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在旅途,有你同行
作者:
蔡白玉 更新:2015-12-31 10:05 字數:9785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還有傷還有痛,還要走還有我。”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或成至交,或成過客;或相伴前遠,或半道揚鏢。
“余老師是個第一眼看上去有點嚴肅、不太好接近的人。”王顯俊記得六年前第一次在參加某文化公司的活動時見到余新志時的樣子。
那是2008年的秋天,在中鐵十六局工作的王顯俊,因為喜歡書畫,所以也認識一些藝術圈里的人。這次是應朋友之邀一起來給人開業捧場,開業典禮結束后,主人的招待宴席上,王顯俊正好與余新志坐一桌吃飯。王顯俊發現,在座的其他幾個寫字畫畫的藝術家看上去都很活躍,喝酒、說笑,呼朋引伴、舉杯暢飲,余新志既不喝酒,也不太說笑,所以顯得有點孤僻。他心里暗地里想,這個人是不是水平不行,所以不好意思表現自己?
他問跟自己一起來的朋友:“那個人也是畫家?怎么看著不像?”
朋友笑,“哪有看著像不像畫家的人,我聽人說,這人的畫非常有名,好幾萬塊錢一平尺呢!
“這么貴?”
朋友笑著點了點頭,“等會要是有人讓這幾個畫家寫點東西,你也找機會求幅字,難得的機會。”
“人家要是不給呢!
“你別當真就行了!
王顯俊的話聲剛落,還真有人趁著餐桌上的酒興說:“幾位老師,抽時間給我們寫兩幅字行不,咱們也掛在自己家里,學習學習!
旁邊立即有人跟著起哄:“對啊對啊,你們這些大畫家、書法家,咱們今天能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就是前生修來的福氣,讓我們欣賞欣賞老師們的大作!
在坐的幾個藝術家托不開情面,只好頻頻點頭應承,并相互留下電話和聯系方式。
“我們這幾個人可以給你們寫字,我們余老的畫不行,賣得可貴了,這一頓飯還不夠我們余老的一平尺小畫呢。”同行的藝術家拍著余新志的肩膀說。
余新志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等我有時間,給大家寫點字。“
“字也行,那可是說好了,余老不能反悔!痹谧挠行┤嗽缇蛷拇蠹业淖熘懒擞嘈轮镜纳矸莺驮谒囆g圈里的名氣,“等會休息室里有案子,余老師,我們就等著您的墨寶了。”
“這會不行,太鬧了,我回去寫好了寄給大家,或者你們自己到家里去取!
“哦。”提議的人有點失望。
“這種場合寫不出好東西來,我一定會給大家寫。”
“真的,不許反悔余老師。”
“不反悔不反悔!庇嘈轮局t和的笑著應著。
其實飯桌上酒后隨口應酬的事,大抵上也沒有人會太當真,過了就忘了。王顯俊跟余新志也沒太多交流,更沒把這樣的隨口承諾當做一回事,很快就把這事忘到后腦勺去了。
但是讓王顯俊沒有想到的是,在一個月后他卻接到了余新志打來的電話,說給他和他朋友寫的字讓他們找時間去家里拿,這太出人意料之外了。
王顯俊跟朋友交流:“這余老師是不是有什么事要找咱們幫忙啊?”
“咱們又不當官又沒錢,能幫他什么?”
“說的就是,咱們也幫不上什么忙,要不別去拿了,多不好意思!
“人家都寫了,我們不去拿也不好,覺得看不上人家的字一樣!
“那還是去吧!碑斖躏@俊來到余新志家,他早已經把寫好的字整整齊齊的裝在信封里,還熱情的邀請他們以后常來家里做客。
現在的社會,誠信兩個字在很多人心里早就沒有了這個概念,何況只是一句口頭上的承諾?!但余新志就是這樣一個說到做到的人。在后來的日子里,王顯俊跟余新志的交往慢慢多了起來,雖然兩個人不在同一個行業,但這并沒有成為他們交往的障礙。
有一次王顯俊想感謝一個幫過自己忙的朋友,思來想去也不知道送點什么禮物合適。余新志知道后說:“那你看看人家有哪方面的需求?”
