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付祖仁落葉歸根(三)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9-11 10:01 字數:2222
曉霞圍繞著付瑩瑩身兼數職:老媽子,就像過去小姐陪嫁的老傭人,生活上的一切瑣事悉數全包;小丫環,也是陪嫁帶過來的,付瑩瑩所有不愉快的言語,全都向她發作,無人替代;專職司機,只為付瑩瑩一人動車子,如果需要私自外出,肯定先打招呼;知心閨密,兩人無話不談,直言不諱,交流讀書心得,且頻繁互贈禮品;人生導師,曉霞經常開導付瑩瑩,但由于處境不同,曉霞只能適可而止。她知道,付瑩瑩需要時,是循循善誘的教導;不需要時,那是喋喋不休的聒噪。
付祖仁忌日周年紀念儀式以后,付瑩瑩的情緒得到了緩解。她對曉霞說,今后我要把精力放在打理“紀念館”事務上,原先每天跑一趟付家村的,改為一周一次,也可以遙控指揮,偶爾有重要人物來訪,我會盡量安排在“法定時間”。這一年里,你也太辛苦了,謝謝你!她似乎意識到占用了曉霞的大量時間,有點不好意思。
曉霞滿心歡喜地說,只要你付大小姐高興就行,我絕對唯你馬首是瞻。付瑩瑩當即抱著曉霞好好叫叫地大哭了一場。這一哭,算是將父親離世以來的所有痛苦、迷茫、煩惱和顧慮隨著她大小姐的任性脾氣,一起拋向了九霄云外。
付瑩瑩從此好像變了另外一個人,在館長崗位上認真履職,在介紹她父親的時候,充滿著驕傲;在談到付家村未來的時候,充滿著希望。而在日常生活上,她卻再也沒有給曉霞增加任何麻煩,一口一聲曉霞姐曉霞姐地叫著,讓別人聽了只有妒嫉的份兒。
曉霞對強東說,謝天謝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付小姐終于開竅了!
在曉霞的精心照料下,付瑩瑩活到了七十七歲,自然衰亡,不治而終。曉霞和強東以耄耋之年為她處理了后事,就安葬在付祖仁身旁。那是后話了。
付家村養老院在江陽市在江州市已經成為養老院的首選,當然是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之下。省城也有不少人看中了,但畢竟離開自己的子女遠了點,使得有些人家望而輒止,但并不影響養老院的名聲廣泛傳播。
按照付祖仁的經營理念,收費以普通公教人員退休工資的可控范圍(苦了一般企業的退休職工)為準,且絕對保證物有所值。他曾經和文建國討論過這個問題,建國認為也只有這樣了,又不是搞社會公益。至于付家村籍的人員養老費用則是另計,不在書中交待。
建國知道,要想養老院條件好一點,收費自然高一點,沒有免費的午餐,天經地義。其實條件的好壞只是一個方面,關鍵問題是養老院能夠給老人多少親情?自己家里的親情享受不到,到了養老院難道就能享受?有人說,親情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如果失去了這一層自然的親情關系,天下還有沒有親情?
早幾年,建國受付祖仁的邀請前去“考察”,并和史靜小住數日。建國刻意用苛刻的眼光審視養老院的一切,似乎找不出任何瑕疵,但冷靜下來以后,卻又感到不是個滋味。“不是滋味”,是什么滋味呢?
后來,也就是兩年前,史靜的嫂子在江州的一個養老院突然身亡。那天早晨,史靜接到外甥子的報喪電話,由建國陪同趕到養老院時,只看到嫂子的遺體正在被送上殯儀車,半截在里,半截在外,外甥子一臉的無奈與凄涼。等他看到史靜了,才開始落淚。史靜亦淚如雨下。
那一天,史靜特別地難過,嫂子就這么悄無聲息地告別了人世。臨走之前,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她想到了什么,她想和誰說話,她希望見到誰?這一切都沒有答案。她有一個兒子,尚且如此,我呢?我走的時候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境呢?如此說來,老夫妻倆,誰先走,誰幸福。于是她和建國經常談論死亡的問題。
她對建國說,你愛我嗎?你愿意永遠給我幸福嗎?那就讓我走在你的前面吧,請允許我的自私。雖說是玩笑話,可讓人聽上去卻是異常傷感,慘兮兮,怪兮兮的。人到了這一地步,已經別無他求,惟求可能多一丁點兒的親情而已。
建國只是無言以對,陪著不尷不尬的訕笑。
養老院的生活,建國聽到的絕大多數傳聞是,“不是人過的日子”。對于這種傳聞,建國不愿相信,他把其產生的原因歸咎于剛剛進入老年社會,又是由多子女向獨生子女轉型的時期,等我進養老院的時候,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有老話說“老吾老,幼吾幼”。建國突然想到德國養老模式中的“儲蓄個人護理時間”計劃,既是為自己“儲蓄”,又能適度解決“傭工荒”問題,還培養了年輕人敬老養老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給“朝陽產業”注入新的活力。他想起懷華的義工,那是有先見之明的。趕明兒,請劉強東考慮考慮,能否嘗試嘗試。
建國問過史靜,你哥哥為什么沒有要兩個或三個孩子。史靜說,哥哥嫂子他們在準備要二胎的時候,不知道是誰提出了“只生一個好”的口號,黨團員要帶頭,我哥哥就自覺不要啦。哥哥五年前因病先走之后,嫂子就一蹶不振了,外甥子又忙,還有一個女兒要照料,這樣的人口結構,只有讓老年人進養老院受委屈了。如果讓小的吃苦,老年人也于心不忍啊。
有智者言,如果將人的出生到退休比作第一階段,退休以后為第二階段,瀕死之時為第三階段的話,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三種哲學觀點可以作為參考。
儒家提倡入世,“不知老之將至”“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超越生死,不知自己是人,抑或蝴蝶焉?
佛家則“生固欣然,死亦無憾。”坦然地面對死亡。
如此一說,建國思忖,我們正在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移步,只有學習佛家,主動向佛家靠攏,坦然面對死亡。否則又能怎么辦呢?
史靜曾經聽說,省城有個81歲獨居的老奶奶,留下“我于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一紙遺言。當她被人發現時,已經是去世兩個月以后的事了。
史靜敬佩老奶奶面對死亡的坦然,但一想到瀕臨死亡絕境的時候,身邊竟然沒有一個親人,沒有一個人,不禁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