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九)
(按:筆者于百度時,發(fā)現(xiàn)與本書同名作品,屬于一時沒有注意。那是1982年由大連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史研究會編纂的有關遼代南京,也就是現(xiàn)在北京的歷史研究著作,有副標題。為避免混淆和產(chǎn)生侵權(quán)嫌疑,筆者給本書也加個副標題,叫做“燕京春秋——風云舊事”,特此說明!P者)
前文曾提到過,亦增幼年時期身體不好,經(jīng)常吃中藥,喝中藥湯,所以對于藥之苦味,并沒有什么反感,大抵是一憋氣,一碗藥湯便咕嘟嘟地灌進腹中。這也屬于沒辦法的事。那時候?qū)τ谑裁础笆撬幦侄尽币矝]概念。直到長大以后,才逐漸明白所有事物均有兩面性,不可矯枉過正,過于偏激與沉迷的道理,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話沒錯,但也不是喝得越多越好,說得越多越好,還是要看人的適應力與耐性,節(jié)制與適可而止,還是必要的。
上文說了很多由于不可抗力的疾患,所產(chǎn)生的人間的悲歡離合的事情,但多數(shù)還都是旁人,同學朋友,包括一些親戚的,亦增并未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所受到的震動與刺激,也并不是那么十分的強烈,但亦增本人和至親所遭遇的病患,則印象極為深刻,難以忘懷。
亦增本人大約是“內(nèi)熱”體質(zhì),容易上火,喝水少了,便會有口腔潰瘍的癥狀出現(xiàn),而且不是在口腔內(nèi)部,而是嘴角。后來據(jù)了解,這是一種什么缺乏癥,大概是缺乏某種維生素B族的體現(xiàn)。嘴唇起泡,大概人人都碰到過,亦增發(fā)作的次數(shù)較多,特別是少年和青年時期,作息、飲食起居方面不大注意,容易引起。這種病癥其實不算十分厲害,有自愈性,即使不用藥和采取治療措施,一般也在一周十天左右便能恢復,只是不加注意的話,容易常犯。一般都是嘴唇某處,大多是嘴角干澀發(fā)癢,有小包凸起,繼而疼痛干巴,腫脹,還不能用手觸摸,否則會散布蔓延。有時候是黃色的,有時候也充血,是紅色的,幾天后往往會逐漸干燥結(jié)痂,嘴唇開合受影響,特別是吃飯喝水,均有不便,十分難受,直到痂皮完全長成并脫落,算是微小然而難堪的小毛病,對飲食和容貌外觀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
亦增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這病鬧得厲害的一次,大約是剛上小學的時候,由于不注意,用手摳摸,引起發(fā)炎癥狀,原來只是在嘴角起泡,后來慢慢擴展到整個下巴,有些潰膿,疼痛難忍。當時一開始并沒有去醫(yī)院就醫(yī),而是采取老辦法土方子治療,先用紗布浸熱水輕輕擦洗,然后用燒焦碾碎的黃豆末,混合香油涂抹,弄得下巴黑乎乎一片,十分影響“觀瞻”,關鍵是這個辦法并不怎么“奏效”,一連搞了十來天,不見好轉(zhuǎn)。作為愛蹦愛跳的小孩,這種狀況實在是難受,天氣炎熱,又不能老戴著口罩“遮丑”,亦增心理狀態(tài)是“崩潰”的。后來家人帶亦增去北京兒童醫(yī)院就醫(yī),亦增記得一位和藹的中年女大夫接診,端詳了片刻就認定了病癥,說可以使用快速消炎恢復的方法,開了一種涼涼的白色藥膏,涂抹上沒有兩天,傷口潰瘍面便迅速干涸結(jié)痂,很快脫落,以后再也沒有那么嚴重的情況出現(xiàn)過。亦增后來想,“諱疾忌醫(yī)”是不行的,老辦法和偏方有時管用,有時根本無用,還是要因病因人,對癥下藥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