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背信棄義
作者:
雪原 更新:2023-08-14 10:14 字數:2302
且說,那讀完三封書信后的宋使上官均,又拿起了王安石寫給他的沉重書信,由頭到尾地細看了一遍,之后上官均不僅對王芳小姐的處境憂慮重重,而且對大宋朝廷的未來牽腸掛肚,眼前總是浮現出自己北上遼國之后的那個仕宦紛爭、派系林立的大宋朝廷,他情不自禁地為大宋的將來擔心、焦慮。
其實王芳小姐能夠北上遼國,是蔡確和遼使合謀的詭計,蔡確是想利用王芳給父親的書信留言,打倒權相王安石。
可令蔡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王安石即使欺君罔上,皇帝也只是撤了他的宰執權力,并沒有降他的文官品級,為讓他日后復出留有余地。而更為糟糕的是,趙頊雖然不顧母親高太后的反對任命了蔡確為宰相,但是他卻向母親遷就、妥協,擢升了新黨默許、舊黨承認且與蔡確歷來不和的王珪大人。而就是這些還不算什么,令蔡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那極為討厭新政、新法的高太后,竟然任命變法干將呂惠卿為相,使大宋朝廷形成了三相鼎立的少見局面。
高氏重用新黨干將呂惠卿,當然不是為了兒子趙頊的變法大業,而是利用呂吉甫以牽制有投遼嫌疑的蔡持正。
王安石離開京城后,生病中的皇帝,耳邊常常想起在介甫的面前曾經立過的錚錚誓言,覺得自己對不起一心為了變法大業的王介甫。
于是,皇帝將一向反對新法的王安石胞弟王安國(字平甫)從崇文院校書的位置,擢升為御使中丞,意在彌補已失去了主持變法大權的王安石。
而此時的呂惠卿生怕趙頊重用對自己成見很深的王安國,于是,他連忙起用親信葉祖洽對王安國進行栽贓陷害,誣陷他與犯臣鄭俠勾連在一起。結果王安國被罷,回轉臨川。
鄭俠,北宋詩人,乃福建福清人氏,生于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神宗時任光州司法參軍。他善寫文章,抨擊時政,是當時敢于反對新法、新政的急先鋒。
有一年,中原諸省遇到了罕見的大旱,真可謂:焦金流石、蟬喘雷干,饑民十室九空、顛沛流離。鄭俠帶著自己繪制的《流民圖》走進皇宮,獻給神宗,并說:“旱災是因王安石變法而起,只有罷免了王安石,老天才會下雨救災。”
神宗不聽,并且一氣之下,將鄭俠貶謫廣東嶺南。
王安國、王安禮、王雱被時人稱為“臨川三王”。 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北宋文學家曾鞏謂其“于書無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 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發而精深”。
安國不但文才出眾,而且長期盡心盡力地侍奉父母,廣結善友,是臨川出了名的孝賢 人士。
因王安國是王安石胞弟,熙寧四年(1071年),神宗召見,詢問外界對王安石變法的反應,王安國對王安石變法頗有微詞,直截了當地大聲說道:“恨之人不明,聚斂太急耶!”(外面說他用人不當,斂財太著急了。) 這與神宗的想法完全相悖,神宗不悅,未予重用,只授予他崇文院校書。
王安國反對變法,因而對力挺王安石變法的呂惠卿很有意見,他曾多次勸導兄長要遠離小人。呂惠卿對此非常氣憤,熙寧七年(1074年),他趁王安石因欺君罔上被神宗罷相,借鄭俠以敬獻神宗《流民圖》,反對新法被貶的東風,誣告王安國與鄭俠同黨,使其削去官職,放歸鄉里,天下之士皆為王安國鳴冤,紛紛上疏神宗,替他打抱不平。
呂惠卿和蔡確都是權力狂。蔡確一方面用王安國之事大做文章,把呂惠卿說成是個背信棄義、人格低劣、禍國無恥的宵小之輩,一方面又讓親信邢。ㄗ趾褪澹┳珜懳恼,抨擊呂惠卿的變法主張。
呂惠卿也不甘示弱。他將葉祖洽收至麾下,并在神宗的面前告蔡確用人不當,重用了對新法持反對意見的邢和叔,還收集了蔡確與遼使茍且合謀的不法證據,立誓扳倒蔡持正。
高太后的以毒攻毒策略著實見效,新法的兩名干將“你來我往地頻頻出拳,雙方互不 相讓,打得鼻腫臉青”。神宗一氣之下,讓身處江寧府的王安石恢復了宰相職務,并且要他進京面圣,主持變法。
當王安石回到京城,見弟弟王安國被呂惠卿削職罷免,暗自神傷,心涼徹底,在一陣仰天長嘆之后,往事又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熙寧二年(1069年),宋廷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以指導新法的推廣和實施,并且在全國吸收了大批的有志之士和改革人才,已是參知政事的王安石被皇帝任命為新法制 定和施行的總領事。
此時的呂惠卿正任集賢殿校勘,編校集賢殿的書籍。王安石因和呂惠卿十分友好,所以他向宋神宗進言,推薦呂惠卿:“吉甫的賢能,豈止在當今之人中出類拔萃,即使是前世 大儒也不能輕易比過,學習先王的道理而能用于今世的賢達,只有呂惠卿!
呂惠卿因而被任命為檢詳文字,事不分巨細,王安石必定和他計劃、商議,凡是涉及變法的奏章都出自呂惠卿的手筆。
呂惠卿因此而成為新黨的核心人物,當時的官員稱王安石為孔子,呂惠卿為顏淵,而王安石和呂惠卿也默認了這樣的師生稱號。
因王安石的大力推薦,熙寧二年(1069年)九月,呂惠卿被神宗提拔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寺。
同年十月,司馬光入宮奏對,宋神宗向他詢問對群臣的意見,當問到呂惠卿時,司馬光上諫說:“呂惠卿此人邪佞,不是良士,都是因為他的作為才讓王安石招致朝野的誹謗。
王安石賢良卻固執,又不諳世務,呂惠卿謀劃變法的方略,并通過王安石極力推行,因此讓天下人認為王安石也是奸臣。近來官吏的提拔又不按次序進行,致使大臣非常不滿!
神宗說:“呂惠卿進獻對策條理明晰,是個十分難得的變法人才。”
司馬光奏曰:“呂惠卿確實文采出眾,思辨明慧,可他用心不正,但愿陛下能慢慢考察。歷史上,像江充和李 訓這類的奸人倘若沒有才干,如何能夠打動君王得以重用?”宋神宗一聽,默然無語。
司馬光又給王安石寫信,說:“呂惠卿是諂媚阿諛之人,對大人現在而言確實有順從合意之快感,一旦大人失勢,他必定出賣大人換取利益!蓖醢彩瘜λ抉R光之言深感不悅。
熙寧三年(1070年),已為宰相的王安石在神宗面前極力推薦呂惠卿,呂惠卿被趙頊 擬為參知政事,成了當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其地位要遠遠高于同是參知政事的蔡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