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視角多樣化,理論視點專業化 ——“首屆網絡文學評論大賽”綜述
作者:吳長青      更新:2018-06-23 19:17      字數:8490
    2016年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新媒體文學委員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會、愛讀文學網、山東師范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網絡文藝評論大賽”(以下簡稱“大賽”)經過半年的征稿,共收到近500篇參賽稿件,作者覆蓋了大陸省份的高等院校文學研究者、專業評論家以及愛好網絡文學的受眾人群。總體上看來,本次大賽無論是從參賽踴躍度,稿件的質量,還是所評論的作品類型上,與國內繁榮的網絡文學發展態勢基本一致,反映了網絡文學發展的整體格局,參賽稿件從不同角度對我國重要網絡文學作品的藝術經驗進行了學理性的探討,展示了我國網絡文學評論的實績。

    本次大賽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網絡文學“經典性”凸顯,評論文本形式極具豐富性和針對性

    大賽參賽作品所涉及的網絡文學文本類型多樣,其中的類型有都市、現實、幻想、官場、軍事、歷史、架空、耽美、武俠、玄幻、仙俠、修真、青春、言情、女性、穿越、探險、偵探、科幻以及解構等等,基本涵蓋了網絡文學的所有類型,可謂“面闊體全”。

    本次大賽110篇初評參賽入圍作品中涉及的評論作品共53部,其中,所評論作品《悟空傳》有9篇,《歡樂頌》《后宮•甄嬛傳》各7篇,《從你的全世界路過》5篇,《瑯琊榜》《蝸居》《羋月傳》《山楂樹之戀》各4篇,《花千骨》《十宗罪》3篇,《余罪》《何以笙簫默》《遍地狼煙》《盜墓筆記》《微微一笑很傾城》《誅仙》《失戀33天》《木蘭無長兄》分別是2篇。在萬眾期待網絡文學“經典”性的呼聲之下,這樣的關注點或可作為一種未來“經典”的參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參賽者的閱讀傾向,那些在讀者中有著廣泛接受度的作品往往是受到影視劇青睞的作品。與此同時,這些評論文章在評論作品時,也會涉及相關電影、電視劇等多種形式文本,理論視點包涵了網絡文藝理論研究、網絡作家作品研究、比較文學、網絡文學史以及網絡文學與傳播的關系研究等等。在視角和視點上都有新的突破,一方面突出了大賽作為網絡文藝的綜合性特點,另一方面體現出批評的理論自覺,學院化批評范式正在逐步建立,同時最值得稱道的是大眾文化批評與審美批評形成一種互補,共同為網絡文學批評的“百花園”增彩填色。

    二、網絡文學理論批評范式和評論體系的建構呼之欲出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網絡文學日臻向經典化方向邁進。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網絡文學多版權的開發,網絡文學與影視、動漫、游戲等藝術樣式的融合度不斷增加,新型的網絡文藝形態正在逐步形成,但是網絡文藝評論理論的滯后同樣會制約著網絡文藝的健康發展,因此,呼喚網絡文藝批評范式與評論體系的構建已經成為網絡文藝界的共識。

    本次大賽的參賽文章體現出自覺的理論意識,批評范式形式多樣,既有對中國傳統批評“文法”的借用,如對網絡文學作品人物刻畫、作品結構、作品意蘊等技法的辨析,也有對西方文學批評范式的借鑒,比如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等理論在批評文本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運用。

    除了大量具體的作品評論文本之外,還涌現出一批對文本之外的“網絡文學新批評”范式建設的理論探討。楊俊蕾教授在其《重繪文學與現實的漸近線——從網絡原創小說〈余罪〉反思真實書寫問題》一文中指出:“從網絡原創小說《余罪》繼續向外推溯,能夠引出很多值得反思的新增問題。比如網絡小說與中國文化傳統的關系,與中國當代現實的關系,以及網絡化的寫作在何種程度上催生文學自身的概念改變。與此相聯,文學評論的思考與進行方式,文學理論的思考與學術范式,是否都需要在這個新興前提的參與下做出及時的調整與回應,來實踐一種新型的研究。”這是一種積極的探索精神,也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嚴肅的學術態度,更是作為文學批評家對網絡文學評論的一種高屋建瓴的理論自覺。