“家里條件挺好的,什么都不缺!
“朋友之間的情誼不在于什么禮物,情義最重要,要不我寫幅字你送給他?”
王顯俊一聽,樂了,“余老,你這可真是提醒了我,他家剛裝修完房子,要不我送幅畫給他得了!
“行,沒問題,你問問他想掛哪里,客廳、臥室、書房,需要多大的?”
“您隨意畫吧,知道您的畫值錢,太多錢了我買不起!蓖躏@俊尷尬地笑。
“朋友之間還談什么錢不錢的,再說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你就問他要多大的吧。客廳可以掛大幅一點的山水花鳥,臥室的雅致一些尺寸小一點。
“那我給您準備點潤筆費,不能讓您白操心!碑斖躏@俊把余新志畫好的墨竹圖送給自己的朋友時,朋友格外開心地說這是很多年來收到的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禮物,比那些名煙名酒強多了。
認識這六年多的時間里,王顯俊跟余新志交往見面的時間并不多,因為各自忙著工作,但卻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共同的價值觀,世界觀讓他們成為了好朋友,讓他更認同的余新志的為人,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也是一個值得交往的朋友和大哥。
在一個物欲比理想更為現實的社會,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功利而淺薄,但生活在現實社會里,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與人交往,一個真正的朋友,也是我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俗話說“千金易得,知已難求”,而在這個年代,要想交上幾個真正的朋友真不容易。
余新志是個非常重情義的人,每一個去過他家的人都知道,他會拿出家里最好的東西來接待朋友,也從不在別人面前說朋友的不是,處處為朋友著想,也讓他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當初因為劉紅得罪了很多藝術圈朋友的事,一直讓他耿耿于懷。他說,這么多年來,他出身在農村,家境貧寒,沒有任何背景和可以仰仗的權勢,能走到今天,并且在藝術圈有了些成就,除了繪畫本身以外,還有就是身邊很多朋友的無私幫助,所以他也樂于助人。
從九十年代開始扶助那個因煙花爆炸而失去了父母的男孩,到后來支助五個貧困孩子上學,雖然支助的孩子中有的已經與他失去了聯系,但他從不后悔,他說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從來沒有想過要在哪一天得到回報,只要這些孩子將來能在社會有一技之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的付出就是值得的。還有一次次組織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義賣活動,他感謝這個國家和這個時代,所以總是盡自己所能幫助身邊的人,這是他為人處事的原則。對身邊的朋友,他更是熱情相助。
李濤說,“余老師是個單純、熱情而執著的人!蹦翘旃P者見到李濤時,他說,只要是余老師的事,那就是我的事,是他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短短幾句話,可以看出這對忘年交之間有怎樣深厚的情誼。
