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認祖歸宗,百竹雄魂
作者:蔡白玉      更新:2015-12-30 09:31      字數:9564
    2007年7月1日,余新志應世界和平文化大使之邀訪問蒙古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授予余新志“成吉思汗勛章”。

    成吉思汗!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傳奇人物,是一個金戈鐵馬馳騁沙場的君主。但對余新志來說,是來自遠古的血脈親情,多少年了,魂牽夢索的大草原,這是自己精神世界里永遠的家和心靈的歸依之所,他渴望能有一天,真正的認祖歸宗,告訴上古時代的祖先,流落在外的子孫終于回家了。可是,這一夢想要成為現實,卻有太大的難度。宗祠廟宇,祖宗家譜……再偉大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是一個符號和標志,沒有了樓臺屋宇形式的存在,只剩下一個虛無的概念而已。

    2008年元月,春節將近,這是中國人最看重的日子,家家戶戶,不遠千里萬里團聚到一起。自從去年去蒙古訪問過后,余新志的心里就有了一個放不下的心事,雖然在當今時代,也不存在什么認祖歸宗的事,但這是多少代余家后人的宿愿,族譜上流傳下來的一個個名字,都是一個個心愿。從祖輩開始遷移,已經過去了數百年之久,可是自己的根在那里,他的血液里流淌著祖先的生命因子,條案上剛剛寫完的“風采”兩字,還散發著濃濃的墨香,那墨跡還沒有干透。中國畫已經走過上千年之久,經歷了各種形態和意識的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那是中國畫的根。而自己的根呢,在那遙遠的大草原,那里是自己的根。站在窗前,遙望著遠方的天空,那里該是天寒地凍的日子了吧,可是從那冰冷的天氣里卻透著絲絲的暖意,飛躍漫漫星河和時光溫暖著他。讓他不由得文思潮涌,感慨萬千,于是賦詩一首:《血緣》/“祖史血緣鐵木健/避難中原余姓傳/十子南下安社稷/世代發奮能自律。風采便是宗親訓/團結奮斗志昂譜新篇/吾曾祖輩原狀元/四代破落成丐閑/我輩自幼受盡苦/忠孝賢悌苦攀援。平生寒窗攻書畫/一代丹青慰先賢。”

    2008年對余新志來說,是悲喜交集的一年,家鄉遭遇了從天而降的災禍,至交好友馬文華的去世。但讓他高興的事自然是兒子的降臨,血脈親情,十五年過去了,曾經的喪子之痛隨著時間慢慢平復,現在終于又老年得子,這是歲月和命運的饋贈,他相信好人會有好報。    2007年去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觀光活動是馬文華幫助余新志安排的,隨著馬文華的去逝,這根線也許就這么斷了,別說認祖歸宗,以后還有沒有機會再回大草原去看看都是未知數。想到這里,他心里的傷感不由得更深更重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個心愿也許得等到兒孫輩了,幸喜后繼有人,一切順其自然吧。

    2012年4月,經過寫生、搜集素材近二十年,歷時整整五年創作,從貧瘠的青藏高原到風光旖旎的桂林山水,以112種或常見或珍貴罕見的竹子為主題,輔以筆法靈動的花鳥山水為背景創作的《百竹雄魂圖》百米長卷終于完成脫稿,一石一竹,鳥雀歡鳴,花團錦簇,在山山水水中,各種美麗名貴的竹子依次鋪開呈現在畫卷上,這是一幅以竹為主體題材創作的中國西南勝景圖。在這幅巨型畫卷中,余新志用60多年研習出來的各種技法,描畫出100多種不同形態的竹。竹林中既有憨態可掬的熊貓,各種飛禽、奇花異草……他的目光細細地打量著這幅高1米2,橫長103米的《萬竽竹魂鑄春秋》長卷,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六十年了,少年時期的一個夢,終于落筆成章,呈現在自己面前。畫面上描寫的雖然是竹子,場景以西南的山水為襯托,但是這何嘗又不像是自己一生所走過的歷程?

    “我自己給自己放幾天假,好好休息休息。”余新志看著桌上豐盛的飯菜,狹小的二居室里,滿屋子飄蕩著飯菜的香味,他不由得覺得肚子餓了。他看了看妻子開心的笑容,不解地問,“今天有什么好事嗎?”