    孫可佳則從整體性上思考網絡文藝批評范式的建設問題。她從“匪我思存與網絡言情”入手,探索這類小說的“模式化的言情策略”,立足于這樣的整體性研究,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匪我思存的小說繼承了才子佳人傳統,也和其他網絡言情小說一致地展示了都市奇觀與權力想象,更有著獨特的“**”特點,這些構成了匪我思存的網絡言情模式。同時,通過對其寫作的分析,可以觀察到網絡言情小說的獨特書寫策略。這種可貴的理論探索勇氣,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謝瑞平結合自身的基層批評實踐,認為需要拓展批評話語,尋求接地氣的批評資源,多層次、全方位擴大批評視野。他主張接納“草根派批評”, 核心是接納草根評論家。他認為:“草根評論家‘站在低處’有三個表征:一是批評主體身處‘低處’,二是批評對象側重于‘低處’文藝家、作者,三是關注‘低處’讀者。草根評論家在批評文藝名家時也是‘站在低處’,因為低所以拍不到肩膀、看不到臉色,從而沒有太多顧慮;因為低而著眼于細處、堅持問題導向,做到‘有好說好,有壞說壞’。”這既是重新確立一種批評主體,同時也可看作是建立一個新的批評倫理。

    三、從傳統的網絡文學文本研究到網絡文學作家研究的跨越

    眾所周知,文學批評包含作家、作品的評論、研究以及文學史研究。網絡文學批評同樣如此。由于網絡文學具有多邊性與跨界性的特點,網絡文學主體研究需要一種跨學科和破邊界的研究,如果囿于傳統學術思維的框框,甚至采用舊瓶裝新酒的權宜之策,勢必造成研究的浮泛與空洞。

    本次大賽除了對具體作品的評論文章之外,難能可貴地出現了對網絡作家整體分析的評論文章。由作品論及作家,這是當下網絡文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寫出經典性的作品才能成就作家,也只有優秀作家才能貢獻優秀的作品。當然,由于網絡文學的“經典性”還是一個“歷時性”的過程,這就給網絡作家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使得研究具有客觀性和有效性,這雖然有待時間的檢驗,但并不因此否定研究中的高度“認知”。同時,由于網絡作家多是高產寫作者,面對 “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如何整體性地把握網絡作家的創作同樣也是一種難度,因此對網絡網絡作家研究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

    歐造杰的《以靈活創新之筆抒寫青春多彩之生活——評網絡作家九夜茴的小說創作》從九夜茴小說的主題與愛情題材,以及小說結構和敘述手法的多樣性,人物形象、語言等方面探討九夜茴獨特的創作個性與其作品的藝術特征。李玉萍的《“情義為先”的堅持——評晉江定離的修真小說》認為,晉江定離的修真小說,有令人驚艷的設定;有逆境奮斗求生的熱血;有令人捧腹又可愛的各類萌物;有發人深思的善惡之辯及游離于善惡之間的復雜人性的刻畫;還有最珍貴的“情義為先”的價值堅持和守護。定離修真小說“情義為先”的價值堅持,為價值取向日益暗黑化的修真小說發展注入溫暖和亮色,同時也帶來了修真小說價值取向破而后立、回歸主流價值的希望。石立燕的《“他者”的生存景觀:阿耐小說中的女性書寫》認為,阿耐女性書寫的意義在于,無論是面對家庭社會的“性別他者”還是面對城市的“空間他者”,她們從未放棄為自身注入新的意義。小說在追求女性經濟獨立的基礎上,導向的是心靈空間的飽滿和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致力于建構一種新型的兩性關系。阿耐的小說延續了傳統文學對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同時又拓展了女性書寫的通俗性和當下性,帶上了網絡文學的特質。