2004年,剛剛大學畢業來到中央電視臺工作的李濤,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都不充分,更說不上有什么資源可用。當時恰巧單位要舉辦一次迎春書畫展,需要邀請一些比較知名的書畫家,李濤也是書畫家的聯絡人之一。剛剛走出校門的李濤,對藝術圈也是比較陌生的,認識的藝術家也有限。雖然很早以前他就聽說過余新志的名字,也非常喜歡他的作品,但是,當時的通訊還不像現在這么發達,他只是從朋友那里要到了余新志的一個通訊地址,卻沒有電話。他知道余新志也有可能并沒有長時間呆在北京,于是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按照朋友提供的地址給余新志寫了一封信。原本沒有抱什么希望,但沒想到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他就接到了余新志打過來的電話,并且熱情地詢問李濤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地方。
李濤把電視臺要準備迎春書畫展的事大致上跟余新志交待了一下,他原本以為余老會提一些苛刻的條件,沒想到余新志竟然毫不猶豫地應承了下來,這讓李濤喜出望外。余新志說,能盡自己所能幫助年輕人成長,對于長輩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想起當初如果不是部隊首長的器重,不顧那么多的阻力把他招進部隊,他怎么可能有今天的生活?這種愛心需要傳遞,如果自己的一次幫助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那是多么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雖然在電話里交流過很多次,也側面了解了一些余新志的為人和作品,但第一次見到余新志的時候,李濤還是有點驚訝。衣著樸素,語氣平和,沒有太多的言詞,這與他想像中的某些大畫家身上的驕縱之氣大相徑庭。
同時,剛剛從學校走上社會的李濤,也用他的樸實、熱情和認真贏得了余新志的喜歡。 經過一段時間的來往,李濤從余新志身上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優點,他也更尊敬為人低調而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余新志,從此,兩人成為忘年之交。
有一次,李濤組織了余新志和幾個書畫家一起去參加一個筆會活動;顒訄鏊诰频甑拇髸h室里,來來去去觀看的人也多,忙活了大半天時間,幾個藝術家才按主辦方要求完成了作品,李濤忙招呼大家坐下來歇一歇,喝點水。
這時,主辦方的負責人悄悄地把李濤拉到一邊說:“余老的作品少畫了一幅,你看?”
“是嗎?”李濤有點疑惑,參加活動之前就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每個藝術家創作多少幅作品,給多少潤筆費,余老師沒理由少畫一幅作品,李濤心里想,有可能是余老忙亂中忘了,待會再跟他說一聲,“其他人的作品都完成了吧!
“其他的人都完成了,就余老少了一幅。”
“等會我問問,可能是忘了!崩顫屑毾肓讼,剛才明明看到余新志完成了三幅畫,最后他還寫了一幅字,說是給主辦方留個紀念,怎么可能會少了一幅呢?是不是主辦方數錯了。
余新志聽李濤這么一說,有點驚訝地說:“不可能,我明明畫了三幅,兩幅墨竹圖,一幅花鳥的,最后不還寫了幅字嗎,清清楚楚的事,怎么可能少了一幅呢?”
“這個我可以做證,”旁邊一起來參加筆會的另一個書法家忙證實,“余老確實畫了三幅,剛才還有個服務員在旁邊幫忙,問問那個服務員是不是拿到別的地方去了!
“那我再問問去。”李濤想了一下,“余老,我再去看看,您別急,可能是夾到哪個角落里去了!
旁邊有人嘀咕:“是不是剛才那服務員偷偷拿走了!
“好像是,她剛才一直站在余老師旁邊,后來就出去了。”
“真的?”李濤一聽就有點生氣,拔腳就要去找酒店經理理論,“我找他們經理去!
余新志一見趕緊拉住了他,“算了算了,人家喜歡就讓她拿走吧,等會我再畫一幅。”
“那我也得跟他們經理去說清楚,怎么能偷人家的畫呢?”
“算了,古人說‘偷書不算賊嘛’,偷畫也不算賊。你就跟他們說是我記錯了,萬一為我一張畫害人家小姑娘丟了工作多不好,出門在外都不容易,喜歡就送給她了!
