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李子媛痛別江州(三)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6-27 22:32 字數:2197
李子媛向文校長遞交了請調報告,書面上的理由是父親年老體衰,不適應城市生活,需要有人照顧。但她卻將事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統統向文校長作了如實的匯報。像她的養母尤亞男,有了事情,跟天下人隱瞞,不跟文建國隱瞞一樣。她認為,如果對文校長不說實話,那就是做人的不道德。
建國對她先前的戀愛略知一二,還曾祝福她找到一個“好人家”。哪知事情搞到如此地步,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關心沒有到位,如果尤亞男活著的話,要罵我呢。我對這個外甥女是怎么照顧的?唉,可憐的孩子!
當李子媛提出要帶學生到世業洲旅游一天的破格要求時,文校長很爽氣地同意了。他知道這是她兌現對學生的諾言。文校長親自參與了活動,還請了兩位青年男教師“保駕護航”。隔江過水的,他放心不下,何況她目前的處境?
學期結束前,十三中召開了首屆“感動十三中十大人物”頒獎大會,這是十三中歷史上的第一次,極其隆重。李子媛老師等10名師生入選。文校長親自宣讀了李子媛的頒獎詞。
文校長對她的頒獎詞是:李子媛老師是十三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僅是她外表的美麗,更在于她心靈的美麗。她當選的理由是:她憑借自己執著的追求和努力的工作,讓我們看到了農民工子女的希望,看到了農民工的光榮。我們這些“城里人”應該向農民工致敬,向92屆5班的全體同學致敬,向班主任李子媛老師致敬!
文校長知道李子媛的現狀和內心世界,同時也認定李子媛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老師,他在宣讀頒獎詞的時候竟然有點悲壯。
有領導和老師在議論,今天文校長這是怎么啦?不就是表彰一個年輕女教師,至于嗎?哦,聽說文校長和她的母親是小學同學呢。哦,那也不至于嘛?
李子媛在學生中考之后,一門心思地考慮,如何讓盡量多的學生在追求人生理想時,具有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幫助學生填報志愿要恰如其分,符合學生個人的發展趨勢,適當超前,跳一跳,夠得到。
李子媛給陳來娣的定位是沖一沖重點高中,實在不行,普通高中保底,她必須接受全面的教育,發展空間大,為將來從事社會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李軍可以報考職高,三年以后,爭取對口單招。現在技術工人嚴重匱乏,說不準,他可以在江州成為某個專業的領軍人物。并且讀書期間沒有經濟壓力。
王濤肯定是重點高中,按他的智商和身體條件,今后以學術研究為終身職業,上帝關上了門,自然打開了窗子。
金芝萍和潘蘭花都可以報考旅游學校,金發展得好,可以成為管理人員;潘無論在什么崗位,都是好員工,好的普通員工。
在學生填報志愿的三天里,她和每個同學都進行了一次談心,還和部分家長進行接觸,希望讓更多的孩子填報職業學校——既有把握,也能減輕經濟負擔;學個一技之長,將來就業也容易。
可是無論李老師如何苦口婆心,多數家長還是堅持報普高,哪怕自費,掏個幾千塊的腰包(真掏腰包的時候,他們也會心疼)。反正他們也不和李老師多理論——知道說不過她,也知道李老師是誠心實意為他們好,但就是固執己見。
填報志愿的最后一天,教室里聚集了相當多的家長。李老師看看大多是應該填報職業高中的學生家長,心里有底了。既然你們堅持要填報普高,那為什么拖到最后一天了,還沒敲定?你們顯然是吃不準,想聽聽我李老師的“高見”。
“要我說,我知道你們都相信我李老師。”她還是決定再做一次工作。人心都是肉長的,坦率、真誠,加上換位思考肯定還是可以說服一些家長正確選擇志愿的。她和大家開始了拉家常式的談話,“我和你們的孩子在一起三年,馬上要分手了。他們都喊我子媛姐姐,但是我和在座的年齡一比,我發現我虧吃大了。”
李老師的玩笑話拉近了她與家長的距離,許多家長爽朗地笑了起來,他們跟著自己的孩子叨光了。原來坐著的,都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一個個很巴結的樣子望著李老師。
“你們肯定聽說過‘龍生龍,鳳生鳳,生個老鼠會打洞’的俗語,這在‘文革’時期曾經給多少家庭帶來過不堪回首的辛酸和殘酷。其實,這句話本身,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但把它套用到社會生活中,固定為人的發展模式,則是一種偏見、歧視,甚至是侮辱。是對人性、人權的扼殺。
各位家長的學歷層次不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超越自己,長江后浪推前浪,可以讓他們生活得更加幸福一點,這是人之常情。今天最后一天了,志愿懸而未決,說明家長對孩子的重視,但是我想問的是,你們到底有沒有分析過自己的孩子究竟適合朝哪個方向發展?你們的孩子有沒有考慮今后讀清華、讀北大的?哦,沒有。怎么沒有呢?大家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嘛。
對啊,大家還是很理智的嘛。我們當中有不少人是經商的,你們每天考慮最多的應該是今天營利多少,我付出的勞動,是否物有所值?值,我就干;不值,我就不干。對不對?其實選擇孩子的讀書方向也是一樣,根據每個孩子平時的成績和模擬考試的成績,我可以很負責地幫助他們選擇。值不值?當然由你們自己最后決定。另外我要提醒大家,不要忽視孩子自己的興趣,不要忘記中國的一句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還有,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三(5)班拍畢業照的那天,李老師流露出少有的傷感。三年了,最后一學期竟然減員三個。一個是真正的流生,一夜之間他和父母去向不明,消失得無影無蹤,泥牛入海了;一個叫著蔣鎖茍的,隨父母到廣東打工去了;再一個就是李斌,兩個月前,他的父親出了交通事故,需要回老家養傷,李斌只能跟隨父母親一起轉學回去了。
李斌的離開,讓全班都不是個滋味,這個“討喜寶寶”帶給大家太多的歡樂,雖然有時候他很犯嫌,可一旦沒有了他的犯嫌,全班好像又少了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