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核酸精神
作者:
張光光 更新:2024-07-13 10:53 字數:1475
宋疫岦是聽“核酸”聲音長大的。每天早晨天還灰蒙蒙,外面傳來“核算、核算”聲音。她一歲時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核酸”,有時吃完前也經常冒出這詞,可能那會她認為核酸就是吃飯的意思,人排著隊到了跟前張開嘴,跟她吃飯一樣。
我女家住三樓,雖然窗戶關死死的聲音能聽見,一歲時她喜歡趴著窗臺上看樓下做核酸,有時看姥姥有時看姥爺有時看奶奶。三歲時我問她做核酸咋做,他拿著棒棒糖要往我嘴里放,可能這會認為做核酸就是吃棒棒糖。這個小生命生在病毒中長在疫情里,健康卻一點沒受到影響,功勞不是我們,而是國家與醫務人員,為我們構建了防護病毒的城墻,否則宋疫岦現在什么樣難想象。
女婿聽見核酸聲后急忙下樓去做,否則不能乘地鐵、也進不了公司門,到處都要核算報告,就連進菜市場都要出示。我和老婆及親家母都退休了,在家抱著孫女望著長龍長短決定啥時候換著下去做,家里有孕婦老人的防疫人員上門來做核酸。
成都最困難的時候是2022年8月到9月底,這期間核酸一天一做,每家發張出門卡,每天每家只允許一個人出去一個小時,出門時登記回來后銷賬。那段時間最緊張最難熬,一個小時我要買的東西很多,買鯽魚為女補奶、買尿不濕奶粉等嬰兒用的、家里柴米油鹽,還要經常去銀行取錢充到手機卡里,買東西不敢用現金。通過反映社區領導在出門卡上簽了一行字“家有月婦延長半小時”,并蓋上大印,這張卡是小區里為數不多的貴賓卡,每天可以在外多待半個小時。那段時間半夜里經常傳來恐怖的哭泣聲。
“三年了,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再不讓我出門,我要瘋了。”
“你們都有退休金,我們咋辦,孩子要上學,房子要還貸?”
“路在何方,希望在哪里?”
疫情期間最苦的是年輕人,把他們關在房間里生計無著落,有些人的生意直接歇業。三年時間沒有超強的忍耐力挺不過來,世界上任何國家人做不到,為了早日戰勝病毒,為了國家整體利益默默忍受著煎熬著,黑發人變成了白發人。
那個時候做核酸是每天的頭等大事,一份報告只能用三天,三天兩頭都要做,預防針一年半后才出來、三個月左右打一次,這些都不要錢國家免費提供。我和老婆都打了四針,對抵抗病毒有沒有作用不知道,但抵御傷風感冒有作用,接種疫苗后幾乎沒染上過。
“核酸、核酸”,這聲音現在越回味越親切,所以有如此感覺,里飽含著國家的關懷與愛護,大家低著頭玩著手機隨人群緩緩蠕動,心情非常樂觀堅毅,有國家做后盾感冒發燒何懼。到了跟前打開健康碼掃一下,開始做鼻子有些難受,后來做嗓子好受的多。
做核酸與治療費都由國家承擔,國際上絕無僅有,那個時候覺得作為一名中國人很自豪,中國的疫苗國際上平均十二萬美元一針,我和老婆光疫苗消耗了國家近百萬美元,全國十四億人每人四針、核酸三天一劑,真不知道國家為此花了多少錢,醫護人員付出了多少艱辛,為此征召了多少志愿者,保護了人民三年,從病毒危害最強到普通人能承受才放開,又不知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
做核酸的隊伍雖然委蛇纏綿秩序卻井然,人不分天南地北、不論老少男女、不辨尊貴貧賤,大家都一樣,真正讓普通人體驗了一把生之平等,休戚相關興衰與共,在人類大災面前沒人能獨善其身。國家之間更是如此,《京都議定書》消滅不了新冠病毒,也拯救不了全球溫度上升與海平面升高,只有放棄國家觀念與民族成見,共同面對才是唯一的出路。
“核酸、核酸”,這聲音凝聚著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黨和政府一聲令下,十四億人集體趴窩,24小時新建一家醫院,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眾志成城,這是中華民族在危機時所展現的精神面貌。
疫情雖然過去了,但國人團結友愛共赴磨難的精神永不泯滅。
全書完,作者張永明2024年7月13日于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