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
作者:
劉仁前 更新:2015-12-15 15:26 字數:791
兒時的記憶里,對芋頭沒有什么好印象。家鄉人,多以芋頭為副食。做菜,做飯,均可。做菜,常見的,是芋頭燒青菜。味道極平常,不怎么下飯。然早先的日子,鄉里人餐桌上要想有可口的菜,少見。那芋頭,干干的,淡淡的,還得咽。做飯,則是芋頭與米一起下鍋,煮成芋頭飯,芋頭粥。那芋頭,實實的,倒是能當飽、熬饑的。
那時,鄉里長的芋頭,多為子棵芋。做菜,做飯,用的均是芋頭子兒。從地里挖出的芋頭,成棵成棵的。挖之前,先割去葉子。那葉子蓬蓬大大的,深綠的顏色,頗似荷葉,是上好的豬飼料。給成棵的芋頭去土,掰芋頭子兒,再把芋頭根置于朝陽的窗臺上,讓太陽曬,便可暫且不管它,要曬一冬呢。那芋頭根差不多大小,一溜兒排在窗臺上,樣子蠻好玩。這景象,秋時的農家,多能見到。
頭疼的是,給芋頭子兒去皮。大人臨下地,拾好小半籃子芋頭子兒,說一聲,刮好了,燒芋頭青菜湯。只得從墻旯旮,或是窗臺上,找出破碗片,一個子兒,一個子兒,刮。挺費時。常常一個早上,就“賣”在上頭了。什么老鷹抓小雞呀,泡湯。這也罷了,頭疼的是,芋頭汁癢人。稍不注意,刮時,有一兩滴汁蹦到手上,或是芋頭皮沾到手上,便糟了。手立時會癢起來,越抓越癢,往肉里摳,奇癢無比,挺難受。萬一有汁蹦進眼皮,更難受,揉不了幾下,眼便通紅通紅的了。
不想刮芋頭,投機取巧的事,不是不曾干過。大人讓刮芋頭子兒,待人一走,便只管溜出去玩“老鷹抓小雞”之類。時辰差不多了,回到家中,將芋頭子兒,拎到河口,洗洗顛顛。干凈了,和了青菜、米,一鍋燒。煮成一鍋“毛芋頭青菜粥”。加些鹽,燒得咸咸的。毛芋頭,筷子一夾,稍一用力,白白的子兒,小雞蛋似的,脫了皮。咬在嘴里,有滋有味,蠻鮮的。“毛芋頭青菜粥”,三合一,別有風味。
現時,芋頭竟貴了。家里燒菜,汪豆腐,少不了芋頭丁子;蘿卜芋頭湯,少不了芋頭條子。肉與芋頭紅燒,小孩子沒命地搶芋頭吃。若是在那時,不搶上幾塊大肥肉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