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何打通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
作者:
朱萬江 李潔 更新:2025-10-13 20:40 字數:2822
海洋是江蘇作為開放型經濟省份的重要支撐。2024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沿海沿江港口貨物吞吐量、造船三大指標、海工裝備產值等持續穩居全國首位。堅持陸海統籌保護、協同發展是江蘇挖掘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建設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重要性。2025年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塑造具有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江蘇要以進一步推動面向陸海統籌的政策創新,解決好海洋經濟面臨的產業結構失衡、陸海要素流動障礙、區域協同不足等問題,打通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海洋力量。
江蘇正處于“向海圖強”的重要機遇期
“水運江蘇”交通條件升級為陸海統籌提供戰略支撐。近年來,江蘇陸海統籌交通網逐漸完善,加速從“水運大省”向“陸海統籌”強省躍升。“兩縱五橫”4192公里干線航道網建設持續推進,包括京杭運河(縱向主軸)、長江干線(橫向主軸)以及連申線、鹽河等航道,覆蓋60%以上省級開發區和沿海沿江重點港區,進一步增強了“港口—園區—腹地”的銜接。陸域交通配套同步強化,滬通鐵路二期、連徐高鐵構建沿海高鐵走廊,南通繞城高速、連宿高速提升集疏運效率,打造“深水航道+智慧港口”多式聯運立體網絡。繼南通通州灣港區20萬噸級深水航道、連云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鹽城大豐港區15萬噸級深水航道等項目竣工或落成,江蘇將規劃更多10萬噸級以上優質港口,進一步完善海陸統籌的產業及物流體系。
“會長的灘涂”是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堅實后盾。江蘇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沿海灘涂約占全國1/4,沿海灘涂更是以每年約2萬畝的速率增長,構成全國最大濱海后備土地儲備。通過鹽堿化治理技術升級等灘涂土地開發的先進技術,灘涂資源制約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可開發深水港區、現代產業園區、生態型農旅復合用地等多元化產業載體,為江蘇的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南通為例,11.08萬畝的“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備案面積”亟待通過合理的政策創新獲得發展生機,為海洋經濟現代產業下一個萬億目標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
海洋經濟高速發展的拐點已經顯現。2024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總量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海洋三產結構中第二產業占比42.6%,高于全國水平。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兩大優勢產業持續領跑全國,海洋新能源產業快速崛起,風電兩項數據位居全國前列,海洋旅游業增速超11%。數據表明,江蘇海洋經濟已從“量的積累”奔向“質的飛躍”,海洋經濟加速提升拐點已然顯現,其發展韌性與戰略價值全面提升。
聚焦瓶頸攻堅 全面激活海洋經濟發展動能
破解治理難題,夯實發展根基。一是創新沿海區域統籌管理的體制機制。涉海管理職能的分散不利于形成高效協同的管理合力,亟待加快形成上下貫通的海洋經濟管理機構和聯絡機制。目前,南通已經率先成立海洋發展局,沿海三市正在謀劃海洋經濟發展的專門管理機構。鑒于目前海域管理面臨的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須及時開展《江蘇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修訂,優化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閑置海域收回等省內政策,完善海域立體分層設權的利益補償與矛盾化解機制。推廣“重大項目用海保障專員制”,保障省、市級重大項目用海,聯合多部門實施一對一全程幫扶。二是重視海洋管理的數智化支撐能力建設。將海洋經濟與管理數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推進江蘇海洋空間資源數據庫建設,盡早實現全域海洋資源和經濟發展數據監控常態化,提升海洋發展預警判斷與決策支撐能力,以數字化賦能海洋經濟管理。三是進一步加大海洋科技創新方面的扶持力度。強化海洋經濟金融服務保障,開展海洋綠色信貸業務、推進藍色債券試點、發行省內海洋信托基金、海洋主題債券等金融創新產品,增強海洋資源的投融資功能,高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
暢通海陸循環,激發內生動力。一是打通制約物流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通過貫通三級內河航道網,完善“鐵路進港區、內河到碼頭、港口通大洋”的集疏運體系。推動開通長江口至通州灣水域特定航線,加密近遠洋航線,外貿內支線;高標準共建連徐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提升“蘇貨蘇運”實效,加快推進連云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20萬噸級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等重點工程。二是建構海洋制造業板塊差異優勢。以連云港為核心的東隴海線發展軸,重點發展海洋現代漁業、海洋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以鹽城為開放門戶的沿淮河發展軸,重點發展海洋新能源、海洋裝備制造業、船舶制造業;以南通為新出海口的沿江發展軸,重點發展船舶海工、先進材料、新型能源產業,形成各有側重、協同發展的海洋制造業板塊格局。三是搭建海陸產業的“鏈式匹配”機制。提升海洋經濟相關園區產業承載能力,配合南通、鹽城海工裝備產業,在揚州、無錫、鎮江打造海工關鍵配套產業集聚區和流體裝卸設備產業集聚區;構建海洋生物制藥“資源—技術—產業”全鏈條發展模式,鼓勵泰州、蘇州、南京等地生物醫藥企業轉身向海,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積極建鏈、補鏈、強鏈。海洋制造與服務業“雙輪驅動”,破解產業結構性矛盾。一是瞄準海洋制造業高端化、特色化發展目標。建設高水平涉?萍紕撔缕脚_。重點突破海上風電制氫、光伏儲能等核心技術,推動“風光氫儲”一體化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創新海洋生物醫藥與資源利用,開發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技術,推廣滸苔資源化利用。發展海上新能源技術,開發海上風電與氫能耦合技術,探索“綠電制氫+儲能”模式,配套建設LNG冷能利用產業鏈;優化漂浮式海上風電與光伏設施同場開發技術。攻關深海傳感器、LNG雙燃料動力系統等“卡脖子”技術,重點突破智能船舶控制系統和深海鉆井平臺國產化。推動“極地與極端環境模擬實驗設施預研項目”等申報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推進國家級海上風電檢驗中心、海洋工程裝備質檢中心在江蘇落戶。二是破解旅游資源點狀分散、缺乏整合的難題。建設特色化現代海洋城市,提升海洋旅游業質效,立足“黃海濕地”生態本底和“江海文化”歷史底蘊,走差異化、生態化、融合化的城市發展新路。加強海洋文化保護利用傳承,持續推進海岸帶及海洋空間生態修復,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加強海洋文化資源系統性發掘與闡釋利用,高質量舉辦世界海洋文化交流活動。助力南通承接國家級海洋文旅宣傳平臺和項目;放大全球濱海論壇世界影響力,延伸會展效應,賦能鹽城海洋生態旅游,打造沿海生態觀光、科普研學、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特色海洋游線;推動連云港“西游文化節”等海洋主題文旅節慶成為文旅“爆款產品”。加強沿海三市聯動協作,共同打造具有超高有辨識度的世界級濱海旅游帶。
來源:《群眾》雜志2025年第18期,原題為《打通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作者:朱萬江 李 潔(作者分別系江蘇省海域執法監督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