    “沒事,幫你補補身子。”莊萬瓊不露聲色地應道。

    快四歲的兒子在旁邊擺弄著玩具,余新志抱起兒子,“幼兒園好玩嗎?”

    “好玩,爸爸你的畫畫好了?”

    “爸爸天天畫,要畫一輩子。”

    “是那張這么長這么大的很大很大的畫。”兒子張開小手比劃著。

    余新志看了看妻子,小莊微微一笑,招呼著兒子,“快下來,爸爸累了,讓爸爸好好休息休息。”

    這五年的時間里,也是余新志和小莊從認識到結婚成家養育兒子的時間,以前他并沒有感覺到養育一個嬰兒是多么難的事,這幾年時間里,他是真正的領教了什么叫“養兒才知母辛苦”。特別是因為自己和妻子都屬于大齡生子,兒子出生時體質并不太好,感冒發燒之類的小毛病經常發生,如果沒有妻子的悉心照料,自己很多時候要出去參加社會活動,或者就是在家畫畫,根本沒有多少時間來照顧她們母子倆,反而是妻子既要操心自己的事,還要照料孩子,一轉眼孩子就從呀呀學語就已經學得伶牙利齒討人歡喜了。

    “你比我更辛苦。”余新志由衷地說,“怎么知道我的長卷畫完了?”

    “這還用說,你臉上寫著呢。”小莊笑笑,看著丈夫疲憊又興奮的表情,“要不要叫上幾個朋友來一起慶祝一下?”

    余新志搖了搖頭。他想起母親,想起部隊的首長和戰友,想起馬文華……這么多年來,榮辱憂患,他已經經歷了太多太多,并且天性里,他就不是一個喜歡張揚的人,完成這幅畫,他并不是要向別人證明什么,這幅畫更多的是完成了自己從少年時起就萌生的一個愿望,是他的夢想,與別人無關。

    盡管余新志不想張揚,但還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著名美術評論家薛永年先生對此長卷亦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用數千字的文章來描繪此畫的藝術成就和人文精神:“《萬竿竹魂鑄春秋》立意新穎、構圖巧妙自然,作者以博大的胸懷,精深之筆墨,站在繪畫史的高度,表現此巨作唯美壯觀。從青藏高原到平原出海口為主線徐徐展開,以千姿百態的竹、花鳥為主體表現內容,穿云透霧表現人文自然。

    整幅畫面十分豐富,于情于理于法和美統一,讓人享在美景之中,受于畫面之我,美哉!萬千竹的奇美,水車、竹排、來往穿梭的船只,憨態可掬的國寶熊貓,更有人文精髓。整幅畫呈現出時而寧靜,時而空靈,時而忘懷的意境,可謂心隨物轉,物隨心移,人文與天工在有意無意間渾然一體。既歌頌了祖國一派繁榮景像,勃勃生機,又頌揚了中華民族崇高的氣節風貌與美好前程。

    整幅作品寓理、寓美,向我們編織了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繁榮景像,奏響了一曲大自然與和諧盛世的交響樂章。讓人感受這幅巨作更是一部無限壯美的頌歌。

    百竹圖作者幾十年磨一劍,以大師的超凡技藝潛心鑄造,將中國畫的傳統筆墨表現得盡善盡美,穿插點染,精妙傳神,凝聚了作者的思想精髓與大量心血。這幅巨作的問世,可以說是一部珍貴的史料圖卷,作者用畢生的精力,收集素材,寫生創作,描繪了上百種竹,每一種竹的結構,表現技法都上百次的探索研究,才畫到這幅長卷上(長卷103米是一整張,沒有一點拼接,不能畫錯一點,畫錯了就無法更改,可見其難度非同一般),這一百多種竹畫其史料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如此宏大的畫卷,從整體結構布局看,十分嚴謹、壯觀,千姿百態的各種竹石、花鳥、山水、動物,巧奪天工,巧妙嚴謹統一于百米長卷中,沒有一點堆積重復之感,一部長卷,就是一部史詩。從整幅巨作表現形式看,他把中國畫的筆墨發揮得淋漓盡致,既有厚重的傳統,又有新的表現手法,給人以老辣、大氣、新穎、厚重、質量感、力度感、神韻感、現代感、獨創感、美不勝收。

    美術界有很多專業人士看后都認為這是一部傳世之作,是中國藝術界的唯一,百米長卷《萬竿竹魂鑄春秋》詮釋了一種智慧,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境界,傳遞著一種力量。相信無論從題材、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史料價值都將成為美術史上的不朽篇章。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鑒賞、收藏上也必將發揮出它應有的效應,綻放它應有的光彩!”