    伴隨著網絡文學“經典化”的歷程,經典網絡作家同樣也會成為一種別樣的景觀,這幾篇評論文章通過對重要網絡作家所有作品的全面閱讀,分析了作家的總體創作特色,作品的藝術價值及其文化意義,這無疑為如何深入評判網絡作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路徑。

    四、網絡文學史研究異彩紛呈,探索了網絡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可能性

    網絡文學文本經典化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必由方向,也是網絡文學的核心價值之一。開啟對網絡文學經典文本研究也是撰寫網絡文學史的重要環節。

    魯迅認為:講文學的著作,如果是所謂“史”的,當然該以時代來區分,“什么是文學”之類,那是文學概論的范圍,萬不能牽進去,如果連這些也講,那么連文法也可以講進去了。史總須以時代為經,一般的文學史,則大抵以文章的形式為緯,不過外國的文學者,作品比較的專,小說家多做小說,戲劇家多做戲劇,不像中國所謂作家,什么都做一點,所以他們做起文學史來,不至于將一個作者切開。中國的這現象,是過渡時代的現象,我想,做起文學史來,只能看這作者的作品重在那一面,便將他歸入那一類,例如小說家也做詩,則以小說為主,而將他的詩不過附帶的提及。① 這對研究網絡文學史同樣具有一定價值。

    上文所論述的文學史的編寫方法,同樣也是魯迅先生構建中國古代小說史研究體系的經驗之談,他從三個方面概述了文學史的寫作方法:“一是文學史的寫作應以時代為經,以各個時代的文章形式為緯。二是注重文學作品的研究,而對于文學的概念、特征不作分析,免得文學史與文學理論混為一談。三是作品的歸類,以其文學成就的高低及其作品的形式進行歸類。”② 回溯當下,網絡文學史的撰寫是網絡文學研究的重要工作,目前已經有學者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毫無疑問,網絡文學評論是網絡文學史的前期工作,網絡文學史的撰寫必須建立在豐富的網絡文學評論的基礎上。

    難能可貴的是,本次大賽中也出現了一些有文學史理論意識的評論文章。禹建湘、黃惟琦的《“暢銷”與“經典”的距離——以〈微微一笑很傾城〉為例》以顧漫的《微微一笑很傾城》為例,從小說人物的設定、語言等方面剖析暢銷作品成為文學經典的幾個核心要素。其中有豐富題材形式,拓寬讀者范圍;提高主題立意,挖掘社會深度;嚴控網絡語言,遵循文學審美;拒絕沉溺網絡,介入現實生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這不僅給顧漫本人的創作提供了積極的參考,同時也是對當下網絡文學創作生態進行了整體的觀照,尤其是廓清了兩者之間的界限,對網絡文學的整體發展具有一種正本清源的指導價值。程海威的《史學視野下的回眸:〈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之意義與局限》一文對漢語網絡文學開宗立派的標桿作品——《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進行了文學史意義上的整體觀照,其對網絡文學史研究從立意到方法都提出了個人的觀點。王青的《從〈后宮•甄嬛傳〉探析網絡小說經典化過程》則從小說文本、影視作品、文本接受以及文學批評四個方面揭示了網絡文藝經典化的基本路徑。這些文章雖然評論的是具體的網絡文學作品,但其對網絡文學經典的內涵、作品的文學史意義、網絡文學經典化過程的探討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為網絡文學史的撰寫打下了基礎。

    五、“縱橫交錯”的網絡文學比較研究

    網絡文學脫胎于傳統文學,是對傳統文學的一種發展。作為文學批評的一種手段和方法,須借鑒多種藝術手段的長處,整體性的對網絡文學進行“適度”研究,應力求在大的文學、文化視野中通過比較來認識網絡文學的特點。這是由文藝的普適性、大眾性以及廣泛性等特性決定的,它先天就具有“縱向繼承、橫向對比”的社會特征,既是社會的,也是歷史的。因此,網絡文學的“比較研究”也就附著在文藝的內在特性里。

