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名次變更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08-14 09:56 字數:3512
上官均和葉祖洽同是來自邵武和平書院的應試童生,兩人才學不相上下,可葉祖洽為了討好宋神宗和當權的改革派,舍棄詩賦,放棄辭章,且策論的層次也十分凌亂,甚至還辱 沒自己的祖宗。
然,皇帝并未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他當場擬定:葉祖洽為本屆科舉考試第一名,是為狀元。上官均第二名,是為榜眼。陸佃第三名,是為探花。
蘇軾(蘇軾,字子瞻)一聽,急忙跪地奏疏:“啟稟皇上,葉祖洽不能排為第一,成為狀元,依微臣看,他連上榜的資格都沒有!
“大膽蘇軾你還知道自己是微臣的呀!葉祖洽推崇新政,贊揚新法,為何不能是狀元?” 皇帝無比氣憤地大聲質問。
“祖洽詆祖宗以媚時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風化?”蘇軾反問神宗。
神宗隨即將葉祖洽的卷子遞給了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看了看葉祖洽的卷子,對著蘇軾嗤之以鼻地輕蔑笑道:“蘇軾雖說才氣很高,但他的學路極其不正且不得志,故而心懷不滿,敢對皇上如此放肆!
見王安石出來指責蘇軾,眾大臣在呂大臨的帶頭下,皆跪地口呼:“皇上英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神宗搖了搖頭,萬般無奈地輕聲宣布:“眾卿平身,散朝。”
回到府邸的蘇軾余氣未消,又聽說太常博士呂大臨來訪,他連忙讓正在后院蹴鞠的書童高俅尋個理由出面阻攔。
“呂大人,我家老爺身體不適,無法見客……”
“就一個書童也學會說謊,你家老爺哪有生病?”
呂大臨趁高俅分神的時刻,悄悄溜進了蘇軾的府里。
蘇軾夫人王閏之(字季璋)見丈夫愁眉苦臉,連忙問道:“夫君因何事憂愁?”
蘇軾剛給夫人說了個大概,就聽見呂大臨在外面客廳使勁叫喊。
王閏之唯恐蘇子瞻短禮,連忙催促丈夫面見客人。
“我不想見那‘墻頭草’!
“就別小孩子氣了,其實夫君的心里很是清楚,呂大人是一心幫你!
蘇軾無話可說。
“呂大人別難為我高俅了,我家老爺不想見您!
高俅的話音剛落,王閏之便和丈夫一起走入客廳。
“有話便說,有屁就放,我不想和你與叔(呂大臨,字與叔)同流合污……”
“夫君乃大宋文豪,豈能開口就是臟話?我看呂大人來此,定然……”
蘇軾憤然喝道:“別說是來賠禮道歉,我不吃你呂與叔那一套,要不是夫人的極力勸慰,我又哪會出來與你相見?”
王閏之深知丈夫的怪異脾性,于是她面對著呂大臨微微笑言:“還是我們呂大人的脾氣好,要是換作別人,誰也受不了。”
見王閏之為自己說話,呂大臨便鄭重其事地認真說道:“皇帝為了擺脫高太后的束縛,竭力扶植新黨之人,而王安石乃宋神宗萬分倚重的朝廷大臣,他與蔡確、呂惠卿等人早就想把蘇大人趕出朝廷。您白天為了科舉考試的排名頂撞皇上,王安石定然要借機搬掉阻礙他新法推行路上的硬石頭!
“呂大人的話說得在理,夫君本應感謝才是,哪能過分責備?若不是呂大人的帶頭一跪,你指不定還會在殿上鬧出什么禍事來?”
“照著夫人的意思,我就不應該為上官均說話,而應當人云亦云、拾人涕唾。其實,看人也要一分為二,皇帝和宰相雖然在變法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偏激做法,但他們對遼人、 夏人的過分要求卻從不低頭,而反觀太后為平息邊境干戈,竟向遼皇割讓土地……”
此時,蘇軫(號小妹)也來到客廳,她感謝了一番呂大臨后,便一邊勸導大哥,一邊安撫大嫂。
蘇軾覺得自己失態,只好默然無聲地坐在椅上。
“還是我們的蘇家小妹有些能耐,幾句話便解決了大問題,若姑子還不下樓來,恐怕你大哥……”
“小妹贊同大哥的做法,上官均的策論文章,雖說在字里行間有忤逆王安石新政的字眼,但意在指出新法推行過程中的弊端所在,是一篇實話實說的應試策論。反觀葉祖洽的應試策論卻截然不同,為了高中,他竟然詆毀祖宗,以此討好銳意改革的神宗皇帝。葉祖洽與混跡官場的宵小之徒亦無半點區別,其行為令人厭惡,其做法遭人唾棄!