“余老!崩顫X得無可奈何但又不得不佩服余新志的心胸。
余新志笑了一下。李濤知道余新志的脾氣,也只好這樣做罷。
每個孤身在外漂泊的人,都希望能有一份家的溫暖和來自長輩的關懷。李濤還記得那次他去余新志家時,七十歲的余新志爬上高高的葡萄架去給他采摘葡萄,說樹頂上的葡萄吸收的陽光多,會更甜更好吃……他也記得有一次余新志被一個朋友的朋友欺騙,從余新志家里拿走了十幾幅畫,至今尚未歸還。現在說起這事時,還有很多人勸余新志報警,這十幾幅畫值幾十萬呢。
但余新志不這么想,他說如果報警,說不定就把一個人的一生都悔了,也許人家確實有什么難處,我們就當幫了人家一個忙,他拿走了,咱們再畫更好的,不能把人往絕路上逼……相處近十年來,李濤說: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中,余新志總是不忘關心和提攜他。這點點滴滴匯聚在一起,也讓這對忘年交之間的感情越來越融洽。
而面對質疑時,余新志的大度和胸襟更讓李濤佩服尊敬。還記得是在2006年的時候,李濤為余新志在安徵宿州籌措了一次個展。2006年的書畫市場雖然比前幾年有所起色,但很多人對書畫的認知并不多,所以大家對書畫的評價更多取決于個人的喜好。而中國人對畫的看法大都還停留在漂不漂亮的表像上,很少有人了解藝術作品和簡單的畫之間真在的區別是什么。所以對余新志的主要作品都是墨竹,所以很多人都不明白,這黑黑的墨竹有什么好看的,憑什么值那么多錢。
做為安徽人的李濤,原本是想給余新志做一些推廣,再說也是想把好的藝術作品帶回去讓家鄉人欣賞,卻沒想到有人在背后傳一些閑言碎語,說余新志的作品不怎么樣。當一些朋友把這些信息反饋到李濤耳朵中時,李濤既氣憤又難過,但是從藝術的欣賞角度上來看,他又不便于跟別人去做無謂的爭論。再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有史以來,無論中外的藝術家,沒有一個人的作品會得到普羅大眾的一致喜歡。
但是聽到那些負面的評價,李濤心里還是有點悶悶不樂,所以那天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余新志知道情況后反過來安慰李濤,讓他不要放在心里。
“理解你的人不用解釋,不理解你的人不配解釋。”余新志看著李濤難受的樣子,一邊照顧他,一邊開導他,“藝術本來就是屬于很自我的東西,我們不可能做到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作品,只要欣賞我們作品的人認可就行了。至于我的畫,好與不好,也得等過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后才能有定論,所以我們根本沒必要在意別人現在說什么做什么,自己把人做好,把畫畫好就行了!
“余老,您可是大畫家,他們這樣說您我生氣!
“我都活六十多歲了,什么樣的事沒有經歷過,再苦再難的事都壓不倒我,多少次被人嘲笑過,污蔑過,誤會過……我不照樣過來了,李濤,你看我都不生氣,你生氣干什么呢,人家的質疑反過來說也是我檢討和反思的動力,如果是一路贊美,那我可能就真認不清自己是什么了。”
“余老,這次畫展是我安排得不夠周到,對不起您了!
“你費了這么多精力幫我開畫展,已經很了不起了,好好休息吧,睡一覺醒來,明天又是陽光明媚的好日子!
“余老,您真好!崩顫挥傻脧男牡桌镉芍缘鼐磁逵嘈轮镜男亟蠛蜌舛取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濤也更了解余新志的為人和藝術觀點。李濤說:再偉大再有成就的藝術家,作品水平有高低,但對于朋友來說,人品是最關鍵的。畫得再好,人品不好的藝術家,也得不到社會的尊敬和認可。李濤敬重的余新志的人品,他的真誠、善良、單純、熱情和對藝術的執著。而藝術創作對任何一個藝術家來說,都永無止境。所以不能說余新志的的作品在當代畫家中是最杰出的,但他的人品卻是被所有朋友公認的。
余新志對朋友尚且如此,對家里人更是盡職盡責。經過了兩次婚姻的變故,他也更懂得怎么在執著于藝術追求的同時,盡到一個做父親和一個做丈夫的責任。婚姻對于家庭來說,也不僅僅是男女兩個人之間的事,特別是對于家庭出現變故后各自有了孩子的家庭,那么做父母的更有一份養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這一點,吳丹是深有體會的。
少年時期的吳丹也許并沒有真正明白父母之間分手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她只知道有一天媽媽突然離開了家,去了很遠很遠的北方,她還只是一個孩子,也無法理解大人之間發生了什么事。當有一天,家里的大人突然告訴她,媽媽另外結婚了,并且有了孩子,她心里才有了點恐慌,媽媽是不是不要自己了?!
