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想象對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
葛涵天 更新:2017-09-14 14:47 字數:1245
一些思維發散的人,經常會對某些事情的微小的奇特現象做出猜想。而恰恰是這些想法,給社會發展帶來了進步。
想象體現在許多方面,以物理為例:八年級上學期的課本上記載,赫歇爾意外之中將溫度計放在色散后的不同顏色的光上,經過微小的比較,他發現紅色外面還有一種人看不見的色彩,便想象是不是紅色外面還有一種不可見光?后又經過多次實驗,得以驗證了他的猜想,這就是紅外線的由來。這難道不是通過想象得來的成果嗎?
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豎直下落的蘋果砸中,設想一下,如果他沒有想象為什么蘋果會落下,而是把蘋果吃了,那會怎么樣?也許重力的發現者就不是他了吧。
想象不僅僅體現在科學領域,還體現在文學領域。沒有了想象,語文修辭手法中的想象,聯想,擬人都不存在了,微風不再會撫摸人的臉頰,星星不再向人們眨眼睛,樹林不再演奏交響樂……沒有了想象,科幻小說,武俠小說,穿越劇也都看不成,人們生活中的趣味將會大量減少,《三體》,《哈利波特》等史詩級著作都將不復存在。
人類的進化史中貫穿著想象,也離不開想象。假如山頂洞人看到木頭被雷劈了燒著了卻想不到如何生火,元謀人不知道如何知道石頭工具;假如馬云想不出創建阿里巴巴,比爾•蓋茨想不出建立微軟;假如喬布斯想不出對蘋果公司所涉及的領域進行改革,中國想不出要研制“遼寧艦”“彩虹-5”那人類又將如何發展到今天,成就一番大業?
《少年中國說》里有這樣一句話: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而現在的某些中國孩子,只記住老師說的所謂的“唯一正確答案”。當老師只用一種方法去解時,他們就只記住那一種,而不進一步去猜想,去探究更多、更好的解法,他們盲目于考試中,用那僅有的方法,最終也終將被應試教育所洗腦,他們的想象力消耗殆盡。
曾看到這樣一個試驗,將中美學生所受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以下結果:
1、兩國初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中國教育將孩子得到高分看成首要目標;而在美國,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2、兩國在知識觀是存在差異:。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3、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國的啟發式教育存在著一個弊端,就是其實一直到某一個問題的答案通過誘導學生,使他們找到"唯一的答案"。在美國學校的教學法,除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師一致的正確答案外,還給與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去探索教師和學生都沒未知但卻客觀存在著的潛在答案。
沒有想象力的人,因拘泥在僅有的答案之中,在不斷前進的河流般的社會中終將被淘汰,從事那些千篇一律的工作,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人,他們會進行不斷探索。比如,公司要開發新產品,你沒有自己的想法,腦海中只有前人的技藝,沒有改進,而那些有想象力人的,會主動去發現目前技術當中的一些缺點,并努力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改進。
若得想象,如虎添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