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新農村建設
作者:
*4435 更新:2021-06-21 16:37 字數:2870
第三十八章 新農村建設
龍川舊城的改造,新城的建設,完全按現代化大都市的標準進行。二三十層的高樓,形狀色彩各異,直指藍天。八車道的街道上,行道樹濃蔭蔽日,幾十盞荷花包狀的白色燈集聚成傘塔狀,高高地矗立在行道樹的上邊,筆直的伸向遠方。晚上,華燈綻放,站在坡上看對面坡上延伸過來的街道街燈,猶如一道索橋,彎彎地懸垂于兩坡之間。街道上密密麻麻的汽車頭燈尾燈,猶如螢火蟲般的慢慢蠕動。工業園區的建設也是如火如荼。一幢幢廠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建好的廠房里機器的轟鳴聲徹夜不息。文興邦,武衛國和投資建設方的大老板何廣德先生一道,視察龍川牌大米機械化生產流程;視察龍川牌山茶油的機械化生產流程;視察放翁酒新擴廠區的機械化生產工藝。何廣德一邊帶著他們參觀,一邊介紹:
“父親抗戰前曾在龍川帶領八百父老鄉親子弟出川,結果無一生還。烈士名稱,應得的撫恤,什么都沒得到!父親感到愧對龍川的父老鄉親。所以這次回來,凡當年出征子弟的親人,年滿60周歲的男性,55周歲的女性,我們耀輝集團負責一次性給他們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凡是他們的后輩子弟,我們優先招聘為我們企業的員工。算是我們彌補愧對他們先輩的欠債!”
“報紙上,電視里的相關報道,我們都在密切關注。市委市府對你們的善舉也大力支持。”
文興邦回答道。后來,他們又來到了新建的農機廠參觀?吹揭慌_臺水田耕作機,插秧機,小型收割機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不禁贊不絕口。
“我們這里的淺丘地帶,基本上還是幾千年前的原始勞作,機械化生產太少太少!你們這個企業真是填補了這一空缺。實在是太好了!”文興邦不由得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北方平原地帶機械化程度高一些,南方丘陵地帶主要還是人工勞作。現在農村幾乎不養耕牛,原來稻谷收割之后,講究三犁三耙過冬,來年一犁一耙之后才能插秧。以后還要䒵秧,除草,施肥。講究的是‘田頭靠肉氣,土頭靠鐵氣’。意思是水田里的莊稼,要人的手腳經常去勞作。䒵秧時,每窩秧苗都要轉到,將雜草抓成一把塞入空隙間的泥里,漚爛后供秧苗吸收。沒有化肥,農家肥一點一點地塞到秧苗的根部。一季秧苗要䒵兩次。就這樣,多多沾染人的肉氣,莊稼才能長得好,收成才能多一些;坡地上的旱作物,要靠鋤頭去松土除草,然后施肥,多沾染些鐵氣。文書記下鄉當知青時,都是這樣勞作的,F在可不一樣啰!村民們大多是種懶莊稼。稻谷成熟時,將谷穗割下來,挑回家脫粒。稻草留在田里。水干了的,除掉稻草,翻松泥土,栽種蔬菜或油菜。一些有水的沖田里,雜草叢生,稻蔸雜沓,一遍荒蕪。來年插秧前,用一臺小型耕作機,將稀泥雜草絞碎,撒上化肥,栽后就不大管它了。如果有病蟲害,再打點兒農藥。除了抽水和耕田用點兒小型機械外,其余全是手工勞作。何先生開辦這個廠,為南方丘陵地區的機械化生產,提供了方便。”武衛國說起農村勞作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
“現在工廠生產的機械供不應求,南方各省市農村都有我們的訂單。機器里植入集成化版塊,操作起來也方便多了。明天,我們可到龍洞村2組,去看看他們如何機械化操作。實地觀看比這樣更能真切的感受到機械化的方便快捷。”何廣德先生對文興邦和武衛國說。
“好啊,我們也真應該去開開眼界,感受一番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情景了。”文興邦武衛國幾乎是異口同聲的答應了。