吳丹:“大概在我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天,家里人突然告訴我說,你媽媽給你生了個弟弟……”
這個消息對吳丹來說,來得有點太突然。媽媽有了新的家庭,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傷心、難過、失落,但又知道改變不了事實。媽媽新找的男人是怎么樣一個人呢,她從外公家的親戚們嘴里知道,這個人是個大畫家,很有名很有本事,不過年紀比媽媽大很多……
那個時候吳丹并不了解畫家是什么職業,也不知道什么叫很有名,只知道這個人是親戚長輩們眼中一個很厲害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當她見到余新志時,卻又實在無法把那個想像中了不起的人物與現實中樸實的繼父聯系在一起。
“吳丹,想不想跟我們去北京?”做為母親,女兒的未來一直是莊萬瓊心里最牽掛的事。原來她也沒想把孩子帶在身邊,但余新志勸說妻子,讓她把吳丹帶到北京去,也可以讓女兒見見世面,多增長點見識。因為,余新志更能體會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牽掛和擔憂,只有讓孩子帶在自己身邊,妻子才會安下心來。
“不去!倍畾q的吳丹心里很清楚,現在媽媽的家不是自己的家,是弟弟的家,是他們一家三口人的家。
“是余伯伯讓你跟我們一起去北京。”莊萬瓊自然了解女兒的自尊心和擔擾,但她更了解余新志的為人,他對別人的孩子都那么好,這么多年了,他無償地支持幫助過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對自己的女兒肯定會盡心盡力照顧,做為母親,她也希望女兒將來能有出息。
“我要是不去呢?”
“去不去都由你自己拿主意。不過你想想在成都和在北京哪里更適合,是跟在媽媽身邊好和還是將來跟你爸爸一起生活,你已經二十歲了,仔細想想,怎么做對你將來會更好一些,我不勉強你,你自己可要想清楚了。”
吳丹不吭聲了,她不是不想去北京,可那畢竟不是自己的家。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除了媽媽,自己誰也不認識,萬一有什么事跟誰說呢?
“跟媽媽去吧,你余伯伯快七十歲的人了,弟弟還小,媽媽一個人照顧不過來,你現在長大了,先去幫幫媽媽行嗎?”莊萬瓊看著女兒猶豫的表情,她知道孩子已經懂事了,“吳丹,你余伯伯是好人,他會對你的,相信媽媽,有媽媽在,不會讓你受委屈!
吳丹看著媽媽苦口婆心的樣子,終于點了點頭。
但是讓吳丹沒有想到的是,平時看起來不太喜歡說話,也很溫和的余伯伯卻是一個對家人要求很嚴格的人,無論是對妻子還是對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為人處世的方式可以說是余新志的家規,特別是對孩子要求更嚴。晚年得子,本來是人生難得的幸福,有些做父母的會很溺愛孩子,但余新志在這方面不僅自己以身作則,對妻子也一樣要求,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孝順、獨立、愛學習、愛勞動的好習慣。
吳丹剛來到這個新家的時候,已經是年滿二十歲的大姑娘了。一開始她對余新志還是躲得遠遠的,余新志對她要求也很嚴格,如果她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來,并要求她改正。為了把這個女兒培養成材,有時候甚至比對待幼小的兒子還嚴苛,剛開始的時候吳丹是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
也許有的人會說,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找個好人家嫁了就行。但余新志常常教導她,女人就要有自己的事業,自己有本事,走遍天下都不怕。就這樣,吳丹開始了解中國的書法和繪畫,并慢慢喜歡上了這個行業,同時余新志也讓她進入沫若書畫院工作,為她更快更直接地進入藝術圈搭上了橋梁。
沫若書畫院是余新志一手創辦起來的,他是元老也是名譽院長,書畫院里的人都很尊敬余新志,所以就算吳丹犯點什么小錯,書畫院里的人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當一回事。但是如果余新志知道了,肯定不會輕易讓她過關。
有一次,莊萬瓊看女兒回到家之后就悶悶不樂的樣子,晚飯也沒吃就進屋去了。
吳丹知道母親的不容易,也不想因為自己工作上的失誤而讓母親跟繼父吵嘴,所以不吭聲。莊萬瓊一看父女兩人的表情就大概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余老,你不要對吳丹那么嚴格,她還小,你慢慢教她。”莊萬瓊心痛孩子,這些年來,把孩子一個人放在老家,自己對她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好不容易到北京來了,找個輕松點的工作能養活她自己就行。
“教是可以,但工作中出現了錯誤,那是肯定要批評的,她是我的孩子,我就更應該嚴格要求他!庇嘈轮疽稽c情面都不留地說,“不指出她的錯誤,她將來就改不了!