    李莉教授的《論網絡小說對中國當代文學之貢獻——以〈明朝那些事兒〉為例》將網絡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與傳統文學在創作題材、敘事話語、文本結構、表現手法和美學風格等方面進行對比,充分肯定《明朝那些事兒》在繼承傳統歷史小說創作特點的基礎上,實現了“以好看”為宗旨,以“輕松”閱讀為目標,以及在文體、話語、結構等方面所進行的大膽創新,為當代文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經緯、王春曉的《〈瑯琊榜〉和〈基督山伯爵〉復仇敘事比較研究》一文則為中西方文學的“橫向對比”。 作者通過對《瑯琊榜》和《基督山伯爵》的對比分析來揭示東西方復仇敘事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復仇文化的差異與局限性。其中,作者揭示出《瑯琊榜》為代表的 “中國式”復仇的目的性、集體性與法外復仇性。而同樣以復仇為題材的《基督山伯爵》描述的則是一種“西方式”的復仇,與“中國式”復仇相比,西方復仇帶有寬恕性與個體性與法內復仇性。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以歸結為東西方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不同。結論稍顯簡單,但“比較”不失為一種研究網絡文藝的有效方法,也拓展了理論視野。

    六、對網絡文學寫作方法的研究是對當代寫作學的貢獻

    當代寫作學亟待需要一種完善的機制來補充與發展,風行海外的“創意寫作”是寫作學的范疇。而在當下的中國,寫作依舊停留在傳統的公文寫作和秘書學的部分交叉學科功能上。網絡文學作為類型文學的一種完全具備了類型寫作的可復制性的特征。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對網絡文學寫作方法的研究則完全可能建構中國的類型文學寫作學——一種依托網絡文學寫作模式的類型文學創作學體系。

    大賽中涌現了像賀予飛的《評徐公子勝治修真小說〈神游〉—— 網絡類型寫作的突圍與重構》,李嘯洋的《〈失戀33天〉:語言修辭、性別巡視與場景地理》,以及陳娜輝的《〈不負如來不負卿〉:跨層敘述的元語言沖突與知識煉金術》等作品,這些文章從作品的構思、語言、修辭、場景、結構等方面深入闡釋了網絡文學作為類型文學“創作學”意義上的若干創作要點。

    七、對“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關系的辨析

    這里所說的“傳統文學”既有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也包括“五四”新文學的“傳統”,特別是注重以傳統“家、國”觀念為主體,主張“文以載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主體的文學“傳統”。本次大賽中有的文章從中國古典文學出發,看到了網絡文學的歷史土壤對當下暢銷書寫作的影響,比如亓慧婷的《論六六的〈蝸居〉對傳統通俗小說的繼承》認為,《蝸居》從多個角度展開故事的講述,情節跌宕起伏、沖突不斷,這都是傳統通俗小說的敘述特點在當下的運用。同時,作為大眾文化,《蝸居》在小說的消遣性、趣味性、娛樂性等方面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些一以貫之的特點無疑使其在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兩種風格的雙向借鑒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張力。身兼作家、學者身份的葉煒則從自身創作實踐中看到了一種融合的可能,反過來說,網絡文學是可以做到不以反叛傳統文學來獲得“合法性”的,同時還可以合理吸收傳統文學的優秀基因。同理,傳統文學也沒有必要以自尊獨大的仰頭的姿態藐視網絡文學的客觀存在,兩者是可以做到一種良性的互補。(葉煒:《兩架馬車與雙線合一-從長篇網絡小說〈裂變中國三部曲〉看文學的融合》)

    當然,作為一種獨立的網絡文學樣式,能夠總結與發掘網絡文學的自洽的規律以及自身所具備的“獨立性”本身就是網絡文學批評的首要旨歸。因此,能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起一種具有張力的批評顯得特別有意義。王月的《網絡言情小說對本土文學傳統的延續與裂變》思路特別可取,觀點也比較有見地。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網絡文學批評者們與網絡文學創作者一樣一直受著傳統文學的滋養,沒有這種滋養從事網絡文學批評與寫作就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網絡文學從根本上說,是傳統文學在新的媒體形式下的繼承和發展,對不同的作家來說,師承的文學和文化傳統的是有差異的,要有效地闡釋網絡文學,廣泛閱讀,深入闡釋網絡文學對傳統的文學的繼承與裂變將是網絡文學研究永遠的話題。

