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潛:批評與創作的雙向賦能
作者:
樹紅霞 丁曉峰 更新:2025-11-09 10:44 字數:810
“閩派批評”的活力,絕非書齋里的閉門造車,而是在與創作現場的激烈碰撞中迸發。此次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個理論家批評家與作家深度對話的“磁場”。
楊少衡結合《深藍》創作,提出海洋文學需兼具“空間感”(海陸結合)與“歷史感”(時代定位),將地域敘事置于時代發展的宏大背景中,這是創作實踐對理論思考的印證。小說家林那北、龔萬瑩則從在地經驗出發,為理論注入鮮活血肉。林那北分享了福建特有的民俗風情,強調創作源于自身經驗與在地環境,而非受限于某種學理框架;結合自己的小說《珠寶蟹》,龔萬瑩談及閩南語氣質與海洋的“未知傳奇性”,提出新海洋文學的靈魂在于流動的交流以及海洋的未知性與傳奇性,并坦言“創作不能以‘新海洋文學’為明確目標,否則會束縛思維的翅膀”。這種作家的自覺,恰恰反向要求批評必須更具包容性與洞察力。
“對我而言,這場文化對話,就像一場生命深處的航行。”聽著海浪聲長大的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陳冬梅動情地分析,福建新海洋文學最根本的“新”,在于它突破了“海洋與人類對立”的傳統認知,實現從征服海洋轉向擁抱海洋的敘事,即從“借海洋為背景”到“以海洋為主體”的方法論轉向,這一判斷精準把握了創作實踐的深化軌跡。
對于未來,學界與創作界發出了建設性聲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協主席謝有順認為,海有一種超然的力量,從海洋的角度認識海洋文學的書寫很有意義,自古以來,有很多人通過土地與海洋的對比看出很多問題;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山東省作協主席黃發有則將老家福建的海與工作地山東的海進行對比,發現兩地的海有很大的差異性,海洋文學在題材、寫法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特點,“這幾年,寫近海的多,寫遠海的少,應該有更高的站位,將海洋文學當成文明反思、生命哲思的載體”;揚州大學教授顏水生呼吁,新海洋文學應更深度契合“鄉土中國向海洋中國轉型”的時代進程,作家需關注深海經濟等重大現實,深入實地體驗生活,探索時代之“新”為文學創作注入的賦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