“她是女孩子,有自尊心!
“在家她是我們的孩子,關心她愛護她是我們應該做的。在單位,她就是一個成年人,是個員工,工作有工作的規矩和要求,做得不好,就要批評!
莊萬瓊知道余新志的固執和原則性,也知道他是全新全力為女兒好,但她擔心女兒接受不了。
“別擔心,以后我會注意方法的,對她嚴格是希望她將來能獨擋一面,我們年紀慢慢大了,俊松還小,將來她可是家里的頂梁柱,咱們這個家將來有很多地方需要她。哎,是我有點著急了,對她要求太高。”余新志輕輕地嘆息了一聲,兩個孩子的未來是他最操心的事,自己不年輕了,就算有再多的財富,那也只是暫時擁有的,必須要讓孩子有一技之長,這才是他們將來立足于社會的根本。
莊萬瓊自然能體會到余新志的心意,哪個做父母的不想為子女謀劃一個好的未來?!她知道余新志是真心實意地把吳丹當自己的孩子看待,沒有把孩子當外人,才會對孩子嚴格要求,這也是為孩子好。
“慢慢來吧,她會理解的!
“我不會害人,更不會害她,她是你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孩子!
“我知道。”
吳丹在屋里聽著余新志和母親小心翼翼說話的聲音,相處一段時間后,她已經明白了繼父的良苦用心,這些年來,跟媽媽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讓她又一次找到了家的感覺。這個余伯伯對媽媽好,對自己好,對外公外婆也好,只要是媽媽自己或者外婆家里的事,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不遺余力的出錢出力,盡自己所能盡職盡孝,更是從來都沒有把自己當外人,病了,傷了,痛了,不開心了……什么事他都會想到很周到很全面,就算是親生父親也不一定能做到這諸多的點點滴滴。
吳丹是個聰明的孩子,她知道這個家上有老下有小,將來這個家的擔子自己要幫媽媽挑起來,所以她必須盡快成長,讓繼父能放下心頭的重擔,讓媽媽少操心,給弟弟起好帶頭作用……想到這些,吳丹心里就豁然開朗。
“父親對我嚴格要求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如果是把我當外人,就不會花那么多的精力和心血來培養我!比缃,吳丹已經二十五歲了,她更懂得余新志對自己的這份拳拳之心。余新志也把自己的很多朋友和關系都讓吳丹對接起來,希望她能迅速地融入這個圈子。對吳丹的婚事,余新志也比莊萬瓊還操心。夫妻兩人的經歷已經讓他們明白,婚姻沒有最好的組合,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所以他說首先是必須吳丹自己喜歡,做長輩的只有參考建議,第二就必須是人品好、孝順,一個人對父母孝不孝順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本質,再有本事的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那也是不能交往的。曾經不幸的婚姻,讓余新志夫妻倆更希望女兒能家庭美滿,婚姻幸福。
而吳丹這個時候卻希望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和工作中,因為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她希望父親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創作上,能讓媽媽安心照顧好弟弟,讓這個家的日子過得更輕松更幸福一些。
中國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蔽鞣饺苏f:“孩子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禮物,只要他來到我們身邊,就是上帝對我們的恩賜!比绻f我們看過了太多再婚家庭之間的矛盾和糾葛,因為錢財,因為孩子,因為過去或未來的種種算計……所以,再婚家庭總是上演各種悲劇慘劇。那么從余新志現在的家庭來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包容、理解和關愛,這需要夫妻兩個人的心胸和境界相互匹配,以及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博大胸懷。