    俗話說:“好酒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百竹雄魂圖》的面世,引發了來自美術界、媒體圈及收藏界眾多朋友的關注和贊賞。2012年5月,世界紀錄協會向余新志頒發了世界紀錄證書,業界公認,這是一幅集藝術性,學術性、科普性為一體的優秀繪畫藝術杰作。

    2012年夏天,余新志攜《百竹雄魂圖》縮小版回到四川樂山。在余家老宅那古樸的院落里,歷時三個多月創作出來的縮小版《百竹雄魂圖》三十多米的長卷緩緩展開,家鄉人們圍在長卷面前品頭論足,嘖嘖稱贊。身邊熟悉的根根翠竹呈現在畫面上,讓大家感到既親切又陌生,余家院內喜氣洋洋。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的一首《回鄉偶遇》真正印證了余新志此時此刻的心情。走在曾經熟悉的家鄉小道上,滄海桑田,離開家鄉快五十年了,故鄉也改變了很多模樣,然而那來自泥土的芳香,竹林的氣息還是一樣清晰、絲絲縷縷地鉆入他的肺腑和靈魂。如果沒有竹林,也許他就沒有立志當畫家的夢想,如果沒有母親,這個夢也許早就夭折于襁褓之中。

    “竹林,我回來了。媽媽,我回來了。”家鄉的毛竹有著超乎尋常的生命力,每年一到春天,根根春筍破土而出,經過一個夏天,就長出了粗壯的小竹子,用不了兩年,鄉親們就可以砍了竹子做成各種生活用具,或自用或賣了錢補貼家用。這竹林經歷了多少年,枝枝蔓蔓,漫山遍野,砍了一拔又長起一拔,像根根利箭直插云霄,又像層層竹海,無邊無際。兒時的伙伴都已成耋耄老者,話說當年時,記憶滿滿,興奮莫明。他多想能像小時候一樣,再跟小伙伴們比試著誰最先爬上竹梢,也想在竹林的草地上,再美美地打個小盹。更想挖一根竹筍,拿回家去,讓媽媽做一道竹筍菜,吃上一碗香甜的米飯……

    他記起昨天晚上的一個夢,夢中的自己還是十幾歲的年紀,自己和媽媽在竹林中采著竹筍,很多很多的竹筍,一根又一根,媽媽開心地笑著,竹筍的根在地底下互相牽絆著,延伸到了無盡的遠方。

    弟弟從院子里走出來,看了看站在院墻外的哥哥,余新志正盯著爬滿藤蔓的院墻。綠色的騰蔓讓小院在夏天的烈日下也變得清涼舒爽,微風掠過,生機溢然。

    “哥,你看什么呢?”

    “這院子到我們這一代有幾百年歷史了吧。”

    “是啊,族譜上都記著呢。你把院子修整得這么好,村里人都羨慕著呢。”兩年前,余新志花了點錢把余家老宅重新修輯了一次,讓老宅子煥然一新了。

    余新志輕輕嘆了口氣,這院子不僅有自己關于青少年時期的記憶,還承載著家族的歷史。自己現在有能力也有這個責任把它修善維護好,這樣才對得起余家十幾代先祖。

    “要是兩位老人還在多好啊。”余新志想起昨夜的夢,“昨晚上夢到媽了。”

    “她知道你回來了,也來看你的畫呢。”

    “子欲養而親不在”。母親曾經為他取得的每一點成績而高興,在那個老式的收音機面前,母親每天靠聽廣播來關注兒子的事,雖然她一字不識,卻會把登了兒子采訪和發表過畫的報紙雜志疊得整整齊齊地收藏好,有親戚朋友來走訪的時候,就會拿出來給大家看,讓孫子孫女念來給她聽。

    “你跟內蒙古那邊沒有聯系了?”弟弟知道這是哥哥心里的結,也是余氏家族很多人心里的結,“是不是沒有太熟悉的人?要是馬經理還在就好了。”

