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絡文藝新形態,批評可以采用何種方式?
作者:
鄭煥釗 更新:2017-05-05 19:31 字數:1580
審美批評和文化批評是當下網絡文藝批評的兩種基本模式。審美批評將網絡文藝作品視為一個整體來分析其審美創造,它無法適應網絡類型化文藝創作的模式和套路,無法應對在打賞、排行榜等以受眾為核心的內容生產的互動機制,更無法面對以粉絲群體為基礎的亞文化部落文化組織形態下的網絡文藝作用方式及其在跨媒介生產中文本形態的開放性,這就使得當下的審美批評在面對網絡文藝作品時產生了極其**的姿態——既無法忽視網絡文藝受眾廣泛及其獨特的風格、語言和情節形態,又無法對其文藝新質的特征作出合乎實際的評價,從而在價值評判上陷入了混亂。
文化批評將網絡文藝作為大眾文化來批評,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陶東風對玄幻小說“裝神弄鬼”的批評。它針對網絡文藝與當代社會資本、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關系,重點批判其中的虛無主義、拜金主義、權威崇拜等價值觀。然而其立足于精英主義和文化研究的價值立場,與網絡文藝的文化形態及其互動生態的實際情形是隔膜的,難以有效切入網絡文藝在受眾日常精神空間和經驗組織上的作用方式,因而失去了文化批評的實際影響。
別林斯基將批評視為“運動中的美學”,意味著文藝批評的開放性、建構性和理論的生成性。網絡文藝批評思路和方法的調整,正是基于網絡文藝文化形態的變化,需要建立新的批評理論來作為網絡文藝的美學尺度和文化標準。然而批評理論的形成,又必須建基于批評實踐的過程之中。事實上,網絡文藝批評的思路調整并不完全否定審美批評和文化批評,而是要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
從影響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從審美批評進入到創意批評。將網絡文藝視為通俗文藝和類型文藝,對通俗文藝的模式化、商業化特點進行批評是最近網絡文藝批評一種值得重視的可喜趨勢。然而,由于通俗文藝與新媒介技術條件下的互動寫作、亞文化群落和跨媒介開放實踐的形態不同,當下網絡文藝產業是新媒介條件下的創意產業,對其創意規律的研究實際上正可以轉化審美批評的創造研究,使審美創造的獨創性尺度轉化為產業中的創意性規律,并建立中外文藝創意產品的創意價值坐標,如對《哈利·波特》和《指環王》等幻想文學的規律研究,并將其與中國玄幻文學進行創意比較,以之確立幻想文學的創意體系等,從而作為網絡文學寫作以及網絡文學跨媒介生產的有效指南,發揮其對網絡文學產業的文化引導功能。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文藝很大部分受到的是日本動漫、日本輕小說、歐美魔幻和奇幻小說的影響,而這些東西由于長期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積累,形成了一些類型創造的規律。這些規律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引導現在的網絡類型的創造。在這一基礎上,展開我們對網絡文藝本土類型的討論、評論和研究,才具有引導創作的真正能量。
從面向受眾來說,我們需要從傳統的文化研究走向文化生態研究。無論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還是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基于政治經濟學、階級分析基礎上的否定、顛覆、反抗等哲學反思和政治批判立場,實際上都很難有效分析網絡文藝的文化生態。網絡文藝及其跨媒介生產的開放性文本體系深刻地滲入受眾的日常生活,在當代大眾的生活中具有認知、認同、宣泄、交流等多重文化功能,甚至具備了人類學意義上的日常儀式和神話意義,使其成為生態學意義上的文化生態。這種具有新媒介特征、高度互動互滲的亞文化群落盡管離不開資本、科技、經濟、政治等多重力量的介入和建構,但只有更充分地基于文化人類學和文化社會學的視野和方法,如將文本內容、文本實踐的形態,與田野調查、訪談的方法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介入網絡文學的真實情況。因而,文化生態研究要求研究者進入到受眾中去,成為一個“粉絲型”的學者,在QQ群、貼吧等地長期與粉絲受眾交流,理解他們的觀念,同時也能對他們的批評做一點調查。有效的文化政策、產業指南、價值引導和學術積累,必須以對網絡文學的文化生態批評為基礎。
本文節選的是討論網絡文藝評論方法的部分。原文刊發在《中國文藝評論》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