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宅大院文宅人(二)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2-14 11:21 字數:2135
迎面屏風上掛著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半身巨幅畫像。后來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只有毛主席一人了,還有一幅對聯,上聯為“聽毛主席話”,下聯是“跟共產黨走”。再后來,文家也像絕大多數人家一樣,不再懸掛偉人的畫像了。屏風后面,堂屋盡頭的小閣樓是安放先祖牌位的“祖宗閣”,又稱佛龕,里面供放著若干祖先的牌位。由于時間久遠,又逐漸疏于管理,佛龕里時常上演龍虎(蛇和老鼠)斗,這讓年幼的文建國始終感覺到一種危險的存在。特別是在晚上熄燈以后,一如他不愿打開第一進的后門,進入堂屋總是提心吊膽的。到了文革的時候,“祖宗閣”被家里自覺地“破四舊”破掉了,里面除了老祖宗的牌位,就是老鼠屎,還好沒有看到蛇。文建國也從此數典忘祖,對祖宗們沒有絲毫的惦記。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只記掛著馬克思這一位老祖宗,因為常常聽到馬克思的信徒(包括假信徒)有到馬克思那里報到一說。再后來,對馬克思認祖歸宗的人越來越少,也鮮有人提及馬克思,他曾暗自嘆息。若干年以后,他看到陶行知先生寫的一首小詩,“光明照萬世,宏論醒天下!钠咚陌恕,小墳葬偉大。”從而知道了馬克思在倫敦北郊海格特公墓的墓號是:24748,也了解到在“海格特公墓”曾經發生過“吸血鬼”的故事。可見這大凡與陰間有關聯的地方,總是令人害怕的,總是會發生令人害怕的故事的,并不能說明文建國小時候特別膽小,大家一樣一樣。
這房子這院落,據說是文建國的老爺爺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置辦的。當時老爺爺幫著籌建江州的英國領事館,在領事館落成不久,文宅大院步其后塵悄然現身。這里面有多少貓膩是說不清的,事過境遷,也沒有必要去說清了。從法律的角度說,也超過了追究的期限。但就是這點和英國佬的瓜葛,惠及了“文宅”幾代子孫。文家還有幾處房產在外頭,都租賃出去了,一大家子十余人,再加上老家的嫡親數十人,僅僅依靠房租,就滋潤得可以,不要說文家自身還有端著金飯碗鐵飯碗吃皇糧的。
文建國出生的時候,父親文巽善30歲,在市交通銀行做高級職員;母親蔣淑嫻21歲,是小學教師。父親曾經集體加入國民黨,后來在反右和文革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幸好的是文巽善也只是皮毛受損,文家也沒有傷筋動骨。建國的母親因為當時懷孕反應嚴重,在家保胎。本來有人拉她填寫的那張也是集體加入國民黨的表格沒有及時上交,這在政治上也就免去了一大“污點”。
建國的大姐文懷琴14歲,二姐文懷華6歲,大哥文懷祺5歲,他們是文建國的大媽媽所生。他們和建國一起陪同父母住在第一進。父母帶著建國住在東側,西側的房間隔成了“亭子間”,讓大姐、二姐、大哥各有一塊小小的天地。
第二進住著四位老人,他們分別是建國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他們雖然出自不同的姓氏,宗教信仰不同,生活習性不同,但知書識禮,顧全大局,一大家子相安無事其樂融融。外婆本來因為女兒做的是填房,生怕進了文家大門姑娘會吃苦,文建國的出生給她吃了定心丸,母以子貴,F在女兒有了兒子,她也自我感覺在親家面前的地位水漲船高了。文建國父親每天早晨的請安,她覺得女婿還是挺不錯的,請安也是理所當然的。
第一進和第二進兩進之間的院子是文家的后花園,東西兩側多有奇花異草,中間安放著兩組石桌石凳。東邊的廂房有一半是文巽善的書房,未經他本人同意,其他人是不能進去的,就連常規性的打掃衛生也由蔣淑嫻親自操作。西邊是廚房和盥洗間。第三進的兩個房間,西邊的是傭人的住房,東邊的那間和東側的廂房是客房。西廂房是什物庫房,有破損的家具,常用工具等等,還有一具壽材。
壽材是文建國小時候最最反感最最不愿看到的。后面這個院子原本就顯得蕭疏。天黑以后,少年時代的文建國是不可能進入到第三進去的,無論是廂房,還是客房,似乎都隱藏著恐怖和詭異,絲毫的響動都能引發他心驚肉跳,如果沒有聲響,也同樣讓他心悸氣短。雖然在白天,看到院落里分割為幾塊排列齊整的菜畦,常年種植著時鮮蔬菜,也能引發文建國的好奇。
有一段時間,文建國的大外公大外婆(哥哥姐姐的親外公外婆)也來住過。文建國長大以后,母親告訴他,你大媽可憐,因為懷著懷祺時逃難,受了顛簸受了風寒,幾乎就是在懷祺發出第一聲啼哭的時候,她就撒手人寰,等于母子沒有相見。大外公大外婆原來住在安徽蕪湖運漕鄉鎮上的,鄉下有土地,大外公還掛了個小學校長名,應該算是開明鄉紳。1950年《土地改革法》一頒布,他們自覺沒有了臉面,想在文家躲躲風頭,可是三個月不到,就被老家的人帶回去了,他們被帶回老家后不久,就先后去世了。母親又補充說,本來你爸那時還在追求進步,報名參加 “土改工作團”,銀行知道了你大外公大外婆的事情以后,就取消了你爸的資格,他也受到了單位的批判。
住在第三進的一對50歲上下的傭人夫婦,長期把一大家子照顧得舒舒服服。整個文宅,既無內憂,又無外患,文宅小有名氣地矗立在江州這塊土地上,何況現在已經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天了。聽說就在文建國出生的半年之前,市軍管會根據“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的原則,對各行各業開始實行全面接管,商店照常營業,學校正常上課,水電供應正常,電話暢通,社會秩序井然,一派祥和景象。
用別人的話來說,建國從小既養尊處優,又頗得父母之風范真傳,整個倉巷上了一點歲數的都親熱地稱呼他為二少爺。一直到文革開始,二少爺的尊稱才隨之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