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IP的流變與趨勢
作者:
吳長青 更新:2020-08-03 16:46 字數:1363
如果把IP看作網絡文藝在特定發展時期的產物,特別是在“網紅”經濟時代的一種權宜之計,也未嘗不可。但從長遠來看,這是暫時的。分眾、分層、分流是必然趨勢,特別是在創作數量積淀到一定程度時,受眾對市場的依賴將由作家選擇機制向優質作品轉變,IP可以看作是小循環的創意經濟,而完善的市場機制必將向差異化、分眾化的優質作品轉移。這樣來說,基于作者優選的IP必將受到挑戰,這也是對網絡文藝發展的回應,受眾必然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上,對于內容形成新的需求。
IP不再是統一素材或題材的“變體”,而是向綜合類縱深挺進,甚至會在一個大“類”上精進,這對創作者必將形成新的挑戰。特別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淀之后,在業內資深藝術家的參與下,通過對文藝素材、行業等大“類”的分層,分類、分批次地進行分揀,然后推入優選,在國際范圍內也可以進行版權的區塊鏈分銷。
在一定意義上,這既需要國家對網絡文藝標準進行確立與規范,也需要民間形成一種積極的“差異中的共性認同”自覺意識;這既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需要參照文明社會的價值,建構一種合乎民族特性、順應時代發展的網絡文藝美學觀。從這樣的層面上來說,IP的流變會促使網絡文藝創作主體逐步趨向于對大循環的認同。
與此同時,IP產業文化的積極作用正在釋放。它會潛移默化地推動行業向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并影響多產業的深度融合。關于對未來的展望,有專家指出:“泛娛樂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信息消費與實體消費同步升級的大潮中,IP將進一步成為產業融合的‘酵母’,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進一步結合,形成‘IP+產業’的新模式,成為產業品牌升級、文化升級的新風口。”⑥
當然,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運營水平的不斷提高,IP的發展也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既需要對互聯網與文藝形態進行融合研究,也要對網絡文藝的單一形態進行研究,揚長避短,相互促進,達到兩者之間的互容共享。
互聯網文藝是跨界文藝,需要多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參與,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既要注重基礎創作和運營人才的培育,也需要對科技人才進行培養。伴隨著AI、VR、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技術的發展,文藝也會變得異乎尋常的活躍。新的創新方式正在不斷涌現,新的IP模式也將會在不遠的未來橫空出世。
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文藝的發展既是誕生IP的直接推動者,也是IP流變的外在客觀環境。利用IP的聚合作用促進產業發展,將是未來網絡文藝融合行業、產業生態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
總之,建構網絡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美學觀,其核心在于網絡文藝能否在新時代承擔起增強人民文化自信的責任,特別是在當前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面前。要影響到人們的現實生活,創造出一種以“實現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為內核的、“網絡現實主義文藝”的精品力作,便要接受巨大的時代挑戰,也要勇敢地擔負起這樣的使命。網絡文藝走在生活的第一線,也是距人民大眾最近的文藝樣式,因此,網絡文藝工作者需要沉下心來,謙虛地走到人民群眾中間,發現他們的疾苦,更要挖掘他們勤勞、勇敢、善于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品格,積極充分地發揮好網絡文藝反映主流價值觀的作用,不可停留在表面的娛樂層次。讓人民真正成為網絡文藝創作的主力,也是網絡文藝內容的主要內核。只有這樣的力量匯聚起來,才能真正建構網絡文藝現實審美的人文基礎,進而成為牢不可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