在對待余俊松的教育問題上,余新志是嚴格的,并沒有像一些晚年得子的人一樣,過份溺愛和放縱,在生活中他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艱苦樸素、獨立自主的好習慣。但是畢竟自己的年紀是現實,而妻子又讀書不多,現在的孩子與過去的孩子自然不能再用一種方式去管教,而在他的好朋友中,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自湖南長沙的蔡伊凡是最讓他佩服的,蔡家女兒無論在學業上還是工作上的出色表現都讓他覺得可以讓蔡伊凡來指導幫助兒子將來的成長。
蔡伊凡:“做為余俊松的干爹,我這肩上的擔子不輕啊!迸c余新志相識的時間雖然不長,蔡伊凡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敬重余新志的人品和對藝術的態度,他把余新志當兄長,也把余新志家的事當自己的事一樣對待。
對于余俊松,蔡伊凡和余新志在教育方法上還是有些區別的。蔡伊凡認為,出生于二十一世紀的孩子,他們所處的環境跟上幾輩的人是不一樣的,豐富的物質生活和資訊的發達,會讓孩子接觸到一個更廣泛的世界,他們將來也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相對于余新志的嚴格要求,蔡伊凡更偏向于引導和與孩子溝通。當然,同樣做為一個有孩子有家庭的男人,蔡伊凡更了解余新志心理的擔憂。
而在余新志的老朋友潘海溶眼里,余新志是一個太容易輕信別人的人。在這個物質功利、居心叵測的社會里,有太多的人以利用和欺騙別人做為謀生的手段,這些人利用別人的善良為自己謀取利益,而余新志的善良總是被人利用,所以潘海溶總擔心余新志上當受騙。
“認識余老很多年了,別人知道的不知道的,我多少知道一點,他自己忘了的,我還記得,他自己記得的,我記得更清楚。”
潘海溶做為沫若書畫院的現任院長。余新志對他是非常信任的,他知道潘海溶的為人,也了解他耿直的性格,說一不二的行事作風。但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一樣,所以對社會的認知也不一樣。如果不打開門窗,風雨進不來,而陽光也會被擋在門外。如果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受過傷害而處處防范,那么也會失去很多機會和朋友。
經歷了人生太多的苦難和磨礪,但余新志并沒有讓這些傷害成為他生活中的陰影,他相信只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對待身邊的人,一定就會有所收獲,也讓自己問心無愧。
這么多以來,余新志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能從四川樂山那個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來,如果沒有朋友的幫助,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農村娃就算自己再有本事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他一直心懷感恩之情,感謝這個時代,從藝整整六十年,艱辛在所難免,但是如果不是遇上了這個好時代,一個畫畫的人很難以畫謀生。感謝這個社會,無論是陽光還是風雨,是屈辱還是榮譽,他都經歷過了,所以也很知足;感謝朋友,如馬文華這樣的至交好友,感謝她曾經十幾年的幫助,感謝李濤、王顯俊、蔡伊凡、潘海溶、石瓊、白玉瑕、劉祥峰等等所有人,感謝所有朋友的一路陪伴與扶持。更要感謝曾經的現在的家人和朋友,無論是傷害還是相親相愛,都是人生中難得的經歷,也是上輩子的緣份,因為一路有你們的陪伴,生命才會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