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三)
這王叔叔的愛人姓賈亦增稱賈阿姨,是個伶俐機敏的人。她家小閨女叫做王璟,小小丫頭,不知是遺傳了母親的基因,還是天生的,伶牙俐齒,頭腦靈活,反應飛快,常常把和她逗樂的大人說得一愣一愣的無話對答,只能呵呵尬笑。這小丫頭小圓乎臉蛋,腦袋上梳兩個朝天小抓啾,穿著一雙紅色面的充氣底小鞋,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腳下呱唧呱唧響,十分的引人注目,是雜院里的一個小“明星”。他們家在亦增搬家前就搬走了,也不知這小丫頭后來如何,是否繼續(xù)著她伶俐而生氣勃勃的樣子。
雜院過道進來有個小北屋,住著一位老太太,一個人。亦增記得她兒子大約一兩個月過來看她一次,買些東西。老太太有七十多歲了,腿腳有些不靈便,不過還是堅持著自己做飯。老太太很喜歡小孩亦增,經常讓亦增去她那小屋里玩,和亦增有一搭沒一搭聊天。但凡她做點好吃的,也都要讓亦增嘗嘗。現(xiàn)在亦增想來,這位老人的愛人估計早逝了,她兒子忙于工作,礙于居住條件,可能沒有辦法讓老娘和自己一起住,而老太太也不愿意給后輩增添過多負擔,只要自己能夠基本自理,就寧愿自己一個人。但她畢竟是寂寞而孤單的,所以對亦增這樣的小孩子便多了一份關注與親切。
沒有子女在身邊,畢竟是不安全和不妥當?shù)模M管她自己并不這樣認為,可是古稀之年的人,身體又并非很好,病魔來襲之時,往往會猝不及防。后來某一天,院內人竊竊私語,再后來,老太太的兒子匆匆前來,又有穿白大褂的大夫。亦增后來才知道,在那個夜間,老太太忽然犯病,因為身邊無人,耽誤了救治,就此過世了。
對此,當時小孩亦增并無太深切的感受,只是有些“落寞”,因為那個和藹慈祥的老太太,從此再也看不到了。長大以后,家人漸漸老去,加上亦增母親后來患病早逝,只剩下老父親,亦增才深刻體味到“父母在,不遠游”說法的哲理,所以亦增后來從國外工作回來,便決定不再出國,也不打算到外地去尋求發(fā)展機會,就呆在北京了。
再后來,老太太的兒子搬來住了。雜院空間狹小,對于日常光線的“需求”,便也成了利益的一部分。他要在門口壘一道墻,但這墻便遮擋了那王叔家的光線,二人因此發(fā)生爭執(zhí),吵得不可開交,只好報警。警察來了看了看,調解了一下,讓老太太兒子只能砌墻到齊胸高,不能完全遮擋,此事才算過去。
亦增在后來常常感到不可思議——小時候那么小的院子里,居然居住著那么多戶人家,而且還要擴展蓋小廚房,實在是太擁擠了,就像后來的電影《蝸居》描繪的那樣。而那時候的人們也沒有條件和辦法改善居住環(huán)境與地點,因為沒有商品房的存在(當時有少量私房的存在,但一般人也租不起),只能按照單位與級別來分配住房,沒房的,要排隊等待。亦增父親從部隊轉業(yè)到公安系統(tǒng),也等待了七年之久,才得以分配住房,之前一直和母親包括亦增,住外祖父的房子。亦增還記得當時父親單位的領導到這雜院來實地調查了解情況,表示確實應該給父親解決住房問題。這時候已經是一九八六年了,亦增已經上高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