    余新志看了弟弟一眼,“有的,我的一位宗親,大作家,好友。他很有水平,很有能力,他叫趙友毅。07年去外蒙古,就是他的極力推薦。他充當翻譯,蒙古人民共和國伲馬議長(相當于我們國家全國人大主任),給我隆重地頒發了最高榮譽勛章——成吉思汗勛章。這是我一生的榮耀,我們祖宗的光榮。”

    趙友毅,是余新志去外蒙古辦畫展時認識的好朋友,也是余姓家族的宗親。趙友毅知道余新志心里的結,所以這幾年來,一直在跟內蒙古那邊聯系。趙有毅說:“千百年前,我們蒙古人,不僅有英勇無畏,豪氣直爽,英勇善戰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引以為豪。在當今,又涌現出像你這樣的巨大成就的杰出畫家,更要在內蒙這片草原上,弘揚光大。”所以他一直在聯系籌劃,“趙友毅說過,一定會讓我們,成吉思汗的子孫,到內蒙去走一趟,看一看我們祖先生活過的地方。”

    “那就太好了,哥,真希望有那么一天,其實從我們內心來講,何不盼望有一天,能回到老祖宗住過的地方去拜望,認祖歸宗,那是我們多少代人的期盼啊!”說著,兩兄弟擁抱一起,熱淚盈眶……

    轉眼到了2013年9月的一天,趙友毅從內蒙打來電話:“大哥,我這邊已經聯系安排好了,10月國慶邀請你們全家,帶上小兒子,一起來內蒙大草原一趟,在鄂爾多斯,安排一次畫展慶祝國慶,讓宗親們先認識了解一位成吉思汗嫡后大畫家的藝術風采。并同時安排你們拜祖歸宗,三日游。”

    等了多少代人,等了多少年,等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終于可以去看看日思夜想的大草原了。喜訊傳來,無不讓余新志全家激動不已,他忙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家里的兄弟姐妹們,并動手準備畫展和前往內蒙古的事。

    2013年9月29日,金秋十月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天高云淡、碧空如洗,朵朵白云如圣潔的蓮花點綴在藍天上。余新志和夫人莊萬瓊,兒子余俊松及相關好友、媒體一行出現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火車站。

    鄂爾多斯別里古臺旅游文化公司總經理額爾定其其格女士,好友趙友毅先生及當地文化藝術界和慕名而來的藝術愛好者迎上前來。

    “余老,歡迎您來大草原。”額爾定其其格女士迎上前去緊緊握住余新志的手,“久仰大名了,您是我們草原人民的驕傲,也是成吉思汗后代子孫的驕傲。”

    “謝謝!謝謝其其格總經理……是你們給了我這次機會,讓我能有機會回來看看,我代表余家的后輩子孫感謝你們。”余新志抬起頭來看著天空,他的想像穿越了時空,回到一千多年前那個遠古的時代,躍馬揚鞭的先祖們,馳騁沙場,聲威遠震四方,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朝代替更,隨之而來的殺戮卻讓余家的先祖們愴惶出逃,逃出茫茫大草原,遠離故土親人,跋山涉水遁居異鄉……淚水盈然而來,溢滿眼眶,他在心里默默地念叨著:“我的故祖先賢們,你們的后代回來了。”

    趙友毅迎上前來:“大哥,您這次是真正的回家了,一定要好好看看,到處走走,這是我們的大草原,是我們的祖先居住的地方。”

    “你們安排吧,非常非常的感謝。”余新志開心地笑著,滿滿的幸福從心底里涌出來,得知這次來鄂爾多斯辦畫展覽,他幾乎是拿來了這些年來自己所有最得意的作品,當然包括《百竹雄魂圖》作品。“我們先去看看展廳,長卷太大了,我怕展不開。”

    “應該沒問題。這是您的長卷完成后的一次公開亮相吧。”

    “是,回四川都沒展過,做為蒙古族的子孫后代,余家人等了幾百年,今天我終于回來了,就要拿最好的作品呈現在親人們面前。”

    “對,這才是您真正的家鄉,您就是咱們蒙古人。”

    “我是蒙古人血統一點不會錯。”

    “您承認了我們可要舉行儀式的哦。”

    “還有儀式?!”

