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六)番外——歷史的回想(四)
舍生取義,還是茍且偷生?——五胡十六國時期大界之戰的若干“謎題”
謎題一、毛皇后為何“蹈死不回?
(續前文)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清•龔自珍
三、天性
大界無城池,有營柵。
非像本書中所描繪的那樣,大界這個臨時的后方基地,征戰過程當中的輜重和呼應點,其位置并不完全固定,也并不是前秦皇帝苻登和他的皇后,以及部下們所向往的所在。所有人心目中的理想,是恢復秦國天下,還于故都——長安。
但作為留守后方,身份地位最高的人物,大界這里,對于皇后秋晴來說,恐怕比隴東皇宮,傾注了更多的情感與付出在此。
作為隨軍征戰,有著令人稱羨騎射武功的娘娘,她一定在夜巡時,從高岡上俯瞰過自己戍守的這片大營。
涇河黑水,蜿蜒流淌,給這片寬闊狹長而平坦的河谷地帶,提供了便利的安營扎寨與生活條件。輜重的集散,軍屬家眷的安置,依附民眾的生計,由于有了大河河谷的取水起居灌溉耕作之便,而使這里充滿了生氣與活力。這是依著河谷,綿延伸展數里乃至數十里的“聚落”,這里有倉廩,有輜重儲存地,有修理匠所,有大量的星羅棋布的家眷營帳,有依附民眾搭建的板屋,也有他們開墾的農田,和放牧的牛馬羊群。當然,在這片聚落的中心位置,有著皇后娘娘的營帳,和她的管理辦公之所,作為后方基地的最高領導,她受皇帝夫君的委托,身兼著后方軍事統帥與民政首腦的職務,每天日理萬機,忙碌于軍政事務。年輕健美的皇后,精力充沛,認真而敬業,對這里的軍民,她抱有著感情,這都是大秦復興的子民,值得她真誠安撫與親切對待,為陛下的大業添磚加瓦。
選擇這個地方,除了河谷地帶的便利,肯定也有皇帝夫君和皇后的戰略考量或者說理想。
這里是豳州。
豳州,今天是陜西彬縣。這里是北方甘隴大道,通往國都長安的必經之路。在此地,留存有周祖公劉的土陵。
盡管大秦的國都長安,現在已經破敗不堪,為異族鮮卑慕容氏,和叛逆羌匪姚萇所占據,但那是秦國的故都,是有著深切家國情懷的秦國臣民所向往與心寄的圣地,也是帝后夫妻二人,興兵起于隴東,復興帝國的終極目標。
雖然現在,羌賊未除,天下不定,任重道遠,但燃燒在他們心中收拾舊山河的宏圖大志,一刻也沒有衰減,與叛逆異族的征戰,將是不死,不休。
所以,筆者看來,將后方基地設立在這里,也是帝后內心感情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
當羌人鐵騎,蠡夜重兵來襲,將要把這塊寧靜平和而寄托著皇后情感與追求的所在,攻略毀滅時,電光石火間——也只能是電光石火,因為皇后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思量與抉擇——痛苦、憤怒、不舍、堅持、抗爭、重托、責任、內疚和懊悔,等等一系列的復雜情感交織心頭,皇后以決死的精神,做出了她的生死抉擇——與這片土地共存亡!
作為氐族,少數民族政權的皇后,盡管她受到了很深的漢化教育,但骨子里的那種直率、純粹、自由奔放、恩怨分明嫉惡如仇的熾熱天性,與身具騎射武功的底氣和膽魄,也支持著她,要做最后殊死的不屈抗爭,哪怕這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幾乎完全沒有勝算,類似于自殺,也義無反顧,蹈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