    八、對經典網絡文學作品的期待與深情呼喚

    前文說到網絡文學批評渴望具有“經典”的網絡文學文本與“經典”網絡作家這兩個維度來支撐。這也是網絡文學作為獨立文學批評對象的前提。本次大賽主辦方負責人之一的周志雄教授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論述,他說:“網絡文學評論不能停留在貼吧、知乎、龍空、天涯等論壇上的讀者評價層面,不能由簡單的‘點贊’來替代,也不能停留在大而化之的‘商業化’‘娛樂化’‘大眾化’等簡單印象之中,而應主動走上一條學院派道路。這是因為,與網民自發評論的感性化、零散化、圈子化、粉絲化傾向相比,專業評論往往能在更為宏闊的文學、文化視野中,探析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間的內在肌理差異,理性認識網絡文學的特征與價值,從而對作品作出深刻、有效的理論闡釋,推動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促進網絡文學作品的經典化。” ③

    大賽作品中有作者從傳統的“文學性”和“現代性”兩個層次進行觀照,應該說這樣的角度是符合文學研究的基本規律的。選取的角度也是具體的,特別是能從細節入手,針對特定對象采取特定的批評話語,從而對作品做出了有深度的闡釋。比如:許玉慶的《變革中的文學與沉潛的文學性——從〈網逝〉看當下網絡文學中的文學性書寫》,盧玉潔的《魂落忘川猶在川——〈忘川〉宿命書寫中的現代性》等等,都是基于這樣的歷史的、個體的歷史話語分析方式對文本進行一種的闡釋。

    網絡文學研究需要哲學、文化層面的洗禮,特別是需要現代美學的觀照。單純、抽象地談“經典”是不切實際的,網絡文學的“經典”性需從價值內涵出發,而不僅僅靠商業攻略或是機械借鑒傳統文學創作與研究的方法對網絡文學進行“整改”或是“修理”,這也是網絡文學發展現狀對網絡文學研究者提出的挑戰。

    九、網絡文學的寬廣出路在現實題材

    網絡文學具有類型多樣,形式多變,題材廣泛,傳播多元等等特點。文學批評需要多維、多向、多層、多極透視并尋找到獨具特色的文藝個性,這是網絡文學評論精彩而迷人的根本。

    眾多的網絡文學評論能夠立足這樣的基本思路,同時,采用超越傳統的評論方法和評論手段,別具心裁,深入藝術內部,挖掘其獨特的藝術特點,既顧及到文藝作品的藝術審美,又能尊重大眾文藝的基本特性,同時又不被其商業性和娛樂性所遮蔽。在這個意義上,大賽評論作品異彩紛呈,美不勝收。其中,以李盛濤的《〈彈痕〉:一部顛覆傳統軍事小說敘事規范的網絡文本》、蘇勇的《歷史、民族與英雄的別樣書寫 ——評現實主義力作〈遍地狼煙〉》、孫敏的《“青春寫作”的仙俠小說——評〈花千骨〉》、唐小祥的《既無所歡,何樂可頌——評阿耐的〈歡樂頌〉》為集中代表。這些文章所評的作品受眾面廣,現實主義精神特質比較明顯,因此,社會關注度也比較高,如何有效把握這些重要題材的作品也是網絡文學評論所必須面對的。在處理若干歷史問題,以及用一種歷史觀對現實進行對照時,文學的精神向度和現實觀照就可以清晰地展露出來。不僅僅涉及到歷史觀的問題,還有一種參與現實的勇氣問題,網絡文學正是懷著這樣的現實精神把觸角伸到了歷史的暗處。誠如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所說的那樣:“相較于幻想類作品,現實題材作品能更直接地表現、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的發展理念,能更直觀更生動地體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接地氣,食煙火,從而能更好地起到感染人、影響人、激勵人的作用。第三,現實生活的生動性、曲折性、豐富性,為網絡文學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和故事人物,可以避免幻想類作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創作窘境。從長遠看,網絡文學的寬廣出路在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高原高峰在現實題材。” ④