    “當然,畫展期間我們會安排拜祭儀式,一場隆重的認祖歸宗的儀式,您就等著吧。這幾天會很辛苦,你要注意休息。”

    “我的身體沒問題!”余新志拍著胸脯,喜出望外。

    2013年10月1日,在國慶節這一天,余新志《百竹雄魂圖》及優秀書畫作品展在鄂爾多斯如期開幕。展廳內聚集來來自內蒙各界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還有相關政府領導及媒體圈的朋友,余新志站在主席臺前,他的心因為激動而顫抖,臺下的一張張臉似曾相識,這是他真正的家,他的根在這里,他身體里流淌著成吉思汗先祖的血液,他是血性的蒙古漢子。

    10月的內蒙,天氣已經略有寒意,這幾天的展覽時間里,余新志充分感受到了內蒙人的熱情和豪爽,心情也格外舒暢。賓館的房間內,余新志小心翼翼地從隨行的包里掏出一個信封。

    莊萬瓊扭頭一看,笑了一下,說:“余老,你都看多少遍了,有那么好看嗎?他的字寫得比你還好?”

    昨天,在內蒙古當地的史實資料中得到相關考證,余新志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嫡裔。余新志當屬成吉思汗后代鐵改姓余起的第二十代傳人,也考證了余新志系蒙古族人的史實。在當地相關領導和族中長老的一致同意后。明天,將舉行一聲莊嚴而隆重的祭拜祭先祖的儀式,認祖歸宗。

    莊萬瓊看了看余新志的神形,她能理解丈夫的心情,但又擔心他的身體能不能堅持得住,畢竟七十多歲的人了。

    “這幾天,你都沒怎么睡好,今天早點休息吧。”

    “我還得準備準備。” 余新志展開字幅,“我是蒙古人”五個回骰蒙文大字赫然在目,這是內蒙古資深學者,蒙文書法家包金山邀請余新志參觀蒙古秘史陳列館,贈送給他的書法作品。“這不是單純的書法作品,對我來說是無價之寶。”余新志招呼兒子,“俊松,過來,爸爸告訴你認這幾個字。”

    余俊松正津津有味地在玩著游戲,沒有搭理他。

    “余俊松,你爸在叫你,快過去。”莊萬瓊理解余新志此時此刻的心情。

    余俊松跑到余新志身邊,抬頭瞧了一眼父親手里的字,一扭身又跑了。

    “這幾個字記住了?”余新志跟過來追著問。

    “記住啦。”

    “你念給我聽一下。”余新志不依不饒。

    “哎喲,你就別追著他問了。”莊萬瓊有點哭笑不得,“他現在還不懂事,等他長大了再告訴他,告訴他是蒙古族人,行不?”

    “就要讓他從小樹立這個意識。”余新志余興未了的把字收好了放入信封,“等會他們說要把衣服給我送來,你說我穿上蒙古族的服裝好不好看,會是什么感覺?”

    “不就是一件新衣服嗎,會有什么感覺。”

    “那肯定不一樣,你看過蒙古人穿的衣服嗎?長袍馬褂,可威風了。”

    “在電視里看到過,晚一點才能送過來,你早點休息吧,聽他們說儀式很繁瑣,不休息好身體會吃不消。”

    “我還想試一下衣服合不合身呢。”

    “那種袍子,有什么合不合身的,大一點小一點都沒問題。”

    “哎呀,可惜不能騎馬。”

    “都多大年紀了還想騎馬,看著都害怕。”

    “爸爸,我要騎馬。”這會兒余俊松來了精神,“騎馬……”

    莊萬瓊瞪了兒子一眼,“小屁孩子騎什么馬,馬那么高那么高,你夠不著。”

    “我要……”

    “剛才你爸瞎說的,哪有什么馬騎?那馬都打仗去了,知道不,跟日本鬼子打仗去了,不是給小孩子騎著玩的。”

    “哦。”余俊松這才停止了吵鬧,安安靜靜地繼續玩游戲去了。

    天剛朦朦亮,余新志就起床梳洗、沐浴更衣,看著放在椅子上的蒙族新袍子,這可是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穿這種衣服,覺得既新鮮又有點不知所措。

    小莊從洗手間里探出頭來,“哇,穿上這衣服還挺像蒙古漢子了。”

    “真的嗎?”

