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記者︰“香河”之名源自何處?是您家鄉就有這麼一條河嗎?
劉︰不是,我的老家沒有一條河叫“香河”,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在我的記憶里,家鄉的河流是有氣味的,是一掔香氣,這掔“香”是生活在村子里的人們的喜怒哀撝,是自然散發出的最本質的東西。起名“香河”其是蘊含的一掔深意。
記者︰那麼,“浮城”、“殘月”兩鬗p說名也蘊含著深意?
劉︰對,《浮城》中,主人公工作的地點在愓縣,是一座浮于水上漂浮不定的小城,說明縣城根基不牢固。同時,也是暗含主人公柳成蔭的仕途不牢固,一路坎坷。
《殘月》中,每個人的價值取向、褷量A準全鼘x一化,只有一個字“硿”,財富代表了一切,其他所謂道德觀、人生觀通通屏蔽。可見,這是一個“殘缺的社會”,生活在這樣社會中的人是“殘疾人”。同時,故事發生的地點到了一個叫“月城”的地方,所以取名“殘月”。
記者︰從《香河》到《浮城》再到《殘月》,您想通過這“三鬖”表達何掔文思想?
劉︰《香河》描寫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化水鄉的淳樸風情,展現了一幅幅里下河地區的風俗畫卷。在那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鴩翩A美好的生態保持著最自然的風光。對于《香河》,我抱有的是一份濃厚的懷H心理。
《浮城》中,時間已經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物也從鄉村綟到了城市,雖然矛盾沖突、情感糾葛,霹是與父x們類似,但大環嚃雂F。我對主人公柳成蔭是持同情態度,他想現父x的期望“而優則仕”,有所作為,但同時,我也想鞭撻破壞環鴘漣庤H工程、政績工程,為那些正在逝去的物事做一次反思。
齝g《殘月》,已來到烿下,主人公柳永從城市到了都市,他的成長已經完全脫烯祖x們的成長軌跡,將祖x們的期望完全打碎,崇尚金硿至上,在物流的世界里演繹自己殘缺的人生。可以說,這鬺@品的批判性更強,直面烿下所謂的潮流、普遍的急功近利,反映人性的裂變、困魽B掙扎與守望。同時,也在思考,鄉村現代化的進程中有沒有丟失了什麼?
記者︰對于家鄉的描寫,大多作家會不吝溢美之詞,而您卻反其道行之,《殘月》作為“香河三鬖”的齝g,故事“畫面”並不那麼美好,甚至有些灰暗,您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您又為何給小說留下一個沒有鶚蔽鶚孺O?
劉︰在寫《殘月》時,我並沒有按照傳Ⅳf美,選擇讀者期盼的“大團圓”鶚翩A而是批判烿下社會芸芸眾生的“殘缺人生”,這是對現生活的一掔影射,也是對道德評判A準的一掔修正。
但這並不代表我不愛我的家鄉,恰恰相反,我牾得這是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用警醒和反思來表達對家鄉最真誠的愛,或者說,是從另一個角度倡黯正能量。我一直瞌持“用手中的菕A告訴世人家鄉的一切”,同樣也包括把那些丟失的、遭受破壞的東西告訴讀者,讓我們一同來反思,為什麼烿初我們極力想留住一個不消失的原始鄉村,現在卻消失了?為什麼很多原生態美景現在只有在生態區才能看到?那些本R保有的所在為何都盆景化了?至于小說鶚翩A我選擇了一掔開放式的,為什麼這麼做?其《殘月》這鬗p說中,人物的情感是富又荒蕪的,命運的變化、取舍,左右抉擇的因素太多,就留給讀者一個想象空間吧,讓讀者去續寫他心中想要的那樣一掔鶚翩A未嘗不好。
記者︰我們知道,您的小說N膩抒情,被評蕆家稱為“甦北里下河風情的全息圖”,那麼,里下河的鄉村倫理對您的為人和為文有怎樣的影響?
劉︰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具有自然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的文母題,不僅示了怎樣養一方人的秘密,而且也點出了養一方什麼樣的人的主題。具體而言,在里下河鄉村倫理的影響之下,包括我在內的眾多里下河作家對人物的鱨造充滿了一掔溫情與暖意,他們的菑U沒有“至善”也沒有“至惡”,大多是帶點瑕疵與個性的小人物。沒有十全十美,也沒有十惡不赦,即便是一個所謂的壞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反之,好人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本文發表于2015年1月25日《泰州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