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作者:
白云 更新:2019-09-26 08:40 字數:3480
吉木爾的莫就是小山村網絡接通之后最大的受益者。“感恩超市”位于越西到瀘沽、西昌的縣道旁邊,每天都有來往的外地客人要在“感恩超市”購買東西。小山村沒有接通寬帶之前,顧客到“感恩超市”買東西用微信和支付寶付錢,吉木爾的莫只能看著錢也賺不了。小山村接通寬帶之后,在農民夜校學到文化的吉木爾的莫很快在老師的指點下,學會了手機上網和微信、支付寶收款付款,方便了過往客人購買東西,自己也把生意擴展了。
皮特伍呷在農民夜校不但學到了文化、而且還學會了電腦操作和手機上網,外出培訓又學會了挖掘機操作技術,掌握了就業技能。2018年5月,皮特伍呷參加涼山州第一屆殘疾人運動會,在鉛球比賽中獲得第五名,在田徑比賽中獲得“道德風尚獎”。取得如此大的成績,皮特伍呷非常的高興,他在自己家的墻上漆了一塊黑板,畫上中國共產黨黨徽,然后寫下這樣的誓言:銘記黨恩,砥礪前行,志力培育,堅持奮斗。為了讓本村的貧困戶婦女就近就業照顧家庭,皮特伍呷主動辭去了6度山泉水廠的工作,跟隨親戚在深圳找到了工作,每個月有4000多元的工資。勤勞樸實的皮特伍呷雖然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感恩之情,可他卻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內心那份對祖國最真摯的感激、和作為祖國兒女的自豪。
兩年多來,小山村農民夜校在精準梳理、掌握貧困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根據農事合理安排時間,采取“固定課堂+流動課堂”“送教下鄉+送學上門”“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培訓方式開展彝漢雙語、移風易俗、農村實用技術、法律法規、禁毒防艾、就業技能等各類培訓40多期,培訓村民1500多人次,為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強大動力。目前,小山村已經建立起46畝反季節大蒜種植示范基地,新建可容納800只左右的標準化羊圈,并成立大蒜種植和肉羊養殖2個合作社,辦起6度山泉水廠、2家“農家樂”。20多名村民在村里興辦的2家農家樂和6度山泉水廠就業。全村137名村民在外務工就業,實現月收入3000元以上。2017年,小山村村民年純收入已經突破6000元。
毒品、艾滋病、貧窮,這些不光彩的詞語在小山村早已經成為了一去不復返的歷史。通過農民夜校的學習不但讓老百姓學到文化知識、就業技能、良好的衛生習慣,移風易俗的新風尚,還讓他們由以前對禁毒、戒毒、防艾知曉率只有百分之二十,現在知曉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小山村除了四名還在強制戒毒所戒毒的人員之外,其余吸毒人員已經完全戒掉毒癮在外面打工。到目前為止,小山村沒有發現艾滋病感染者。冕山鎮的艾滋病懷孕婦女,因為防艾辦工作人員定期對孕婦進行檢查,讓她們服用抗病毒藥物,已經百分之百阻斷了新生兒感染艾滋病毒,避免了悲劇的再次發生。冕山鎮的防艾工作能達到這樣理想的效果,就不得不感謝一個叫爾古克的的人。2010年7月,已經在冕山鎮中心衛生院負責預防保健工作10余年的爾古克的承擔起了艾滋病防治工作。背上一個手提音箱、再拿上一個話筒,這就是爾古克的下鄉的所有裝備。彝族地區很多老年人不識字,比起單純的發放艾滋病防治宣傳資料,爾古克的認為坐下來跟他們聊天更有效果。就這樣一天、一月、一年的積累和努力,爾古克的用平易近人的話語,實心實意的行動,收獲了滿滿的感動和成績。
2011年,爾古克的被評為“涼山州艾滋病防治先進個人”。2012年,爾古克的榮獲四川省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委員會頒發的“四川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先進個人”。
爾古克的除了利用平常進鄉村進農民夜校的機會宣傳防治艾滋病知識,跟老年人和學生進行彝漢雙語的艾滋病防治知識講解。還利用火把節、彝族年等假期,加強外出務工青年群體的防治艾滋病知識宣講,積極做好嬰童預防宣傳和存在的母嬰阻斷工作。正是這樣一村一戶的拜訪工作和真心實意的交流,患者們也向爾古克的敞開了自己的心扉,越來越多的患者主動定期接受抗病毒治療。冕山鎮艾滋病防治辦公室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人盯人”的管理模式,才讓該鎮的婦女母嬰阻斷工作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
眾所周知,由于艾滋病的傳播特殊性,所以防治艾滋病醫務工作者也成為“走在懸崖邊”的高危職業。這是一份特殊的工作,處處需要考慮到病人的隱私;這也是一份棘手的工作,時時需得到家人、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從事防治艾滋病工作這些年來,爾古克的用真心驅散了艾滋病人心頭的陰霾,用真情實意幫助艾滋病人重新找回了自信。2018年,爾古克的被評為感動涼山人物。
小山村是冕山鎮唯一的一個貧困村,因為有了像爾古克的這樣認真負責、把防治艾滋病工作宣傳做到家,才讓小山村沒有一個人感染上艾滋病,這是小山村最大的幸運。
為了持續鞏固精準扶貧成果,降低返貧風險。2017年,四川省安監局投入幫扶資金165萬元,完成小山村二組活動中心和農民夜校的修建工程、小山村彝族文化廣場的主體建設工程,啟動小山村安全養殖合作社凍庫及加工廠修建工程。
