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電影與電視劇(一)
亦增小時候,特別是沒上學之前,去影院看電影的機會并不是非常多。一個是年齡小,當時為少年兒童拍攝的影片很少,另一個是作為雙職工家庭,雖然電影院的票價相比于今天來說并不高,不過一兩毛錢,卻也算是一種相對“奢侈”的享樂方式。畢竟,當時的某些國家領導人,也不過是在住所觀看一些“內部參考”的引進電影,作為文化生活的調劑。
當時離家比較近的影院,應該算是花市電影院,從亦增所住的西興隆街一直向東,經東興隆街便可到達,走路大約十五分鐘的樣子,在不乘車只步行也可接受的范圍之內。花市那里,現在以新世界為中心,已經形成了一片商業和辦公樓聚集的地域,但在當時,還沒有什么大的建筑,比不得前門的老字號商業區,東單王府井的百貨大樓、東安市場等全國人民到北京來都要光顧的繁華地界,那里只有一個新華書店規模比較大,這個花市電影院,就在新華書店的東邊不遠。
要說相對比較有名和“豪華”的電影院,都在當時的東城和西城,比如西單附近的首都劇場,還有東單的大華電影院。當年大華電影院是北京市相當有名的電影院,無論是設施設備和人氣,大概都名列前茅。亦增也曾經在這里看過幾場電影,印象也比較深刻。當然,后來大華電影院也經過了改造,作為老資格的影院,與在改革開放后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出的商業區域與設施設備都堪稱先進的影院相比,它除了位置上佳以外,已經沒有太多的競爭優勢。雖然也增添了情侶鴛鴦座等,但整個電影市場的不景氣,并不能因為它歷史悠久便對它另眼相看。不過作為亦增來講,盡管去過很多更奢華的觀影場所,但對大華還是有著一種特殊的童年回憶和“情結”。
亦增記得,大約在七十年代中期,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叫做《爆炸》,是引進的外片,至于是哪個國家的電影,大概情節如何,因年齡太小,已經沒有什么印象。唯一令亦增記憶深刻的,是影片中,有許多戴防毒面具的人晃來晃去,亦增是個膽小的孩子,對這種怪模怪樣的裝束感到有些“恐怖”,特別是一群似乎“無臉”的人,拖著長長的大象一樣的鼻子(防毒面具的排氣孔)走來走去,讓亦增看完后,晚上很久都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