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錢老師家教定論(二)
作者:
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8-01 17:08 字數:2249
“我是老師,下班以后請我談工作,也就是請我‘家教’。不知費用幾何?”袁校長繼續開著玩笑。
“請你享用目前市場上最名貴的南山咖啡,而且還提供香煙。家教費夠否?”甄記一邊說話,一邊摸出一包綠摩爾,遞了遞,自己抽出一支。
袁校長和甄記者一起不出聲地笑了起來。
袁校長吮了一口咖啡,開始言歸正傳:“好,現在正式回答您提出的問題,一看家教是否是業余時間;二看本職工作是否是稱職;三看有沒有誤人子弟;四看有沒有騙取錢財;五看有沒有違法。”
甄記者來不及記錄,從坤包里拿出錄音機。
袁校長瞄了一眼,繼續說,“一看、二看”是學校管理的范圍;“三看、四看”是學生及其家長把握的;“五看”需要社會共同協調。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需要提倡、鼓勵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上,放在自身對更高層次的追求上,放在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上;同時對個別以營利為目的,以搞‘有償家教’為追求,且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教師,加以恰如其分的教育、告誡和處理。對個別的害群之馬,必須嚴懲不貸。”
他喝了一口咖啡,放下杯子,又點燃一支香煙說,“據有關資料披露,在一個社會人均GDP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的時候,也就是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公民對教育的期望值尤其偏高。這是一個普遍的歷史發展規律,所以我們要……”
甄記者也不含糊,她一邊點燃綠摩爾,一邊又問,“但我們總得有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吧?”
“老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是吧。我先講個故事,關于扁鵲,名醫扁鵲,您是知道的。但這個故事您未必知道。”
于是袁校長就說起了故事。
有一天,魏文王問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仨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曰,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
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呢?”袁校長不指望對方的回答。
他接著說:“病前、病初、病重。我們只知道扁鵲是名醫,是神醫。不知道他兩個兄長的醫道其實決不在他之下。我們管理一支隊伍,管理一所學校,其實就是社會的管理,也都同理。
我們這個社會只知道扁鵲,而不知道扁鵲的兩個兄長,正說明了普遍存在的一種通病——寄希望畢其功于一役,寄希望于‘扁鵲再世’。而忽視了早期的、常規的、規范的、根本的、人性的諸多因素。
最高明的醫術,應該是于病情發作之前,鏟除病因;治病于病情初起,則次之;像扁鵲這樣的名醫,只能算作再次之。
扁鵲也很有自知之明。我們更需要的是扁鵲長兄的醫術,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就能規范老師的行為,規范社會行為,就……”
“那您的意見究竟是什么?請明示!”她顯然不甘寂寞,見袁校長長篇大論,還講了故事,她希望袁校長早點拿出看家本領來。
袁校長見甄記和自己互動了,越發激情燃燒。
“依鄙人之見,當前需要的,一是希望廣大教師能夠本著為人師表的態度,正確對待家教問題;二是希望有關行政部門,不僅僅是教育部門,能夠制定關于家教管理的法律法規;三是希望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適中。俗話說先做人,后做學問。對孩子期望的重點,對孩子衡量的標準,應該首先看是否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四是希望全社會對家教多給點寬容,其實對任何外部事物都應該給予寬容,多點冷靜的思考,然后再想方設法拿出點行之有效的措施。千萬不可急風驟雨式的,運動式的,不要動輒戴帽子打棍子,上綱上線。”
袁校長看看甄記,故作心有余悸狀,“有句話,我不知當說不當說?”
甄記者綻開笑容,“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是不會戴帽子打棍子上綱上線的。”
“好,過天我請你吃飯。那我就說了,”袁校長深沉地盯住甄記漂亮的眼睛說,“家教,包括‘有償家教’,并非洪水猛獸,充其量也只是社會轉軌時期泛起的浪花。通過浪花,可以看到生活的五彩繽紛。”袁校長竟然玩起了浪漫。
他見甄記者似乎沒有動靜,又接著說,“不要見到浪花就推波助瀾,不要見風就是雨。你們記者不要老是和學校過不去,和醫院過不去。你們開口就是教育亂收費搞家教,閉口就是醫院看病貴收紅包。老師和醫生,現在都被放在爐子上烤呢!總不能讓我們的白衣天使個個都申請頭盔、警棍去上班吧?他們可都是和諧社會的中堅啊!”
袁校長重新點燃一支煙,不放心似地又補充說:“當然我不是說學校和醫院就一點問題也沒有。”
甄記吟吟地笑了起來,不作任何回答,只是微微頷首,摩爾的煙灰長長的一大截掉了下來。她知道袁校長講的頭盔警棍是有所指的,那是江州市區某醫院前不久剛剛發生的事情。
不過袁校長也太謹慎了不是?最后一句就是脫褲子放屁呢。
再想想,也難怪他,有時記者為了產生轟動效應,會自覺不自覺地斷章取義,指鹿為馬;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本末倒置,夸大其辭。為的就是產生新聞效應,一個轟動的新聞效應。
甄記者一邊慢慢地攪拌著咖啡,一邊很細巧地品嘗著,她聽得很投入。袁校長的話音剛落,她又問:“那么按你的意思,當務之急應該怎么做呢?”
“當務之急?當務——急什么呢?”袁校長一點也不急,他說,“天是塌不下來的。我就問你一句話,甄記者,你回答得好,我請客;回答不好,你埋單。”
甄記者點頭,表示同意。
“您,甄記者,也算是江州名記了,您兒子的家教究竟是不是非請不可?”袁校長講話用上“您”稱呼對方,表面看,是敬重,其實就是調侃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