王閏之連連搖頭,輕聲細語地奉勸道:“我說小妹,此話只限在府內說說,若在外面議論,被人添油加醋一番之后再密告皇上,蘇家恐要大禍臨頭!
“小妹又是如何得知科舉之事?你一個女孩子家家,不在樓上書畫、刺繡,妄自議論新政做啥?”
見蘇軫夸夸其談,蘇軾忍不住地站立起來,大聲問訊。 蘇軫剛想辯駁,王閏之連忙向她遞了個眼色,而后又面對著呂大臨極為慚愧地輕聲說道:“讓太常博士見笑了,這兄妹倆都是一樣的犟脾氣……”
“說哪里話?與叔、子瞻乃多年要好的朋友,眼下是新黨得勢,只有避其鋒芒,才能免受其害!
蘇軾的心里比誰都清楚,跟皇上爭辯,給新政找碴,老相文彥博、御史中丞呂公著和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的下場便是自己的前車之鑒,可新政被人操弄,被當作了權力斗爭的工具,不但沒有減輕百姓的負擔,還造就了諸多的貪官污吏。
因書童告知家中急事,呂大人必須趕緊回府,潤之讓躺在椅上像似在閉目養神的丈夫去送送自己的合寅同僚。
見蘇軾疲憊不堪,呂大臨連忙擺了擺手,細聲細語地緩緩說道:“別打攪,蘇大人乃操勞所致,就讓他躺在椅上靜靜地休息一會兒,過些時辰便自然想開。” 蘇軾不是休息,而是心懷憂慮。他的腦海里時不時地閃現出趙頊即位以來,新政給社稷、百姓所帶來的利與弊……
治平四年(1067 年)正月,宋英宗駕崩,太子趙頊繼位。次年改元熙寧。
趙頊即位時, 北宋的統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且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契丹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
趙頊即位后不久便令王安石施行變法,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竭力反對,三人代表保守派和以王安石、呂惠卿、蔡確為首的改革派圍繞新法、舊法在大殿之上面對神宗和百官 激烈辯論與交鋒,強調祖宗之法不能改變。
因皇帝明顯偏袒王安石、呂惠卿、蔡確,文彥博、呂公著和司馬光一氣之下便請辭離開了汴京城。
廣大農民由于豪強兼并、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值此內外憂患、財政困乏之際,趙頊對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產生懷疑。年輕的趙頊有理想、有志向,勇于打破舊傳統,他深信變法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朝廷,他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廢去元老,起用新人王安石主持變法。
在王安石的力助下,開始了一場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大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 方面進行了諸多改革,對趙宋王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
趙頊一聽王安石來京,異常興奮,馬上召其進宮。趙頊與王安石晤面,聽取王安石有關政治、財政,以及軍事上的改革謀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與自己成就大業的棟梁之材。
而王安石也被趙頊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給深深折服,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不可否認,趙頊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繼位之初就能付諸實施,與王安石的大力支持有著密切關系。
熙寧二年二月,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他同時調整了人事安排,組成新的執政班子。變法措施大概分為三個部分,即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隨后各項新法逐漸出臺。新法剛一出臺,便招來了朝野的一片指責和謾罵之聲,不僅從內容和效益上對新法的推行恣意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對新法的實施大肆責伐,說王安石“變 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
在朝議紛紛的情況下,王安石不為所動,喊出了“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鏗鏘口號,趙頊對王安石表示全力支持,說:“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于事。”主張道德與功名并重,反對守舊派空言道德,政治上卻無所作為的做法。
在兩派爭議當中,趙頊先后罷退了一批對變法持否定意見的官員,如以老相文彥博、御史中丞呂公著、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等人為首的守舊派。
熙寧三年(1070 年),趙頊擢升王安石為宰相,讓其有了更大的變法權力,于是農田、水利、 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先后出爐且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
為了及時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趙頊特命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趙頊聽從王安石的舉薦,起用了呂惠卿、章惇、王雱(王安石兒子)、蔡確、曾布等一批新人。
然,新政的施行并不順暢,尤其是“青苗法”的頒布,規定以各地積存的錢谷為本,遇市價昂貴降低出售,遇市價賤低增貴收購,將所積銀兩每年分兩期,即在需要播種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則,由農民向政府借貸錢、糧。收成后,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谷物。
“青苗法”使農民在新陳不接之際,不至于受到地主的高 利貸盤剝,使農民能夠“適時趨事”,但朝廷派往地方實施新法的一些官員為了政績不擇手段,強制農民借貸錢糧。
因此,“青苗法”的頒布和實施不但遇到保守派和地主官僚的極力反對,就連百姓也怨聲載道,一些實施變法的官員還趁機向富人大撈一把,其結果,地主因收不到高利貸,他們寧愿荒蕪田地,也不肯讓農民種植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