    “真的,不過有點不習慣。怎么就沒有我的衣服呢,蒙古女人也應該有自己的衣服吧。”

    “你不是蒙古人,能讓你跟著我們去祠堂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是,托了你的福。”莊萬瓊笑了笑。聽趙友毅說,在蒙古族的祭祀活動中,原本是不允許女人進入祠堂拜祭的,除非是國家元首或者是為蒙古人們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才能攜妻子進入,而自己卻非常榮幸地得到了族中長輩的許可。

    上午九點,余新志做為蒙古族歷史上“鐵改余”一支的后裔精英,在額爾定其其格及數位祭祀文化傳承人的安排和陪同下,舉行了莊嚴隆重的祭祖歸宗活動。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規模不算很大,占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余新志此時肯定不是游客前來觀光攬勝的心情,是余姓家族一代代人沒有了結的心愿,從“鐵姓改為余姓”,到他這一代已經整整二十幾代人了。血脈親情在他的血管里涌動著,余家后人終于回來了。

    走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園,余新志打量著這個被族人敬仰的大英雄,想像著當年那個在馬背上縱橫天下的偉大人物,心里不由得感慨萬千。做為成吉思汗的后代子孫,如果沒有當初的逃亡他鄉,這世界上也許就沒有他今天的余新志,我們的生命中有太多的偶然和必然。如果不是遇上了好年代,如果不是現在的通訊那么發達,也許這一輩子他也不會來到祖先的居住地,更沒有可能來拜祭先祖。《紅樓夢》的《好了歌》里有一句話:“王侯將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沒了”。尋根問祖,并不是為了物質上能得到什么,只是為心有所歸,讓靈魂有個寄居的寓所。

    寬廣無邊的草原上,陽光明媚,秋高氣爽,偶爾有騎著馬匹的人在草原上飛馳而去,當地熱情而好客的牧民們拿出最好的飯菜招待他們。

    余新志感慨地說:“南方和北方的風土人情真不一樣。”

    旁邊陪同的趙友毅先生說:“你雖然生在南方,但骨子里還是有蒙古人的豪爽和大氣,你這血液里流淌的是我們蒙古人的血。”

    “那是,這根變不了。要是年輕幾歲,我也來個躍馬揚鞭在草原上跑幾圈看看。”

    莊萬瓊忙在旁邊制止:“這騎馬可別開玩笑。”

    “我要騎馬。”兒子就在一邊嚷嚷著。

    “你小屁孩子,騎什么馬?”莊萬瓊疼愛在拍了拍兒子的臉,“等你長大了讓爸爸帶你來騎。”

    “蒙古人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余俊松,走,咱們試試去。”趙友毅站起身來,“嫂子,你放心,咱們蒙古人天生就會騎馬。”

    “趙總,他才五歲呢。”莊萬瓊忙拉住兒子的手,“不能去,萬一從馬背上摔下來了,會把屁股摔壞的。”

    “我要去,爸爸。”余俊松扭過頭來看著余新志,“我不怕。”

    “讓他去試試,”余新志跟著站起身來,“我們是蒙古人,是不是,余俊松?”

    “嫂子,你放心,我會保護好孩子的。”趙友毅安慰莊萬瓊。

    一行人走出門來,牧民從馬廄里牽出了一匹健碩的高頭大馬。莊萬瓊擔憂地看了一眼余新志:“你別讓他騎了。”

    “沒事的,他一定行。”

    “我看你就是一高興,就什么事都不管不顧了,萬一……”兩個人還在爭執著,余俊松已經騎在馬背上歡呼起來了。

    “你看,他那姿試、模樣,天生就是會騎馬的。”余新志看著馬背上的兒子,開心地笑了,“余俊松,來,拍一張。”余新志舉起了相機,為兒子留下了珍貴的瞬間紀念,看著兒子騎在馬背上那悠然自在的樣子,你不得不承認,無論人類怎么變遷,但我們的血脈里永遠遺傳著祖宗的基因。

    余新志此次祭祖歸宗活動,歷經三天時間,行程數百里,先后祭拜了成吉思汗陵、托雷伊金、別里古臺和阿拉格蘇勒德。身著蒙古族盛裝的余新志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奉為祭禮,跪獻先祖,誓愿將為內蒙古民族文化事業的繁榮、建設、創新、發展貢獻力量,續寫輝煌。莊重的儀式,虔誠的祭拜,實現了數代先輩祭祖歸宗的夙愿。

