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史靜苦練基本功(二)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3-26 11:52 字數(shù):2208
想到文建國的時候,史靜會微微一笑,那是一個正派人。正派得似乎少了一點七情六欲。她也沒有想過,這七情六欲究竟是好,還是不好?
聽說下放的那一天,他背著一個大大的感嘆號,走在隊伍的最后,那樣子一定是挺滑稽的——他不是那種喜歡張揚的人。他那么一個大個子,整天面向黃土,背朝藍天,將來是要早早地伙腰駝背的。他一輩子就在農(nóng)村了?
史靜也會莫名地發(fā)呆,是為文建國,也不是為文建國。她已經(jīng)好多年沒有看見他了。如果真的見面,說什么好呢?也許用“感嘆號”揶揄,是一個不錯的開場白——這時的史靜笑得很開心。可他一個“老農(nóng)民”回城探親,我能這樣拿他開心嗎?史靜心里生出些許同情和憐憫,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自然也笑不起來了。
等到她真的開始與文建國有親密交往的時候,她早就將“感嘆號”忘得一干二凈,腦海里也不再出現(xiàn)老農(nóng)民的形象了。
史靜工作早,躲過了(下放)一劫。履歷上與多數(shù)同齡人不一樣,是值得慶幸,還是應該惋惜?當時她與文建國沒有聯(lián)系,如果有聯(lián)系,如果可能在感情上發(fā)展一段感情,那會有一種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
其實人生活在“如果”之中未必不是一種幸福。“蔡戈尼效應”,“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讓“最好”的長期處于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而在最后,“如果”成為“現(xiàn)實”,那是否是一種功德圓滿呢?當然現(xiàn)實中的人,誰也不愿總是生活在“如果”之中,那時候的文建國和史靜也不懂得什么“蔡戈尼效應”。所有的一切,上天自有安排。
史靜同學在學校文娛演出中表演的舞蹈,在非專業(yè)演員里是不可多得的,那一段《白毛女》選段“北風吹”的舞蹈,成為江州市紅旗中學校史上的經(jīng)典節(jié)目(有照片為證)。
史靜進入專業(yè)團隊,無論是專業(yè)化水平,還是年齡,均算小字輩。
舊社會做學徒的,得吃“三年蘿卜干飯”,師傅就是父母,說好聽點,對師傅言聽計從;說難聽點,面對師傅的任何刁難,打罵,都必須忍辱負重,甚至必須為師傅倒夜壺的。
新社會,國家的事業(yè)單位,不至于去“倒夜壺”,但對師傅,對師兄師姐,對領導畢恭畢敬還是必須的。
史靜的指導老師姓斐名燕,27歲,是藝術院校舞蹈專業(yè)畢業(yè)的專科生,原先在省級文藝團體領舞,后來跟著部隊轉(zhuǎn)業(yè)的丈夫回到了江州,成為市文工團獨舞的臺柱子,風光了兩年。一年前生孩子,她堅持不哺乳,堅持練功,很快就恢復了體型。她為自己驕傲,但也開始常常出現(xiàn)“美人遲暮”的自我感嘆。想想她也有點后悔,好像自己還在省團的話,那就是省團的臺柱子,那舞臺要比江州的大多了。
在史靜的起始課上,斐老師開口先是一溜串的顏語、俗語、名言、警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然后大談自己在省團怎樣怎樣,在市團怎樣怎樣的光榮歷史。
她說在省團,人稱“小飛燕”,如今到了市團已經(jīng)沒有飛的條件了。是她自己折了翅膀,還是有人綁縛了她的翅膀,她沒有說明。她絮絮叨叨地說了不少。
第一堂課,史靜認為斐老師是為徒弟好,只有懂得了這些道理,才能練好基本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師傅是榜樣,徒弟自然要向師傅看齊,誰不想出人頭地,從群眾演員,到領舞、獨舞,乃至排名首席。
誰都知道那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侖雖然其貌不揚,他說的話則石破天驚,他本人也成為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但那時不作興拿資本主義的資產(chǎn)階級的人事說話,自己知道就行。那時只有毛主席的教導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英雄的事跡。比如,白求恩同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雷鋒同志的“釘子精神”;文藝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藝是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的等等。
以后每次上課,斐老師總是不時地,反復地冒出相同的“哼哼(諄諄)教導”一二,史靜就會嫌她煩了,也由此判斷出老師肚子里的貨色恐怕也不會剩有多少了。
史靜讀小學的時候,學少兒體操,練功,那是業(yè)余的,玩玩的。現(xiàn)在端的是飯碗,真格的,馬虎不得的。按照團里的要求,史靜在斐老師的指導下,一切得從頭開始。力量、柔韌性、控制力與穩(wěn)定性、協(xié)調(diào)性與靈活性,同步啟動訓練。
史靜沒有任何優(yōu)勢可言,練功的時候是非常能夠吃苦的,她也沒有明確的目標、計劃,她只是每天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每天把自己投入到無休無止的訓練之中。時間一長,當然也有乏味的時候,特別是較長時間坐冷板凳,沒有舞臺,沒有鮮花和掌聲,那也是對年輕姑娘的一種折磨。
“六根清凈”“四大皆空”“青燈黃卷”“三四八戒”,等等,史靜還不懂,但她知道(比丘尼)尼姑在尼姑庵里也不過如此吧?
舞蹈隊里也有同齡的男生,女生已經(jīng)進入開花的年紀的時候,同齡男生往往還生澀懵懂。在少年階段,同齡人中的男生明顯比女生小了一個檔次。在史靜眼里,同齡男生就是男孩子。
史靜的大哥史剛在三線工作,吃的技術飯。他對自己的小妹從事舞蹈專業(yè)持保留態(tài)度。小妹有這個天賦,他又不好阻攔,畢竟有了(幸虧有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否則就是后來的下放。但他一再告誡史靜,多學點文化知識,總是有用的。起碼要把初中和高中的文憑補回頭。切記切記!
當《英語九百句》剛剛在國內(nèi)出現(xiàn)的時候,他就寄了一本給史靜,還有配套的磁帶。他說,女孩子語言能力強,多掌握一門語言,今后即使在工作派不上,對教育下一代也是有幫助的。
當時史靜的初中文化已經(jīng)補習完畢,有了初中文憑。說是補習高中課程吧,這才補習了一年,在校生的書都不讀了,誰還有心思給你校外生補習?大哥寄來的《英語九百句》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史靜只要閑下來,就是捧著《英語九百句》,配上磁帶開始學鳥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