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五)番外——歷史的回想(三)
舍生取義,還是茍且偷生?——五胡十六國時期大界之戰的若干“謎題”
(續前文)
二、信仰
在滔滔的長河中
你是一朵浪花
在綿綿的山脈里
你是一座奇峰
你把寂寞藏進烏云的縫隙
你把夢想寫在藍天草原
你燃燒自己 溫暖大地
任自己成為灰燼
讓一縷縷火焰 翩翩起舞
那就是你最后的傾訴 傾訴
——電視劇《漢武大帝》片頭曲
生于“氐之崇望”家族的皇后,血脈里流淌著先輩和父親忠君愛國、匡扶社稷的理想與信念,耳濡目染,接受的忠義節烈的漢族倫理教育,嫉惡如仇,不屈不撓,有著熾烈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始終如一的信仰堅持,即便是身臨絕境,面對死生,也癡心不改,以身殉道。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觀與天下觀,千年以來,秉持大節,寧死不屈,為史論大家們所贊頌與景仰!
自周朝建立,擬定周禮,作為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節操信仰禮儀處世之道,即便是在春秋戰國天下大亂,諸侯紛爭的時期,也有著信仰堅定的世人所一以貫之、恪守不渝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國,愛家,忠君,孝道,對家國情懷和夫妻感情,有著美好的向往與追求,忠誠,守信,知恩圖報,清高,自我修養,不因時局而改變,不以成敗而論英雄,此風純樸而非完全出于天性,實乃環境、教育、風氣、個人素質所精心造就,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秉持做到,特別是刀斧加身,危及寶貴生命之際,能夠視死如歸,堅持信仰者,古來也稀少,尤為珍貴,為后人所贊頌,青史流芳。所以在春秋亂世里,尾生抱柱,信陵君竊符救趙,晉文公退避三舍,宋公不半渡而擊而要堂堂正正對戰的略顯“迂腐”之舉,凡此種種,都反映了一種價值觀與信念。東漢時期義士尤多,被稱自上古三代以來所罕見,多有為國家社稷而赴湯蹈火,身死殉國之仁人烈士,不像后來,世風日下。
皇后作為五胡十六國時期,乃至兩晉南北朝,也極少數被敵方臨陣處死的女子,其節氣更是非比尋常!當然,本書中所描繪的,皇后因雪原遇險,被后來的皇帝夫君苻登所救,所產生的生死不渝、海枯石爛的深厚情感,有演繹的成分。不過以皇后骨子里的基因與血脈,她所接受的倫理教育與操守之道,背叛、委屈求生,屈膝投降這類行為,必定為她所不齒與不屑,即便是死,也不會茍且偷生,喪失氣節。指云笑天道君在《東晉北府一丘八》的“忠義烈女死不屈”一節中,通過皇后自己的最后絕命宣言,表明了她的錚錚心志與信念——
“羌賊,你恩將仇報,舉兵反叛,我父在時,恨不得食你肉,寢你皮!天王對你天高地厚之恩,你卻背叛了他,最后還虐殺他,就在不久前,還虐待他的尸體,此等暴行,人神共憤,不要以為你靠著詭計和陰謀,靠著一時的運氣,就可以永遠勝利!”
“我夫君苻登,戰無不勝,如同天神,他是天王的宗親,是上天注定派來收拾你這個魔鬼的,雖有一時失利,但終將取得最后的勝利!羌賊,你靠武力、奸謀來征服別人,卻無法收拾人心。你的部下,時時刻刻都想著脫離你的控制,無時無刻不想著起兵討伐你這奸賊!這些年來,徐嵩、雷惡地、楊定這些人,哪個沒有叛過你,沒有自立過?你就算一時得逞,也終將國內四處義軍奮起,最后滅亡!”
“哈哈哈哈,羌賊,你哪有這樣的好心?你不過是企圖要通過占有我,來收服河西隴右的人心罷了。我毛氏一族乃是上邽大族,世居隴右,為人所景仰,家父在這個亂世中,寧死不屈,持節守忠,更是千古流芳。你企圖霸占我,一來是羞辱我的夫君,讓大秦將士離心,二來是想拉攏隴右大族,兵不血刃地控制這個一直跟你作對的忠義之地。我告訴你,別妄想了!我就是死,也不會讓你的奸謀得逞!你今天殺了我,我的忠義之名永存,隴右顧念我毛氏恩德的民眾會繼續跟你作戰,反抗的!我的夫君,一定會為我報仇,我在天上,一定會看到你們姚氏全族滅亡的那一天!”
毛皇后的這番臨終遺言,淋漓斥罵,決死不屈的意志表露無余,令人蕩氣回腸,精彩悲壯,所以筆者照錄在此。史書上寫到這一情節,礙于篇幅與客觀性,不可能用如此驚炫的語言和描繪,只能以“吾天子后,豈為羌賊所辱,何不速殺我”,和“因仰天大哭曰:姚萇,汝前軾天子,今辱皇后,皇天后土,豈汝容乎?!”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