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錨:構建獨特的海洋敘事
作者:
樹紅霞 丁曉峰 更新:2025-11-09 10:43 字數:999
海是具體的,有特殊的內涵,既屬于自然界,又屬于文學、屬于社會科學。廈門大學電影學院教授鄭國慶從同根同源的臺灣海洋文學出發,將其與福建的新海洋文學實踐進行對照,進而引出“什么是新海洋文學”的核心命題。
事實上,在“閩派批評”的審視下,“新海洋文學”的范式特征愈發清晰——它被概括為“介于中國鄉土寫作與西方海洋書寫之間的另一種形態”。
陸地與海洋的“共生敘事”。文藝批評家們敏銳地指出,新海洋文學超越了“陸”與“!钡亩獙αⅰ1热,陳毅達的福建海洋書寫,充滿了濃郁的故鄉情結,既有對海的夢想,也有對山的靜思。在《海邊春秋》中,嵐島的活力源于背后大陸的支撐。這種敘事既承認陸地是身份的基石,又將海洋視為拓展自我的空間,創造出依賴與超越間的文學張力。
海洋形象的“友好重塑”。文藝批評家們觀察到,作家筆下的海洋經歷著一場形象革命。它不再是西方古典文學中那個未知、危險的狂暴自然力,如小說家、編劇李師江《絲路古船》所描繪的,海洋已成為無拘無束的自由之境、孕育無限可能的希望空間。這一轉變,契合了新時代中國與海洋關系的深刻變化。
全球化下的“地方重建”。面對文化趨同,新海洋文學展現出另一種姿態。福建省作協名譽主席、小說家楊少衡的《石化島》觸及此議題,其“新”恰恰體現在對“地方性”的創造性重建上——在全球化浪潮中,主動錨定并升華自身的文化身份。
懷舊與先鋒的“雙重變奏”。在須一瓜、李秋沅、龔萬瑩等小說家的作品中,文藝批評家們捕捉到一種獨特的美學混合:對傳統的深沉眷戀,與敘事技巧的先鋒探索并存。在這些作品中,作為故事背景的鼓浪嶼,處在全球進程的共時性中,又蘊含著時間停滯的深厚記憶,有著某種揮之不去的懷舊氣息。
“經過作家們接續耕耘,福建海洋文學形成了有別于海南、廣東、山東等地作家書寫海洋的獨特地域氣質。在福建作家筆下,無論是深海夢游還是現實體會,都以海洋的神秘與疏離為底色。作品中光怪陸離的海上周游與水底奇遇,讓我們見識到了作家們的奇思妙想。”廈門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張惠娟舉例說,長篇小說《深藍》獲得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支持,就是最好的例證。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對此寄予厚望,他指出:“海洋文學在新時代文學中成為重要增長點,承載獨特文化價值與時代使命。中國作家將海洋作為重要創作題材,展現海洋的壯麗與神秘,挖掘海洋文化內涵,使海洋敘事成為促進文明對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