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三)
地震這種自然災難,亦增這么多年也就親身經歷過一回。而人間的生老病死,生離死別,卻經歷得很多了,無論是正常去世與非正常的死亡,分別,總是一種不那么令人愉悅的事。
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太快,壓力太大,多數人都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自身,不注重保養與健身,并配之以階段性的身體檢查,有些疾病便會慢慢地在你身體內潛伏,發酵,一旦發作起來,可能便如洪水猛獸,相當兇猛,令人猝不及防,難以抵擋,甚至會付出生命代價。亦增軍校時期的一個上一級的同學,年僅四十歲時便因突發心臟病而驟然去世。據說,在此之前,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即便是有些小的不舒服征兆,也沒有往那方面去想。病魔便在不經意間,突然露出它的獠牙,令你悔之晚矣!
亦增自從中年以后,對于工作便存了“適可而止”的心態,不為所謂事業與人生目標,而透支自己。當然,這話說著輕松,實際做起來并不容易,需要放下很多東西,也就會少了一些體驗與經歷。具體如何抉擇,全看個人對自己人生價值的判斷與考量。作為老百姓和普通人,如何恰如其分地平衡工作生活各方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無奈。
有人說,年輕時我們不懂愛情,其實亦增覺得,年輕時往往更不懂的,是節制。
在亦增的記憶里,相對久遠與模糊的,是曾外祖母的離世。那時亦增不過三歲,剛剛記事,在印象中只有極少的畫面。在曾外祖母享受四代同堂的日子沒有多久,也就兩三年的時光,她的身體便很不好了,那時的醫療條件也有限,可能去醫院看過,但效果也不是很明顯。亦增記得,彌留之際,曾外祖母好像并沒有在醫院,而是在家里,就是亦增所住的雜院的臨街北房里。那個畫面是灰色的,亦增記得床榻上的曾外祖母氣喘費厲害,外祖父與一中眾子孫們圍在床前,給老人喂水。這是亦增對曾外祖母她老人家最后的場景記憶。曾外祖母算是高壽的,她在農村吃過不少苦,解放后到了北京,也算度過了一段安閑而平淡的晚年時光,特別是大外孫子亦增的降世,令很注重血脈延續與家族傳承的老人由衷地高興。想來她并無太多遺憾。亦增也希望老人家在天堂安息,她的真正血脈,還在生生不息地繁衍流傳著。
如果說曾外祖母的離世還是正常的生老病死的話,亦增大舅的去世則是有些遺憾的意外。如果不是大舅早年受傷殘疾,如果他后來不是和一位智商有些略微遲鈍的舅媽“搭伙”過日子,想來大舅還能多活些年。他們夫妻兩個單獨住在勁松一個小區里,平時生活倒都可以自理。大舅屬于十分聰穎的人,可惜命運多舛,少年時留下的病根時常折磨著他,但尚無生命危險之虞。到晚年后,他弟弟,亦增小舅也時常去看看他,大抵是對這位有些“木訥”的舅媽,不大放心,但誰也沒想到,厄運便在不經意間到來。僅僅是一次小小的感冒,他們自己也沒當回事,但在晚間突然惡化,而由于舅媽并沒有及時發現大舅的異常,沒有及時喊人送醫,大舅竟然就此去世了。這無疑是令人悲痛與唏噓的,也是生命無常的一種殘酷的體現。老齡化社會里,對于鰥寡孤獨,或是病殘老人的關愛與照顧,可能會是一個永久的課題。不光是金錢問題,也是很多其他社會問題的反映。
大舅的靈位在人民公墓,與亦增母親的墓碑毗鄰不遠。每次掃墓,亦增會帶一瓶小二鍋頭,去大舅靈前祭奠一番,叨嘮幾句,腦海里還浮現出大舅教亦增打太極拳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