“五月的索瑪花盛開,黨的關懷到小山,辦夜校謀求發展,牽手走進小康路。我們在這里學習,我們在這里成長,懷著希望點亮夢想,迎接美好的明天。小山夜校,靜默的十二海為我們歌唱,千年的冰川為我們歡呼,連綿起伏的群山見證我們的成長……”每當村民們自豪地唱響這首《小山村農民夜校之歌》時,他們深情的歌聲讓人充分感受到小山村人齊心協力,卷起褲角加油干、鼓勁干的豪情,還有那份對“村美、業興、家富、人和”的新彝寨夢想的期盼和向往。
梅花香自苦寒來。當年紅軍路過的小山村現在已經成為了明星村,不但在物質上脫了貧,而且在精神和教育上都成功脫貧。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先后有中央黨校、新華社、中央電視4臺《走遍中國》欄目組、四川省委組織部、四川省社科院、涼山州日報等調研組和媒體陸續奔赴小山村。從農民夜校、產業發展、智力扶貧、基層黨建等多方面開展調研。
小山村,只是中國千千萬萬個貧困村的一個縮影,從奴隸制社會“一步跨千年”直接進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通過國家的精準扶貧實現精神和物質雙脫貧,全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及社會各界黨員扶貧干部的艱苦努力。因地制宜開辦農民夜校幫助貧困群眾學文化、了解扶貧政策、掌握脫貧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傳播文明新風、禁毒防艾宣傳,成為了脫貧攻堅的助推器。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值得人們去借鑒、學習。
四川省大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區,也是全國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這里交通閉塞,形同“孤島”,舉目都是走不盡的崎嶇路,翻不盡的大山。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10多度的寒冷天氣從西昌驅車2個多小時,來到位于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解放鄉火普村,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這樣的概括: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地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
一位彝族村民告訴習近平總書記說,以前她生病了,總以為是有鬼附身。聽了她的敘述,習近平總書記接過話題回答:過去的確是有“鬼”,愚昧、落后、貧窮就是“鬼”。現在這些問題解決了,“鬼”就自然被驅走了。
“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一直和全國人民群眾的心緊緊相連。聚焦“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走訪全國各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大涼山,一直被習近平總書記惦記在心。
遠航正當時,風正易揚帆。在人類與貧困斗爭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有大涼山這樣的篳路藍縷;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更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有大涼山這樣的滄桑巨變。大涼山除了在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黨建扶貧之外還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創新扶貧模式,在農民夜校、移風易俗、禁毒防艾、控輟保學、控超優生、一村一幼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2018年底,大涼山減貧人口19.9萬、退出貧困村500個,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底的11%下降到2018年底的7.1%。雖然在扶貧的道路上,大涼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大涼山還有618個貧困村、31.7萬貧困人口。
脫貧攻堅戰是一場不忘初心的“接力賽”。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天下勞苦人民謀幸福的目標。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和初心。打贏脫貧攻堅戰,決不讓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掉隊,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也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但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四川省委、全國各族人民的無私援助,“一步跨千年”的大涼山彝族人民,一定會和全國人民一起邁進小康社會,成為祖國大家庭里的幸福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