    2013年,來到北京十年了,余新志終于從地安門那個狹小的小居室里搬到了通州的新居里,兩層的小樓雖然不大,但也足夠一家人生活得寬敞舒適。院子里,種上些瓜果蔬菜,葡萄架上的藤蔓結出了串串的顆粒,雖然不能把樂山的毛竹移居京城,然而在那叢叢翠竹環繞庭院之中,足可慰平生癡竹、迷竹之情懷了。

    隨著《百竹雄魂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引來很多咨詢問價者。

    “你想賣多少錢?”

    “你想要多少錢才賣?”

    “幾百萬,幾千萬……”

    身邊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熟人、朋友、拍賣公司、藝術機構詢問這個問題。

    “它在我心里是無價之寶。”這是余新志最常對人說的一句話。

    “那您總得有個價吧。”

    “一個億,兩個億……行不?”余新志有點慍怒。然而,在一個藝術作品必需用金錢來衡量的年代,余新志感覺到了太多的悲哀和無奈。這幅畫不僅是他少年時的夢想,更是他一生的藝術結晶,怎么可以單純地用金錢來衡量?!

    “您這幅作品如果不賣的話,是準備傳承給后代子孫嗎?”有朋友關切地問,“看您現在經濟條件也不是太好,要是能轉手的話,也可以改善一下生活條件。”

    “不餓著就行了。”這是這么多年來,余新志對生活的要求,只要不餓肚子,粗茶淡飯就足以慰藉生活。最難得的當然是來自妻子的支持,小莊從來沒有因為經濟和生活的問題而在藝術方面給余新志任何壓力。

    “他喜歡就好,他覺得開心就行。”這是小莊這么多年來對余新志在藝術追求上的支持和理解,“畫是他的生命,總不能因為錢把他的命賣了吧。”

    而每當有人讓余新志評價小莊時,他總是笑著說:“她是個善良的女人,是一個不讓人討厭的人。”樸實的話語,但幸福卻從他說每個字和每句話的表情和語氣里能感覺出來。

    “我現在畫畫,也收藏一些喜歡的畫,最早的還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那幾年,經常從成都的一些古玩市場買些古代字畫,真正喜歡畫的人不會去看畫家的名氣大小,只要畫得好,筆墨功會足,沒名氣我也買,我不是因為投資買畫,就是喜歡。”余新志對自己收藏的作品就是這樣簡單地用喜歡兩個字形容。對于這幅《百竹雄魂圖》的去處,余新志說并沒有想要留給子孫后代,他說自己喜歡藝術并不代表家里的后代人也會喜歡,如果他們因為不喜歡而不珍惜,那自己的一腔心血就是白費了,所以他更希望有大的藝術機構能夠收藏,作品的價值并不是多少金錢可以衡量的,他希望這幅作品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也希望能讓這幅畫在竹類品種的學術研究上做出一些貢獻,因為從他搜集素材到成畫的近三十年時間里,有一些竹類品種已經頻臨絕跡了。

    幾十年的魂牽夢繞,五載的創作辛勞,《百竹雄魂圖》對余新志來說,是他生命的延續和藝術創作的結晶,愛之切,惜之重。它終將有它自身的歸屬,這需要時間和緣份,他和它都在等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一级特黄久久|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日韩精品国产丝袜| 8050电影网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呻吟久久久久久久92|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丰满年轻的继坶| 国产精品莉莉欧美自在线线| 美团外卖猛男男同38分钟|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国产在线观看无码免费视频| 调教奴性同桌h| 久久人妻夜夜做天天爽| 国产人成777在线视频直播| 日本最新免费不卡二区在线| 美国人与动性xxx播放| 中文字幕丰满乱码| 国产一级片播放| 欧美videosgratis蛇交| a级片免费在线| 啦啦啦手机完整免费高清观看| 日本xxxxxxx69xx| 美女被的在线网站91| 久久久久久综合| 亚洲综合成人网|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欧美激情xxxx性bbbb| jizz日本免费| 免费看三级毛片| 强行交换配乱婬bd| 篠田优被公侵犯电影| a级黄色毛片三|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高清一级毛片免免费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啊用力太猛了啊好深视频免费| 小芳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