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等
讀書報:你的作品中對于鄉村社會倫理有怎樣的表現?
劉仁前:正如很多論者已經指出的,我在作品中展現了一幅幅里下河地區的風俗畫卷。這既是我內心的一種濃厚的懷舊心理,同時在我的內心,也有一種對這些逝去物事,包括鄉村倫理的美好以及遭到破壞的反思。也就是說,既為那些正在逝去的事物,保留一份文字上美好的記憶,同時,也在思考鄉村現代化的進程中有沒有丟失了什么?《香河》寫的是后文革敘事背景下的里下河,《浮城》和即將出版的《殘月》(《香河》、《浮城》、《殘月》構成了“香河三部曲”)則是當下改革開放的多元化、轉型期的里下河!陡〕恰防锪墒a的官場沉浮,《殘月》里柳永的情感糾葛,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鄉村倫理對他們兩代人的影響,他們的進與退、得與失、浮與沉、上與下、取與舍,其實都是暗含了對鄉村倫理的詮釋。
讀書報:里下河的鄉村倫理對你的為人與為文有怎樣的影響?
劉仁前: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具有自然文化內涵與社會學意義的文學母題,不僅揭示了怎樣養一方人的秘密,而且點出了養一方什么樣的人的主題。具體而言,在里下河鄉村倫理的影響之下,包括我在內的眾多里下河作家對人物的塑造充滿了一種溫情與暖意,他們的筆下沒有“至善”也沒有“至惡”,大多數是帶點瑕疵與個性的小人物。沒有十全十美,也沒有十惡不赦,即便是一個所謂的壞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反之,好人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讀書報:很多評論家認為里下河的作家很少直面有違社會倫理的亂象,你怎么看?
劉仁前:我認為肯定是直面的,我的三部長篇小說,《香河》著力寫鄉土生活的自然態與原生態,《浮城》、《殘月》則書寫著外部世界入侵后的人性裂變、困境、掙扎與守望,表現人性的掙扎和命運的躁動。只是這種“直面”和“揭露”有個“度”的問題,沒有刻意進行強化、渲染,也沒有一針見血,而是一種充滿溫情的再現。在我的小說中,當然有對鄉村社會倫理和人性的揭露,比方男女情感的游離,人與人之間的欺騙與傷害等,只是沒有將人物的刻畫走向善惡的兩極,而是把他們當做普通的正常人來描寫,因為作家要直面客觀存在的里下河的生活現實,必須體現生活中博大而豐富的人性。
讀書報:你認為鄉村社會倫理在里下河文學中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劉仁前:里下河這片廣闊的地域(或者說水域更為恰當),在滋養了里下河兒女的同時,也塑造了作家們的性格乃至觀察世界和人生的眼光。里下河的地理因素奠定了獨特的歷史人文基因和鄉村社會倫理,而這種獨特的人文風情和鄉村社會倫理,又無不影響了作家的價值取向。毫不夸張地說,里下河作家娘胎里出來便帶有自己的文化底色。沒有里下河的鄉村社會倫理,就不能構成里下河文學的精神內核,進而影響作品,這種影響是浸透在血液里的,并且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流淌在作品中。
讀書報:對于里下河文學流派,今年的話題與去年有怎樣的調整,出于怎樣的考慮?
劉仁前:其實,并沒有作太大的調整,去年首屆研討會更多從外部對里下河文學流派進行界定,比方地域、代表作家、人數規模等。今年是想走向里下河文學流派的內部,對其內在肌理進行梳理和解讀,目的是進一步做實、做深,通過讓專家更深入地探討流派內核、本質性的東西,從而更好地發現和探究整個里下河文學流派獨特的、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內容。
讀書報:你認為自己的作品在里下河文學流派中有怎樣的特點?
劉仁前:一直以來,我都在自覺并努力地展示里下河地域的獨特文化,全面而特征性地把它呈現出來。我的小說常以細膩抒情的散文筆法,描述里下河水鄉的鄉風民俗和生活故事,大都具有濃郁地域風情,被評論家稱為“蘇北里下河風情的全息圖”。我還大量將里下河地區的方言俚語運用到小說中,致力于以美學和文獻的方式凸顯地域個性。同時,我也在作品中描繪那些社會變革下的村莊中帶有“水銹”的人物,揭示他們在鄉村現代化的進程中的矛盾和困惑,表現出一種悲憫情懷和憂患意識。
讀書報:里下河文學流派在未來發展上有怎樣的規劃?
劉仁前:今后我們將在成立里下河文學研究中心的基礎上,一是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的里下河文學流派研討會。二是策劃出版里下河文學流派系列叢書,今年已推出了中短篇小說叢書一套10冊。三是策劃出版中心研究刊物《里下河文學》雜志,定期刊發作家創作與作品研究文章,2014年度《里下河文學》雜志已經出刊,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肯定。四是以打造里下河文學流派品牌為主題,策劃一批研究項目。五是建立本地作家和評論家“一對一”的跟蹤研究機制,加強本土作家作品的跟蹤研究。此外,通過在國家級重點文藝報刊進行深入宣傳報道,進一步擴大里下河文學流派在全國的影響力。
(本文發表于2014年10月29日 《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