第二天上午8點半左右,幾輛小車往龍洞村2組進發。公路全修成了柏油路面。小車輕快地沙沙行駛。一路上,一幢幢瓷磚貼面的別墅式樓房,掩映在青青翠竹之間。沖田里的水田經過規劃,田干全用磚塊石條砌過,養魚塘碧波蕩漾,倒映著云影波光。藕田里荷葉田田,怒放的荷花,含苞的骨朵,嬌姿欲滴,香氣襲人。成片的大棚蔬菜,薄膜揭去,苦瓜,絲瓜,西紅柿,茄子,品種繁多。果林里,核桃,香梨,柚子,紅橘,皇帝蕉,碩果累累。村民們采摘下來,運到市里,運到省里,甚至乘飛機送到北京,上海,西藏,香港、俄羅斯、西歐等地。坡地上,層層梯土,全經過整治。原來又瘦又脊的頁巖風化土,全在金土地工程的規劃下,用挖機刨松挖厚。耕種幾年之后成了保水蓄肥的優質土。坡頂上,一口口蓄水池將洪水天的山洪蓄積起來,用來噴灌坡地上的莊稼。待龍川水庫全面完工之后,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局面將徹底改變。
“書記,你來這六七年,變化還是大的喲!”武衛國望著窗外,由衷地感嘆著說。
“全靠中央的政策英明,全靠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不是處于這個大好的時代,一樣的會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文興邦回答說。
“文書記以當地農產品為主打產品,千方百計地提高產品質量。耀輝先生,廣德先生父子二人回鄉之后,把全市的種子,化肥,農藥統一經營使用。指導大家進行科學種植。無害生產。收獲的糧食統一收購加工。耀輝集團公司生產的耀輝牌龍川大米,銷往全國各地的大型超市,銷往港澳臺,賣到8塊多,18塊多錢一斤!當地的農民,原來將稻谷左瓢右瓢地舀來喂雞喂鴨。大挑大挑地打成粉末來喂豬。現在連自己吃都舍不得了,寧肯去超市買兩三塊錢一斤的大米吃,留著自己的稻谷賣給集團公司。僅此一項就要為老百姓增加多少收入!”農業局長程天民不無感慨地說。
“我們的優質大米的名氣還不夠響亮,比起日本的“越光”牌大米,我們的質量,口感,香氣,和他們相比不相上下。但他們的賣99元一公斤,我們的才賣16元一公斤,在港澳臺也才賣36元一公斤。臺灣的池上大米,每公斤1400元人民幣,更是天價!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打出耀輝集團龍川有機米的品牌。我們還要生產更多的紅米,綠米,紫米,富硒米,富鋅米,讓兒童,老人,孕婦以及一切的人,吃出健康,吃出長壽來!我們的價格如果再翻一番,鄉親們的收入不是也跟著翻番了嗎!”
何廣德先生聽了大家的話后,講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也跟著叫起好來。
不覺之間,小車已來到了龍洞村2組的田地。村民組長石家旺帶著五個村民,駕駛著五臺小型收割機在五塊水田里收割稻谷。柴油機突突突地冒著黑煙,收割機緩緩地前進。機子前邊有一長長的圓柱形的轉輪,將面前的稻谷快速地割斷送入機器里脫粒。脫下的谷粒留在機身里,稻草卻被粉碎后撒在后邊的水田里。田埂上,一袋袋裝滿的稻谷,由另外的人運到曬場上去晾曬。領導們一邊觀看機器的收割,一邊察看稻谷的質量,一個個贊不絕口!
“這種收割法比起原來的收割不知好上多少倍!興邦書記下鄉時,我們一起打谷子。六個人用一個打谷的專用圓桶。三個人割,兩個人打,一個人捆谷草。記得興邦書記開始打谷子時,不知道分開谷把,不知道打下之后要往葦席上拂一下,抖幾下,以使谷粒撒落到圓桶里。雙手捏著谷把,你一下,我一下,一陣地亂舞。谷粒像雨點一樣四處分飛!水田里,谷粒撒下,水花四濺,像下偏東雨一般。那些老農民罵你,你這個打法,工錢繳濟(口糧)都拿給你打沒了!”
說起當年,武衛國意興尤濃,滔滔不絕。文興邦也樂呵呵地望著他,仿佛又回到了,當年一道打谷子的場面。
看到農業生產機械化的進步,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銷路的擴展,價格的提高,村民們收入的增加。文興邦武衛國禁不住滿心地喜悅。后來又突然想到龍川水庫大壩糍粑土彈簧層海綿墊的返工,進展如何?蓜e出現什么意外!當年他們當知青時修建龍峰水庫的大壩返工,可是發生過慘痛的血的代價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