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為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國作協培訓網絡作家工作部署,8月25日——8月29日,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辦的全國網絡作家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培訓班(第1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舉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愛讀文學網簽約作家蔡白玉應邀參加本期班學習,本號特發蔡白玉撰寫的《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培訓班體會》。
蔡白玉近影
作為一個從傳統文學轉入網絡文學平臺的作者來說,通過此次培訓班的學習,使我深切的領悟到網絡文學發展的蓬勃趨勢,年輕的作家們用他們的視角和眼界打開了文學的另一扇窗口。
網絡文學起源于上世紀末期,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就,雖然還是有各種各樣的質疑和詬病,但他的讀者眾多,內容涉獵廣泛,就如他的寫作群體一樣,是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
傳統文學偏重于文學性和思想性,值得人去回味去品讀,而網絡文學更直觀更故事性,好的故事和開闊的思路更能抓住讀者的眼光。其實以我個人的體念來說,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之間不存在太多的差異,既然是小說,首先就是講好故事,一個好的故事能吸引讀者看下去,這是傳統文學中需要加強的內容,文學語言就是錦上添花。而在此次培訓課程中,幾位培訓課老師都講到了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這也正是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座談會及十九大會議上對文藝作品提出的要求,一部優秀的作品,如果只是停留在一個傳奇的驚悚的……為了奪人眼球而賣弄奇幻巧怪異之類的故事中,作家自身沒有思想,沒有信仰,作品沒有藝術性,我想給讀者的感覺最終也就是看了一個故事而已。
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藝創作,把文藝創作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工作中,放在世界格局當中,大大提升了文藝創作的意義和價值,“藝術需要人民,人民需要藝術”,對每一個文藝創作者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我認為只是載體不同,真正優秀的作品是經得起時代和讀者檢驗的。
網絡時代其實給了文學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一千三百多萬的網絡文學作者,每年數以億計的文字在網絡平臺上發表,這在傳統文學平臺是不可想象的事。也給了很多想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實現夢想的通道。網絡文學中有很多值得傳統文學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網絡文學語言的簡明扼要,一目了然,傳統文學更注重文化內涵,有審美,有文化力量,這是兩者之間可以互相借鑒的地方。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運營模式又明顯強于傳統文學,雖然資本有一定的負面作用,但也給了網絡文學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網絡文學還是傳統文學,內容才是最重要的,網絡文學有需要加以引導的地方,網絡文學要創作出更符合時代的偉大作品,也不能讓文藝輪為市場的奴隸,為金錢為市場而忽略了文學對人們的引導性。文藝作品就如散落的珍珠,用絲線把它們串連起來,就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四句話讓我感悟很深。做為一個作家,如何才能創作于符合這個時代的作品?需要我們去關照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丑,去看透生活與時代的本質,具備獨立的思想性和價值觀,堅定的信仰,創作出接地氣,富用生活,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
無論是文學的哪種表現形式,文學對我來說,都是心中不滅的理想,那里蔦飛草長,春暖花開。而在從作品走向精品的道路上,卻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蔡白玉 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