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用文字記錄大涼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作者:
白云 更新:2024-01-22 12:00 字數:3611
歷經幾個月深入到大涼山采訪寫作,終于完成扶貧題材紀實文學《一步跨千年》。但我的心里卻一直沒有平靜下來,很多次在夢里,都夢到自己還在大涼山體驗生活。
我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雖然大涼山離成都只有幾百公里,但在此之前我卻從來沒有去過大涼山。如果不是這次四川省舉辦“萬千百十、扎根涼山聚焦涼山”文學扶貧活動,我可能一輩子也許不會深入到大涼山去體驗生活。大涼山深處交通閉塞、道路艱險,經濟落后,超生現象嚴重,吸毒、販毒,感染艾滋病的人多。這些信息我也是從媒體上看到的,但大涼山的真實情況到底是怎么樣?我無法描述。去了大涼山之后,我才真正體會到了解放幾十年之后,大涼山人民為什么還會如此的貧窮?脫貧攻堅為什么把大涼山當成了最難啃的硬骨頭?
直面現實是作家的責任和義務。一個有擔當、有抱負的作家,理應當肩負起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把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真實地呈現出來,發揮優秀作品的引領示范作用,切實做到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我曾經寫過以中越戰爭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守望幸福的女人》,親身經歷過汶川大地震之后,創作了以汶川大地震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國家血脈》,以反映春運為背景的現實題材長篇小說《回家》。
說實在話,在去年以前,我對脫貧攻堅題材文學作品還沒有怎么去理解,更沒有打算去寫這方面的文學作品。去年九月二十九號晚上,我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視臺導演的電話,以前我跟他有過合作,平時沒什么事也很少聯系。他打電話告訴我要和北京一家影視公司在西藏拍攝扶貧題材的紀錄片,其中有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的記者也參與此事。因為時間緊、任務重,還需要一個編導,問我愿不愿意去?當時我就有點蒙了,因為以前我從來沒有做過編導,只是做編劇。雖然自己編劇的微電影、欄目劇在全國各省市的電視臺播出了500多部(集),但都是我寫了本子,人家拿去拍攝。這次要讓我去自己編、自己導,我真的不敢去。朋友見我很猶豫,立即告訴我,很簡單的,我相信你的能力。如果你真的有地方不懂話可以問我。
既然朋友都熱情到了這個地步,我不好意思再拒絕了。立即同意去西藏挑戰自己,朋友迅速給我訂好了飛機票,九月三十號上午十一點,我直接從成都雙流機場飛往拉薩貢嘎機場。對于高原反應這一類現實問題,我根本沒有時間去認真考慮,到了西藏之后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
脫貧攻堅,絕不讓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掉隊。這是中國共產黨向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如果說以前我對西藏人民的現實生活情況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深入到了藏區實地采訪、拍攝,我才真正體驗到了西藏自然環境的惡劣,老百姓是怎樣的一種貧窮?但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技術,改變和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建設。通過特色產業脫貧、搬遷脫貧、教育脫貧、健康脫貧、文化旅游脫貧、轉移就業脫貧、社會幫扶脫貧等措施讓老百姓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頌的先進集體和模范人物;他們日夜堅守在第一線,有的三過家門而不入;有的家有大事而不歸,有的身患疾病而不休。作為一個編劇、作家,我被深深的感動,心里有了創作脫貧攻堅題材文學作品的想法。
西藏是中國最大的藏族聚居地區,而大涼山則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區;西藏是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的三區之首,而大涼山則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的三州之首。由于歷史和自然環境的原因,大涼山的脫貧攻堅更為的艱難。
1935年,紅軍路過大涼山彝族地區遭遇阻難,劉伯承將軍與彝族首領小葉丹“彝海結盟”,讓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地區,為北上抗日爭取了時間,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1950年大涼山解放,1952年成立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考察團到大涼山深處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卻意外發現大涼山深處還是真正的奴隸制社會。奴隸仍然沒有人身自由,還是被奴隸主隨意買賣?疾靾F回到北京以后立即向央人民政府領導匯報,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得知此事非常震驚。為了大涼山老百姓的自由和幸福,中央人民政府從1955開始研究大涼山的民主改革,1956年正式在大涼山實行民主改革。百萬奴隸“一步跨千年”直接從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到社會主義社會。大涼山,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后一個、更是唯一一個完整的“奴隸制原始社會的活化石。”
