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亞男攜夫回江州(一)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4-29 22:23 字數:2189
在我的小學同學當中,最苦命的當屬尤亞男。等我再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聽她講那過去的事情,讓人潸然淚下。
——文建國寫作筆記摘錄
1981年知青開始大返城,尤亞男首批回到江州,回到倉巷。
那個暑假的一天,文建國在尤亞男家附近,見到她的時候大吃一驚。三十出頭的女子,怎么說也應該是風韻猶存的吧——何況她原本長相就不差。如果不是尤亞男叫他——換一個男生,亞男就不主動叫了,他是不敢主動相認的。文建國與尤亞男,竟然是有十三年沒有見面了。
文建國首先反省,對尤亞男的情況一點兒都不知道,實在是太不應該了。他陪著尤亞男走到她家門口,尤亞男讓文建國進門坐坐。文建國說,過一天吧。他的意思是,做一個不速之客不妥當。文建國知道她家的情況,母親身體長期不好,弟媳婦與婆老太關系不和。
尤亞男說,我已經被招工進了江州麗華紡織廠,下個月就上班。她喊出丈夫介紹說,愛人李一鳴,做過農村代課教師,現在在江州找工作。
文建國又是一驚,愛人,老師?整個就是一個瘦瘦筋筋的農村老頭。多大歲數了?文建國暗自思忖。
亞男又向一鳴介紹,我的小學同學,老班長,文建國,現在也是老師。她指指門里,喏,兩個孩子,大的,姑娘;小的,男孩。文建國順著她指的方向瞄了一眼。
“這樣吧,我家去跟我媽講兩句話,關照一個事,馬上就來。”他一邊說,一邊轉身就走。見到尤亞男,他心里真的不是個滋味,他突然就意識到應該進去坐坐了。他相信尤亞男是真心邀請,絕不是假客氣。文建國轉了一個彎,買了兩個西瓜就回來了。尤亞男已經為他泡了一杯茶,她知道文建國說來,肯定會來的。果不其然。
“快叫建國舅舅!”尤亞男見文建國真的來了,滿心歡喜,讓兩個孩子規規矩矩地站在文建國面前喊人。
姑娘李子媛今年升初三。小的李尤,小名星星,今年小學畢業。建國聽了,顯然是一愣,這時間不投呢。他看看姑娘,長得像李老師,再看看男孩,不像李老師,像尤亞男。兩個孩子的樣子很討喜,也不像農村的孩子。
尤亞男顯然注意到了文建國神色的變化,喊一鳴,你帶兩個孩子出去逛逛,熟悉熟悉周邊的環境。一鳴心里有數,知道她有話要和老同學老班長說說。文建國的大名,他聽亞男提過多次,受她影響,他對文建國頗有好感。今天見了文建國,文質彬彬的樣子,是個城里讀書人的樣子,是個當老師的樣子。
李一鳴帶著兩孩子剛出門,尤亞男就流下了眼淚。她沒有理由非要和文建國講她的故事,她也沒有理由不向文建國講她的故事。她這是第一次有了與別人說說自己故事的欲望。
在文建國面前,她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說實話,如果剛才文建國真的不進來坐坐了,那他文建國就是瞧不起她,她今后就很難跟他說故事了。十三年沒有見面,見面了不想多說話,就說明了對方的薄情寡義。既然薄情寡義,那就沒有必要往來了。
現在文建國來家坐了,說明他還是一個原來就信任的老同學。反正她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聽自己講故事的,恐怕就只有文建國一人了。什么原因?沒有原因。她憑自己的直覺,就是相信文建國。也許她早就等著與文建國一吐為快呢。
尤亞男講的時候聲音很小,有時候甚至沒有了嗓音,只是氣音,文建國幾乎是屏住氣,斷斷續續聽完了她的訴說。
……
文建國和她一起痛苦,和她一起悲傷。聯想到自己在農村的生活,和尤亞男比較,就是天壤之別了。
說到那幾個犯罪分子,尤亞男一帶而過。他們數罪并罰,是在再次作案的時候被抓了個現行,原本指望主動交待,坦白從寬的。不曾想,在尤亞男事件里,他們不光是刑事犯罪,而且還是破壞了偉大領袖親自倡導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政治犯罪。岳海罪大惡極,被槍斃了。其他幾個人分別判處了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岳海的父親岳書記原來已經提拔到縣委副書記的崗位,又發配回公社擔任了二把手。
尤亞男義憤填膺,提高了嗓門罵道,活該!罪有應得!死有余辜!蒼天有眼,上天有靈啊!
說到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她的心情才有所好轉。說到終于回城,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雖然困難還很多,但我們總可以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時候,文建國又看到了當年她剛剛轉學來敏成小學讀書時的樣子——那單純天真,那自信好勝,那心氣甚高。
老天爺也捉弄人呢,在所有的小學同學中,尤亞男父親的學問是最高的,可到目前為止,尤亞男是生活得最慘淡的,不僅僅是慘淡,而且還有世俗的羞辱,和對今后生活無窮無盡的擔憂。
文建國知道,知青大返城是去年才定下的大政方針。尤亞男第一批次就返城,而且帶著兩個孩子一起返城(李一鳴的戶口還在糾結之中),實屬不易(插友郝為民和丁準備喊了大半年了,還不見動靜)。那一定是岳海的父親岳書記良心發現,或者是怕影響到自己孫子的前程“做了一件好事”。文建國沒有把自己的猜測說出來,萬萬不可說,那是會影響尤亞男情緒的。
尤亞男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她還是那么單純,孩子不跟母親跟誰,而且李一鳴的戶口也在努力爭取之中呢。
文建國問,孩子上學的問題解決沒有?
尤亞男這才第一次綻放出笑容。說到兩個孩子,是很光鮮的。大的通過考試,轉學到了紅旗中學,小的也考上了紅旗中學。
不靠關系,沒有金錢,能上紅旗。文建國為她感到欣慰。
臨走之前,文建國掏出二百元,交到尤亞男手上。
“剛進城,開銷大,先借給你,等你有了再還給我。”尤亞男見文建國主動說借,就默默收下,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說,眼睛卻又紅了。她無法不相信文建國的為人。
文建國也沒有多話,讓她多保重,培養好孩子。尤亞男沒有了“憤青”的影子,沒有了論述“屁”的激情。她需要的是家庭穩定和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