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生活就是苦中作樂——趙本夫
作者:
愛讀網編輯部 更新:2025-02-04 10:59 字數:2219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水,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情。《大風歌》出自蘇北,而《拔根蘆柴花》出自揚州。興化這個地方就特別愛出才子,從施耐庵的《水滸》到劉熙載的《藝概》,再到今天畢飛宇的《玉米》,興化成了中國文壇一道獨特的風景。這種獨特,源于其風水,源于其風情。
多水的興化養育了興化才子們出色的領悟力。他們在興化這塊土地上生活和寫作,興化人的生活,其實也是中國人的生活。他們為我們再造了一個文學的興化,其實也是為我們再造了一個文學的中國。有時候,我真想到施耐庵鄭板橋的興化去看一看。最近,作家劉仁前的長篇小說《香河》帶我完成了興化之旅。掩卷之余,多水的興化愈在我的面前生動起來,那些生活在香河的男男女女,他們活得很沉重,又活得很快樂,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苦中作樂。
正如劉仁前在《香河》里所描述的那樣,“蘇北興化屬水網地帶,出門見水,無船不行。河道野藤般亂纏,有河必有村,有村必有河。河是藤,村是瓜。瓜不離藤,藤不離瓜。三步一村,五步一舍,大大小小,瓜兒似的,村舍相挨。”的確,興化的村莊總是像瓜一樣結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上。香河是興化烏金蕩的一個支流,香河村就是這根藤上的一只苦瓜。而一個村莊就是一個社會,陰陽互動,里面鮮明的地域特色,更為小說增添了精彩。可以這么說,這是一部里下河興化版的《邊城》。
長篇小說的寫作不是短跑,而是一次馬拉松。在這個文學的馬拉松的路途上,作家要始終飽含情感,用盡筆力和全部人生的積累,來塑造筆下的人物。稍有不慎,都會前功盡棄。要不是劉仁前自己所說,很難相信眼前這部32萬字的作品,他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我想,他所倚仗的是生活,是他生于斯長于斯的多年的生活積累幫助了他。
看得出,劉仁前對他所描寫人物真是太熟悉不過了。《香河》中的人物都各有特色,男人如念不忘香河是個出能人所在略顯迂腐的柳安然,雖到處播種但恪盡職守的村支書香元,精于摸魚之道的譚駝子,隱晦的王先生,喊人起床做飯上工勞作的生產隊長祥大少,為了一頭母牛而瘋掉的光棍漢癩扣伙;女人如堅韌的三奶奶,聰明的巧罐子,無奈的來娣子,勤勞而略顯風騷的香玉,癡心守候自家男人最后上了吊的啞巴,被逼向自己小叔子借種的李鴨子。這些男人和女人漸漸老去,而年輕的男人和女人們又在淚水和汗水中成長起來,比如做了二流子之后衣錦還鄉的春耕,掙扎在兩個姑娘之間的春雨,精心打理代銷店心里始終忘不了東北的二侉子,游手好閑到處揩油的阿根伙,為愛而苦惱結果霸王硬上弓的陸根水,為了一件的確良襯衫而脫光上身的翠云,剛烈又苦命的琴丫頭,愛得很聰明的楊雪花,敢愛敢恨敢作敢當的赤腳醫生水妹子。歲月的流逝,讓香河村的第三代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兩小無猜的喜子與小英子,他倆后來都成了令香河村人驕傲的新一代大學生;聰明機靈的摸魚兒,精明能干的月香,后來的香香店要比她父親的代銷店張羅得更為出色呢。生活的苦與情愛的樂交織在一起,日出日落,春來秋去,他們各自攜帶著自己的命運在香河村的生活中穿行,用堿性很重的烏金蕩和香河的水灌溉自己的明天,到了最后,我發現香河村的那些鄉親們全身布滿了驚人的水銹。這水銹也是中國人的永不改變的土黃色。
讀《香河》有一個問題無須回避,那就是它的性描寫。作家為我們呈現出的性描寫是多層面的,有著不同內涵的,我們從中讀到的決不僅僅是“性”。柳春雨與琴丫頭之間的性描寫,溫暖而纏綿,美好而深情;香元、祥大少、阿根伙與多個女人之間的性行為,則帶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蘇北農村明顯的時代印記;瘌扣伙與阿花恢復了性之本義,二侉子與李鴨子為的是傳宗接代,譚駝子樂此不疲更多的再現了生活的貧瘠與單調,正所謂“貧困之地多生兒”。
支撐起《香河》的,還不僅僅是上面所提及的人物。劉仁前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富有濃郁蘇北里下河風情的香河。那滿眼都是蘆葦野雞野鴨滿天飛的烏金蕩,那鋪滿開著小白花菱角的香河,那田野上的風車、河面上的渡船,那人聲鼎沸的打谷場……在這特定地域上滋生出來的一切,與女人蠻相宜的水淋淋的粽箬,香河人吮吸起來有滋有味的螺螺,通常被農家作為消閑食品的炒米麻花,令小孩子們垂涎的臘八粥、糖團,凡此等等。更值得稱道的是,香河村人把結婚張羅得有聲有色,有板有眼,作品對婚俗風情的描述頗為生動,為原本略嫌苦澀的生活增添了些許亮色。
生活是苦中作樂,而寫作本身也是苦中作樂的事件。記得略薩先生說過,寫長篇小說的作家都是一個自己食自己尾巴的怪獸。寫作《香河》的仁前的確在吞食著自己的尾巴,他一直生活在基層,對于家鄉,對著中國的底層,有著自己較為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正因為他根植于最結實的大地,所以《香河》中的鄉親們才如此的鮮活。里面人物的口頭禪,各種土生土長的歇后語,每一個人物的小細節,無一不給人以較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仁前給予這些人物的是中國人特有的生命力,不管是苦的,樂的,愛的,恨的,仁前都把他的愛獻給了他們,正如他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所述:“謹以此書——獻給生我養我的故鄉,獻給故鄉死去和活著的鄉親們”。
很多年前,劉仁前就以小說《故里人物三記》贏得了全國小說的獎項,這么多年來,他工作之余埋頭寫出了不少小說散文,他的小說和散文都很特別,有著顯著蘇北里下河地域特色。我想,可以用一個句子來概括,那就是“有汁液”。這汁液就是生活的汁液,是作家生命的汁液,也是滋養我們文學之樹最需要的汁液,愿大家都來讀一讀這部 “有汁液”的小說。
(本文發表于2006年4月13日《文學報》,2006年第六期《中華文學選刊》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