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詩學”:跨學科視域中的海洋文學研究
作者:
王松林 更新:2025-09-17 19:15 字數:1176
一、理論緣起:“新海洋學”與海洋人文研究的學術脈絡
“藍色詩學”的提出植根于21世紀西方學界“海洋轉向”的學術語境。這一轉向以“新海洋學”(New Thalassology)的興起為理論先導,其核心是突破傳統陸地中心主義的史學與地理學范式,霍登和珀塞爾在《墮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中提出的“微觀生態學”與“連通性”概念,將海洋的流動性、去中心化特征納入跨學科分析框架,為重新審視海洋與人類文明的互動關系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在此基礎上,“藍色人文研究”(Blue Humanities)進一步推動文化與文學領域的范式轉型。門茨提出的“藍色文化研究”構想,主張以海洋為核心重構人文研究視角;科恩主編的《海底世界的美學》則從審美認知維度拓展了海洋書寫的研究邊界。盡管西方學界已積累大量海洋文學相關成果,但系統的理論建構仍屬空白,“藍色詩學”正是對這一學術需求的回應,旨在整合跨學科資源,構建海洋文學研究的系統性理論框架。
二、觀念演進:西方文學中海洋意象的歷史嬗變
西方文學中的海洋觀念隨歷史語境不斷重構,呈現出清晰的演變軌跡。古希臘時期,海洋被賦予負面倫理屬性:柏拉圖在《法律篇》中將其視為“道德腐蝕劑”,主張城邦遠離海洋;荷馬《奧德賽》中的海洋則是充滿未知恐怖的場域,以海怪象征自然對人類的威脅。這種將海洋與危險、墮落關聯的認知,在盎格魯-撒克遜詩歌《航海者》中仍有延續,體現了早期人類對海洋的敬畏與恐懼。
15-16世紀航海大發現后,海洋意象開始呈現多重性。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海洋既是《理查三世》里吞噬財富的深淵,也是《泰爾親王配力克里斯》中孕育哲思的場域,折射出地理大發現時代人類對海洋認知的分化。隨著資本主義與航海技術的發展,海洋逐漸被賦予現代性意涵:麥爾維爾、康拉德的小說將船只隱喻為國家共同體,19世紀美國文學將海洋重構為“精神邊疆”,20世紀以來的生態書寫(如《海龜島》)則賦予海洋生態倫理維度,完成了從“異己力量”到“生命共同體”的意象轉變。
三、理論建構:“藍色詩學”的核心內涵與學術價值
“藍色詩學”作為跨學科視域下的海洋文學研究范式,其核心是立足海洋本位調整傳統文學研究的陸地視角。這一理論包含雙重維度:“藍色”維度強調以海洋為參照系,聚焦文學中的航海敘事、海洋空間、船只隱喻等核心要素,探究海洋與民族性格、國家想象、現代性等議題的深層關聯;“詩學”維度則致力于揭示海洋文學的審美機制與價值邏輯,涵蓋崇高美學、空間敘事、生態倫理等多重面向。
其跨學科屬性體現為整合史學、地理學、哲學、生態學等多領域資源,具體包括:通過海洋貿易敘事解析資本主義擴張(如《威尼斯商人》),借助航行危機書寫探討技術倫理(如康拉德小說),依托跨洋流動現象反思殖民與后殖民問題。在我國“海洋強國”與“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下,構建中國特色“藍色詩學”話語體系,可為重塑國民海洋意識、構建海洋文化認同提供學術支撐,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價值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