,電影文學劇本《鹿父》等。2010 年后嘗試敘事新詩歌。
1. 《為時代放歌——寫在<日月島>創刊之際》,《射陽日報》2022 年 1 月 27 日,第 3 版。
(四)長青,原名:吳長青,江蘇射陽人,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分會副秘書長、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協會理事,《中國網絡文學年鑒》編委、江蘇省網絡作家協會理事。著有長篇小說《天下鹽商》《安河橋北》,中短篇小說集《你不必來找我》,散文集《開往春天的地鐵》,學術論文集《重構非虛構》,報告文學《破局》,學術著作《網絡文學創作與研究概論》等。連續兩屆獲得鹽城市政府文藝獎、《上海文學》佳作獎、2014 年度香港《圓桌》(詩刊)評論獎、首屆中國網絡文學評論三等獎、第二屆白馬湖全國網絡文學評論一等獎、第六屆中國文藝評論“啄木鳥”杯年度推優獲得者。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作家通訊》等刊物轉載,并有論文收入《江蘇新文學史——史科選》。
論文類
1. 《論以“個體”為中心的網絡魔幻小說互文性特征——以跳舞的<惡魔法則>為例》,《雨花—中國作家研究》,2016 年第 3 期(B),并入選《江蘇新文學史——史科選》。
2. 《民間敘事傳統與網絡文學創作》,《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 年第 2 期。
3. 《網絡文學 IP 生態與非市民文化表征》,《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 年第 6期。
4.《網絡文學 IP 復合運營模式探析》,《出版參考》,2017 年第 7 月。
5. 《實托邦:網絡文藝的第四條道路》,《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 5 期。
6. 《網絡文學研究中的幾個關鍵詞》,《網絡文學評論》,2017 年第 1 期。
7. 《中國網絡文學的社會影響力及海外傳播》,《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7 年第 2 期。
8. 《評論視角多樣化,理論視點專業化——“首屆網絡文學評論大賽”》綜述,《名作欣賞》,2017 年第 4 期。
9. 《在新時代重新審視網絡文學》,《瞭望東方周刊》,2017 年第 44 期。
10. 《建構 IP 背景下網絡文藝新的美學原則》,《網絡文學評論》,2018 年第 4期。
11. 《新時代網絡文學學科建設研究》,《出版廣角》,2018 年第 21 期。
12.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途徑與網絡文化體系建構》,《網絡文學評論》,2019年第 1 期。
13. 《網絡文學版圖中的江西》,《創作評譚》,2019 年第 3 期。
14. 人工智能對中國意味著——說紀錄片《你好 AI》,《博覽群書》,2019 年第 11 期。
15. 《網絡科幻類型小說的兩個維度》——以《腦控》《二我》《幻旅》為例,《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 6 期。
16. 《2020 年度網絡文學理論觀察》(第二作者),《中國圖書評論》,2021 年第 2 期。
17. 《“新歷史主義”的終結與“史傳”傳統的重建——以曹三公子的歷史類型小說為例》,《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3 期。
18. 《數字時代教育主體性的重構——基于伽達默爾解釋學對教育主體性的考察》,《江淮論壇》,2021 年第 4 期。2021 年 12 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教育學》)轉載。
19. 《人工智能視域下網絡文藝審美轉向》,《海峽文藝評論》,2021 年第 1 期。
20. 《論科技推理小說中的技術敘事——<技術宅推理系列之真相的精度>》,《2020 中國小說排行榜》,作家出版社 2021 年 10 月版。
21.《網絡媒介文化與青年精英的自塑與重構——以陸琪網絡文化現象為個案的分析》,《浙江網絡作家群與網絡文學“浙江模式”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1 年 11月版。
22. 《異化與解放——中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演進與反思》(20000 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2 年第 1 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22 年第 2 期轉摘。
23. 《構建網絡文學批評融合發展機制》,《中國文學批評》,2022 年第 3 期。
24. 《互動、對話:劇本游戲中的文學性還原——以《死穿白》《馬戲團事件》和《腦夢》為例》,《網絡文學研究》(第 4 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安徽大學出版社 2022 年 8 月版。
25. 《網絡文藝教育的時代使命與責任》,《語文學刊》,2022 年第 4 期。
26. 《網絡文學:一種尚在生長的文學思潮》,《網絡文學觀察與評價》,海峽文藝出版社 2022 年 8 月版。
27. 《現象學視域中的網絡民族志文學批評——建構數字時代“大文化”語言情境的批評生態》,《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23 年第 1 期。
28. 《少數民族網絡文學創作中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民族文學》,2023年第 5 期。
29. 《網絡文學的文學范疇與類型化特征——兼談網絡文學的“終結”之思》,《出版廣角》,2023 年第 12 期。
報紙類
1. 《試論網絡文學批評的困境》,《光明日報—文學評論》2013 年 10 月 15 日,第 14 版。
2. 《文學性與產業性的糾葛》,《文學報》2014 年 9 月 11 日,第 3 版。
3. 《網絡文學的批評方法》,《深圳特區報》2014 年 9 月 18 日,B5 版。
4. 《網絡文藝需要融合型人才》,《光明日報——文藝評論》2016 年 11 月 9 日,第 6 版。
5. 《網絡文學不可止步于“爽點”》,《光明日報——文藝評論》2017 年 8 月 25日,第 12 版。
6.《主流化成 2018 網絡文學新常態》,《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9 年 1 月 29 日,第 21 版。
7. 《文化視域中的網絡文學研究》管窺,《文藝報》2019 年 4 月 15 日,第 5 版。
8. 《網絡文藝教育需要新的開拓》,《光明日報》2020 年 7 月 22 日,第 12 版。
9. 《網絡文學中的“大敘事”策略》,《文藝報》2020 年 12 月 23 日,第 8 版。
10. 《重提網絡文學批評的有效性》,《河北日報——文藝評論》2021 年 5 月 7日,第 11 版。
11. 《數字時代文學研究的轉型——網絡文學研究中的“數據”管理》,《文藝報》2021 年 6 月 25 日,第 6 版。
12. 《如何“做”是檢驗文藝工作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深圳特區報—文藝評論》2021 年 12 月 16 日,第 12 版。
13. 《日出江花紅勝火——江蘇網絡文學五年奮進之路》,《文藝報》2021 年 12 月 8 日,第 7 版。14. 《把脈網絡文藝教育的時代需求》,《河北日報——文藝評論》2022 年 8 月 19 日,第 11 版。
15. 《網絡文學短劇改編,剛上路別迷路》,《光明日報——文藝評論》2022 年 04 月 27 日,第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