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中國情境下的員工幫助計劃的內在價值生態:心態和諧
作者:
張宏如 劉洪 更新:2018-05-17 20:53 字數:1760
提升EAP內在層面的價值生態,是心理資本價值生態的微觀層面,體現價值追求之“美”,目標是實現心理資本內在的心態和諧。
實現EAP內在的心態和諧是心理資本價值追求的落腳點和歸宿。目前的心理資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其影響變量、內在結構等實證研究,而缺乏對其內在機制生成發展的探討。作為“生態時代”的覺醒與反思,管理學將“人”回歸到了本真的層面——生物有機體與社會存在物的統一。摒棄傳統的“以人為手段”的管理理念,實現本源性超越,擺脫“現實關懷”的有限追求,賦予“終極關懷”的管理與哲學意義。盡管管理的邏輯起點應是完成目標,但目前管理實踐過程中對人的思想、情感等精神能力的關注度普遍太少。正如管理學大師巴納德(Barnard)所說,組織是為人實現自己的意愿服務的,人不能異化為組織的工具。關注人內在的心理體驗與感悟,應當是最為根本的要求和最為現實的切入點。追溯以往,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心理資本價值更多地滿足于“物化”層次,服務于工作績效,對于人心靈深處的需求缺乏足夠的重視。時至今日,人們對于心理資本價值的認識開始升華與深化,除了從上述自然和諧、人文精神等方面去認知心理資本價值生態,還注重深層內省心理資本中的快樂、效能、個性、沉浸等概念的真正寓意,從而不斷理性深化與日趨“生態”。
第一,提升EAP內在的心態和諧,需要建立理性認知。正如莊子認為的,對內應強調無為之虛。無為是至樂之道和圣人之道。要達到無為,應做到“無待”,就是擺脫與周圍事物的對立、依賴關系,其核心是“無己”,即在對立的矛盾心態中把自我一方消解掉,忘失自在。要做到這些,必須做到“心齋”,也就是要心靈澄明、潔凈,提倡自抑、自安、自持的自足內在價值尺度。認知是心理過程的核心內容,心理資本開發中的理性認知應包括明晰愿景和增強自我效能,這些認知會對行為方式、發展動因等產生直接的影響。愿景指基于目標、路徑和意志力三者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動機狀態;自我效能則是個體對自身能否勝任有關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態度,而非能力本身。研究表明,我國知識型員工普遍忽視自我效能的激發,這更說明了強化自我效能的迫切性。增強員工的自我效能必須從自我悅納開始,正視現實,承受現實,應組織經驗替代,進行歸因訓練和行為實踐。
第二,提升EAP內在的心態和諧,需要提升情緒智力。情緒智力是在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社會智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概念。狹義的情緒智力是情緒管理能力,廣義的情緒智力是與IQ相對應的能力。提升情緒智力應包括提高覺察情緒、引發促進思考的感覺、理解情緒信息以及管理情緒的能力。具體而言,包括提升情緒認知能力、情緒表達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情緒理解能力、管理能力、情緒激勵能力與營造積極情緒氛圍能力等。
第三,提升EAP內在的心態和諧,需要優化堅韌意志。堅韌性指具有從逆境、不確定、失敗以及某些無法抗拒的變革中復原的能力。所謂優化堅韌意志,就是優化在困難時刻尋找動力的能力。因此,必須面對現實,為所當為。因為只有客觀地直面困境,不逃避,不回避,接受現實,冷靜思慮,才能理清頭緒,分析問題的過去根源、現在狀況和將來態勢,梳理事情脈絡,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作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堅定愿景,激發動力,同時注重主干,循序漸進,“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克服干擾,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才能集中精力于大目標,舍棄繁枝末節的困擾。所以,應有意識地克制自我,延遲滿足,培養良好習慣,從細節做起。而EAP作為心理防護,應構筑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注重升華、補償、文飾、幽默等合理的宣泄,這才是維持樂觀、平衡心理的積極的自我保護方式。
遵循價值追求真、善、美的邏輯脈絡,我們可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依次實現EAP價值追求中的生態、人態和心態的三態和諧:一是以“真”為EAP心理資本與社會價值生態;二是以“善”為原則,構建心理資本與社會價值生態;三是以“美”為目的,構建心理資本與內在價值生態。從而形成層次分明的EAP價值生態圈,并為心理資本的科學提升提供了相應策略路徑。
社會發展導致的各種迷茫和困惑不可避免也會折射到對EAP價值生態的深刻內省上,諸多問題開始進入EAP價值視野:“員工幫助計劃是什么?”“員工幫助計劃將是什么?”“員工幫助計劃應當是什么?”對這些時代課題的回答,必將進一步催生出新時期“生態化”的EAP價值內涵與動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