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三)番外——歷史的回想(一)
舍生取義,還是茍且偷生?——五胡十六國時期大界之戰的若干“謎題”
貞心亮節凜冰霜,
一死留為青史光。
寫到苻秦三烈婦,
筆頭也覺留余香!
民國時期的演義大家蔡東藩,在他的著作《兩晉演義》里,給我們呈現了一位在中國歷史上罕有其匹的特殊女子的壯烈事跡。這位十六國時期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因其獨特的身份地位、人生經歷、本領魄力,和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結局,在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千六百多年過去,她的身影和事跡在歷史的塵煙中飄渺倏忽,其短暫的生命恰如一顆流星劃過夜空,光芒轉瞬即逝。現在,只能在《晉書》、《十六國春秋》、《資治通鑒》等官方文獻,和《兩晉演義》、《六朝英烈傳》等演義里,在浩如煙海的文字里,發現和瞥見她的一縷芳蹤。時光荏苒,抹去了她的大部分印記,只留下了廖廖簡短的述說。毛皇后,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少數民族皇后,身具武功,騎射卓絕,以皇后之尊,不避刀俎,隨同皇帝夫君征戰沙場、最后犧牲于戰陣,無愧女中英豪,作為堅守大節、寧死不屈、為國捐軀的忠貞烈士,她的身上,有著怎樣的家國情懷和節操信仰?大界之戰,又有著怎樣難以預料和把握的可能性?這是跨越千年,那一抹血火沙場上的驚世紅顏,英姿健影,留給后人的謎題!
謎題一、毛皇后為何“蹈死不回?
晉書房玄齡語:“僭登之后,蹈死不回。”在這里,以唐朝宰相的觀點,他認為苻登這個皇帝位的獲取,有些“來路不正”,畢竟他只是皇帝苻堅的遠房族孫,與直系親屬血緣關系還是有些遠,當時可立、可擁戴的正統皇帝子孫有很多,除哀平帝苻丕的兒子苻懿外,怎么輪也輪不到苻登這個遠房族孫,是以房宰相認為苻登“僭越”了。然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危難之際,有德有力者承之”,這是當時擁戴苻登繼位的屬下和前秦很多臣子的共識。畢竟五胡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復興前秦帝國,靠的不是溫良綱常,正位名秩,而是實力與威望和影響力,當然八竿子打不著的人自然無資格競爭,那是叛逆,比如姚萇這樣的原前秦臣子,忘恩負義,背叛國家,殺害君主,自立為王,從倫理上給人落了口實。不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五胡十六國的任何一位君主,想來也非華夏正統,真正的正統,正偏安于東南一隅之地,已非天下共主了。即便是后來統一了華夏的隋文帝楊堅,身上也流淌著前輩鮮卑氏的血脈。包括房宰相所效忠的太宗李世民。所以這個話題,本來就是個悖論,各有其理。
苻登繼位,以為先帝雪恥報仇,恢復秦國天下為己任,在局勢極為不力的情況下,可以說殫精竭慮,連年征戰,夙夜匪懈,其志甚堅,雖然時運不濟,最終沒能實現“反轉”與復興,身死國滅,但一直戰斗到了最后一息,為前秦延續了九年的國祚。他和他的毛皇后,都為了帝國而拋頭顱灑熱血,馬革裹尸,可謂失敗的英雄。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李清照女詞人的感慨。苻登的結局,與項羽有點類似,當然他遠沒有楚霸王那般的名氣威望與轟轟烈烈,這大抵是因為苻登所起家接手的地盤、時代、天下形勢,與秦末有所不同,而苻登作為氐族這樣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繼位皇帝,自然沒有大漢族君王那般的引人注目與叱咤風云。
其實,作為后宮之主,戰爭里本來不應該有毛皇后的身影,王朝興衰,也絕非女子的責任與義務,可偏偏這位獨一無二的皇后,像商代的婦好王后一樣,不同于天下絕大多數女子,有著與生俱來的志向、勇氣與本領,在男人的爭霸戰爭事業里,當仁不讓地占據了一席之地。且不論是否善終,其在王朝興衰和戰爭歷史里,卻留下了蕩氣回腸的一筆,給本來充滿著血腥暴力與陰暗晦澀的青史,增添了一抹淡淡的亮色。
毛皇后為何“蹈死不回”,寧死不屈,以身殉國,筆者想來,大抵有如下幾個原因——絕境,信仰,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