    十、大眾文化批評是對專業網絡文學批評的一種補充和完善

    毋庸置疑,網絡文學創作植根于民間,其大眾性的特點決定了網絡文學批評同樣具備民間性的特征,甚至還有一些“微論”或“口水論”等形式。我認為對這樣的批評應該有一種包容的胸懷,大賽中我們也期待這樣的批評出現。老哈的《從甲骨文到火星文》,暮色星痕的《〈斗破蒼穹〉書評》,張璐琪的《十年〈誅仙〉》,吳雅祺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評桐華〈步步驚心〉》等作品呈現了一種鮮明的“網評風”,這些評論文章往往比較感性,不太注重學理,但能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亦不乏精彩之論。

    當然,我們歡迎的是一種有價值的,真正來自網絡文學文本閱讀體驗之后,具有理性精神的大眾文化批評和審美批評的有機融合。也許,這樣的批評范式和精神的建立仍舊需要假以時日,樂觀地看,這一切無非就是時間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來說,本次網絡文藝評論大賽實現了一種預先構想的目標,以“賽”引“創”,以“評”促“建”,這是我們的期待。

    總之,本次大賽是第一次中國網絡文學評論隊伍的集體亮相,其參賽的作者多以高校的青年學者和在校博士、碩士、本科學生群體為主,他們的參賽文章在學術水平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優秀青年學者對網絡文學的研判頗有深度,在網絡文學研究方法上的探索也頗有價值,而有些文章是參賽者學術起步期的作品,其理論思維、學術視野、藝術判斷力還顯得有些弱,但無疑,他們在文中所體現出的閱讀網絡文學的激動與興奮,他們面對網絡文學時的敏銳與思考,都是有學術價值的,他們生在網絡文學的時代,網絡文學伴隨著他們的成長記憶,他們見證了網絡文學的發展壯大歷程,他們是網絡文學研究的新生力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次大賽學院參與的熱情明顯高于民間,這是網絡文學批評逐漸被主流接受的重要信號,同時也對我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命題:網絡文學批評如何不被狹隘化和小圈子化,如何體現出大眾文化的廣泛性和群眾性,特別是如何在傳播新的網絡文明,構建新型文化等新的歷史課題面前有所作為。這亦是舉辦本次大賽的初衷,我們將為此不懈努力。

    注:

    ①魯迅:《致王冶秋》,《魯迅全集•魯迅書信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頁。

    ②趙維國:《魯迅的小說史研究與小說史研究體系的構建》,《寧夏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③周志雄:《網絡文學呼喚專業評論》,2017年1月4日,光明網(http://wenyi.gmw.cn/2017-01/04/content_23404999.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inzoom=1

    ④陳崎嶸:《網絡文學的寬廣出路在現實題材》,2017年1月25日,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7-01/20/c_129454232.htm

    作者:吳長青,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委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新媒體文學委員會秘書長。

    文章來源:《名作欣賞》2017年第10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新梅瓶1一5集在线观看| 师尊要被cao坏了by谦野|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91在线播放动漫| 亚洲免费一级片| www.爱情岛论坛| 视频二区好吊色永久视频| 污污的视频在线播放| 我和岳乱妇三级高清电影| 国产男女插插一级|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z0z0z0另类极品| 男女无遮挡边做边吃视频免费| 日本人视频-jlzzjlzzjlzz|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台湾三级香港三级经典三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美女把腿扒开让男人桶免费| 晚上睡不着来b站一次看过瘾| 天天色天天色天天色| 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www.九色视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一区麻豆 |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中文天堂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 可以免费看污视频的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女| jizz日本黄色| 欧美日本另类xxx乱大交|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