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娜:從網絡文學到文學教育
收到吳長青的《網絡文學創作與研究概論》(簡稱《概論》),是在一個伏案上班的下午。當我打開書的扉頁,初春的陽光正穿過身后綠竹掩映的窗戶,斜斜地照射下來,落在泛著墨香的書頁上。這才記起,這本書是頭一天從南京寄出的,居然在 24 小時之內,就已經抵達遠在廣州的我的手上。正如同吳先生的研究對象——網絡文學,無論是單一的作品,其從生產到消費,還是整體的文學發展及其相關的商業化進程,其速度之快,之驚人,這在以往的文學發展史上尚屬先例。
也正因如此,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便顯得尤為艱難。因為網絡文學一旦被作為一種獨立和獨特的研究對象,鑒于其“是以技術傳播為價值核心,在外延上依舊是以語言為主要閱讀載體的一種語言文字形式”(《概論》第 8 頁),那么其生產和消費過程的速度之快,往往決定了其理論的滯后性:對網絡文學的研究和理論觀點,往往甫一發聲,便會被新的聲音和熱點所遮蓋。長江后浪催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用這一俗語用來形容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毫不為過,因為網絡文學的通俗性基因決定了其雖然作品數量浩如煙海,但精品卻是鳳毛麟角。那么自然,在學界依然對此持有爭議的形勢下,對這樣一種研究對象的持續關注,本身便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情,正如吳先生在緒論中所坦言的:“這樣的研究本身就帶著一種嘗試的意味,甚至有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冒險,但我愿意冒這個險,更愿意求得方家的指教與批評,這將是我無比榮耀的事。”
回顧吳長青先生對網絡文學的研究,可以追溯至 2013 年。吳先生筆耕不輟,陸續在各大媒體發表優秀的評論文章,對本年度的網絡文學發展做以綜述和盤點,還身先士卒,創辦了愛讀網,帶領一大批作者走上網絡文學創作之路,并在三江學院開設了網文專業的本科課程,將網文寫作課和網文編輯課正式納入學歷教育的范疇之內。而《概論》正是吳先生在自己多年來對網絡文學的關注研究與實踐體驗中總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所寫作出來的一本高校網文專業本科教材。雖然,在網絡文學研究領域,早有歐陽友權的《網絡文學概論》,馬季的《網絡文學十年史》和邵艷君的一系列網絡文學評論文章,但吳長青先生的《概論》無疑是懷著對年輕一代網文創作者的厚望,懷著對“文學教育”的情懷和責任感,帶著披荊斬棘的擔當的。
《概論》一書,共 12 章,從網絡文學的屬性和功能、網絡文學的創作、網文文本的審美與敘事技巧、網絡文學的批評到網絡文學的商業化與產業化進程等,通過大量翔實的數據和作品實例,對網絡文學這一對象將近 20 年來的發生、發展做了系統化的歸納和梳理,并嘗試將其置于西方文藝理論的框架內,分析其本質屬性和內部肌理。書中不乏精彩和獨到的觀點,最閃光的地方則是作者在研究中,一以貫之的對“文學教育”思想的堅守和傳承。
吳長青先生首先是一個作家,早年在傳統文學刊物上發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說,并出版有小說集《你不必來找我》和散文集《開往春天的地鐵》等,多年來他一手抓創作,一手搞評論,同時又兼顧辦文學網站和做文學教育事宜,可以說是以一種非常謙恭和勤勉的姿態走在文學路上。吳先生遵循自己的創作經驗、閱讀經驗、辦學實踐和理論自覺,從網絡文學的文本入手,在比較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文本差異的基礎上,沖破原有的舊觀念和僵化的意識形態論,從樹立正確的文學審美觀念出發,從文本內部的差異性和矛盾新出發,找到網絡文學之所以是文學、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佐證。誠然,《概論》一書,并非十全十美。但它作為一個作家、理論家、教育工作者通過自己多年的刻苦實踐,所捧出的一部理論著作和文學教材,作為網絡文學界的研究成果和網文專業課程的初步探索,自然散發出不可磨滅的光芒。(作者系羊城晚報出版社編輯)
(《網絡文學創作與研究概論》,吳長青著,河海大學出版社,2017 年 1 月版,本文原載《中華讀書報》,2017 年 04 月 12 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