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理論自覺為文學導航
作者:
樹紅霞 丁曉峰 更新:2025-11-09 10:42 字數:1149
福建的文學之舟,自古便從蔚藍起航。《山海經》中“閩在海中”的古老記述,早已為這片土地注入了奔流的藍色血脈。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帆影、媽祖信仰播撒的和平之光、惠安女頭巾包裹的堅韌身影……這些不僅是文化符號,更是文學書寫的深邃礦藏。
正是這片豐沃的海洋文明土壤,孕育出閩派文藝獨特的氣質。近年來,福建海洋文學創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一個令人矚目的“新海洋文學作家群”崛起于中國文壇。其中,湯養宗的詩歌《偉大的藍色》探尋著海洋的哲學深度,楊少衡的《深藍》以深海養殖串聯起現代生態與歷史記憶,陳毅達的《海邊春秋》描繪了平潭開放開發的奮斗史詩,李師江的《絲路古船》《黃金海岸》則以恢宏筆觸再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魅力。此外,林那北、須一瓜、李秋沅、蔡崇達、陳春成、龔萬瑩等風格各異的作家,紛紛將筆觸伸向海洋,他們筆下的《夜晚的潛水艇》《命運》《島嶼的厝》等佳作,共同構成了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今年6月發布的“2025中國海洋文學年度榜”中,《夜晚的潛水艇》《黃金海岸》《命運》《偉大的藍色》《島嶼的厝》等福建五部作品赫然在列,彰顯其不容忽視的創作實力。
創作的繁花,需要理論的灌溉。“閩派批評”沒有停留在掌聲之中,而是主動為這股潮流“命名”與“立心”。
“福建憑借其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淀,率先提出‘新海洋文學’,本身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文藝報》副總編李朝全系統闡釋了其“三新”內涵:立足新時代,在海洋強國戰略與文化自信的宏大敘事中尋找文學坐標;理念新,秉持與海洋和諧共生的新創作理念,超越傳統文學中征服海洋的對抗敘事,轉向對話與共生;視野新,具備全球化的開放視野,使海洋敘事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學橋梁。這三大維度,將“新海洋文學”從題材分類提升至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的價值高度。
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主席陳毅達從認知演進角度,揭示了海洋文學創作深層的邏輯。他提出,人類對海洋的認知與實踐,經歷了從“下海”“探海”到“知海”“親海”,最終走向“建海”的演進過程,為作家們理解自身書寫的歷史坐標提供了清晰框架,并強調福建獨有的海絲文化、僑鄉文化、閩臺淵源,恰是“新海洋文學”不可替代的特色所在,而未來的關鍵在于“找到核心方向與著力點”。
這場由“閩派批評”發起的理論構建,其視野是開放的,并未局限于本省。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思看來,新海洋文學是一種“地方路徑”,但它沿著漫長的海岸線展開,在空間上天然地貫通了南北,打破了地域的隔閡;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培浩梳理了“新海洋文學”這一概念的源流,并將其與“新南方文學”進行比較,聚焦海洋文學內在的擴張性特質;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研究處副處長、副研究員李壯則通過對比南北媽祖信仰的差異,生動論證了海洋文化內部的多樣性,為新海洋文學的多元形態找到了文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