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四)番外——歷史的回想(二)
舍生取義,還是茍且偷生?——五胡十六國時期大界之戰的若干“謎題”
(續前文)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杜牧
一、絕境
后秦皇帝姚萇,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滑頭”,臨敵經驗極為豐富。他當然要在軍事行動之前,派出斥候偵探間諜,對敵方的軍事部署與行動進行刺探,不打無準備之仗。況且第一次大界之戰的試探,從正反兩方面也對作戰雙方產生了重大影響——獲勝一方的前秦皇帝苻登,不免輕敵,認為后秦不可能再打他輜重基地的主意,于是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到了安定前線,企圖一鼓而下,后方基地留守兵力,基于一般戍守和維持,只保留了很少。他萬萬沒想到吃了一次虧的姚萇,仍然還會“故技重施”,一門心思打他老營的主意,而不與他的精銳硬碰硬。大界這個地方,遠離前線,除了輜重,還有許多不能隨軍在前線廝殺的所謂“名將”大臣留駐,當然也包括他的毛皇后和皇子,還有軍隊家眷,和數萬的依附民眾。苻登忘記了他的對手是姚萇,是不按套路出牌的“高手”。另一方面,前次偷襲失敗,后秦皇帝姚萇并沒有打消念頭,在臣下部屬勸他與敵正面交鋒時,他卻冷靜而堅決地拒絕,還是把目標盯在了敵人的軟肋上。他知道,正面對抗,自己并無勝算,但是如果再次偷襲大界,這里的攻擊難度要低得多,經過一次失敗,敵人肯定也會放松戒備,只要在大界取勝,也能給敵人以重大打擊。當然,姚萇肯定也知道,對方那位能夠上陣打仗的女中英豪——帝國皇后也在大界。姚萇大概知道毛皇后的出身,因為畢竟他和皇后的父親曾經同事前秦天王。不過并不像本書中演繹的那樣,作為一國之君,姚萇不可能把主要目標,放在“獵艷”這種事上,其根本目的,還是摧毀敵方的后勤基地,間接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為此,姚萇在敵人疏忽輕視的情況下,親自出馬,以三萬鐵騎,夜襲大界,獅子搏兔,務必要出其不意,一戰而勝之。至于后來的結果,更是驗證了他這決策的高明與奏效,竟然擒獲了敵國皇后!
此時大界的留守兵力,史書并無記載,根據常識和一般分析判斷,不會多于數千之數,且肯定是老弱羸兵,多半還是輜重役卒。因為前秦的地盤比后秦小,兵員數量并不多,屬于少而精的類型,皇帝苻登既然決意進攻安定,自然會把精銳和主要力量都集中于前線,后方既然他認為沒有危險,就不會再留置重兵。
由此看來,以有心算無心,以絕對優勢兵力蠡夜奇襲,并且皇帝親征,志在必得,大界和毛皇后所面臨的,是絕對的十倍劣勢與意外。在書中,筆者也描述了頗有軍事素質的皇后的擔憂與勸諫,可惜皇帝苻登沒有采納。而作者美化的皇后偵騎四出和筑烽火臺以備示警,很可能不是事實。雖然皇后也接受了漢化的軍事教育,但年輕的她,應該尚未達到這種軍事家的考慮層次。
不過,盡管是絕境,皇后也并非沒有一線生機,她本身有很強的武功騎射能力,如果決意突圍,“讓城別走”,在茫茫黑夜中,后秦軍雖然鐵騎重兵,肯定會拉開大網包圍,但以后來皇后決死一戰,可殺敵七百多人的戰績來看,也不是沒有成功破圍的機會,關鍵是在這種情況下,皇后自己是如何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