1984年,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在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郊發射,中國航天也從這里走向世界。但大涼山深處交通閉塞,土地貧瘠,惡劣的自然環境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讓大涼山成為了國家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光觸目驚心的“懸崖村”就有190多個。學生上學要從懸崖上攀爬藤梯,讓人提心吊膽,更是讓習總書記揪心。成昆鐵路線上的愛心“綠皮火車”不但載著背土豆上學的孩子,還滿載著豬和羊等牲口趕集。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國家和全社會都來紛紛幫扶大涼山人民,讓大涼山人民真實地感受到黨的溫暖,全社會的關愛。我定點采訪的是大涼山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小山村彝族人口占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最低海拔2500米,最高海拔4500米,是喜德縣海拔最高的鄉村。因為土地貧瘠、氣候惡劣,居民都生活在高寒山區,所以被列入了國家級貧困村,也是冕山鎮唯一的一個貧困村。很多老百姓不但是文盲而且還不會說漢語,溝通起來非常困難。老百姓沒有科學種植養殖技術、生產力低下、陳規陋習嚴重、超生孩子多、不懂法,這些都成為了脫貧攻堅戰的攔路虎。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為了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扶貧干部們工作起來根本就沒有星期天。想辦法、出主意,熬夜編寫教材,辦起全省第一個農民夜校,讓老百姓學文化知識、學種植養殖技術、開展職業培訓、移風易俗、禁毒防艾宣傳。還把農民夜校的優秀學員帶到成都去參觀學習。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十大古都和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境內金沙遺址有3000年歷史,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蜀漢、成漢、前蜀、后蜀等政權先后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外第二大都會,發明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勝古跡,是中國最佳旅游城市。
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的城市,一個讓時間慢下來的“休閑之都”。成都有著太多讓人眷戀的東西:美食、美女、景色、歷史、文化、棋牌、茶藝、夜場。成都古色古香,巴蜀文化氣息特別濃厚。成都人愛喝茶,大街小巷都有各種茶館,這種看似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成都人特有的工作和休閑方式。品茶的同時就可以把生意談成,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心結化解,感情加深。成都人是最會享受生活、最有情調的都市人。2003年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成都城市形象宣傳片《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在這短短5分多鐘的宣傳片里面,道出了整個大成都的巨大魅力。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男子為了探尋奶奶的夢想來到成都,用DV拍下自己的見聞以及自己對成都這座城市感受的畫面,讓人過目不忘。
在“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成都成為工作環境最受關注的城市。天府之國的魅力,不僅在于神奇壯觀的自然風光、別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和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更在于它海納百川的包容與開放。
成都人喜歡休閑,喜歡美食,講究享受。成都除了有美食,還有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成都人的閑適生活不但讓國人羨慕,而且還讓很多外國人羨慕。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稱號,成都成為亞洲第一個世界美食之都。
農民夜校的學員到了成都參觀之后,真正讓他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轉變了很多陳舊落后的思想,激發了他們積極學文化學技術,改變貧窮落后生活的信息和決心,可以說農民夜校的建立,真正成為了脫貧攻堅的文明加油戰。
在采訪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彝族同胞的熱情和誠懇。如果說以前這些彝族同胞對新思想新觀念還有一些不太接受的話,但現在隨著國家對貧困地區從精神文明到物質文明的不斷幫扶,老百姓已經真實地感受到了新思想新觀念對現代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他們所有的一切也隨之而改變。曾經從奴隸制社會“一步跨千年”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大涼山彝族同胞,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他們是闊步奔向小康社會。心中始終沒有改變的就是對黨和國家的無限感激之情,更是覺得自己的母親叫中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作為一個作家,能深入到大涼山深處體驗生活,了解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之后給大涼山人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也感到一絲欣慰和榮幸,這次的大涼山之行更是開闊了我的眼界。生活給了作家創作的源泉,作品反映時代的變化是作家的責任和義務,我愿意把這種責任和義務進行到底。
此次采訪過程中得到了四川省作家協會,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扶貧辦、冕山政黨委、小山村村委員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
作者:廖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