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里的“音弦回蕩”(一)
亦增成年以后,看過一部前蘇聯的戰爭史詩巨片《莫斯科保衛戰》。這個分為三部,長達好幾個小時的戰爭巨制,非常形象而生動地描述了一九四一年冬天,蘇聯與德國軍隊圍繞蘇聯首都莫斯科所進行的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攻防戰。那些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無論正方反方,都在影片里栩栩如生地體現。蘇聯領袖斯大林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演講,是精彩而雄渾的。電影中的各種戰爭場面,令人難忘。不過給亦增印象十分深刻的,卻不全是這些影片中的這些角色。說起來,譯制片廠的翻譯功底深厚,配音演員的表現也十分出彩。而有一個段落情節,就是在莫斯科廣場上,女青年英雄卓婭和她的幾個伙伴正在放氣球興奮地交談之時,忽然從廣場的廣播中,傳出嚴肅而莊重的播音——這個配音,是中國著名的播音員方明配的,在全片中僅此一段——
“莫斯科廣播電臺,莫斯科廣播電臺,蘇聯公民們,就在今天早上,法西斯德國入侵了我們的國家,他們的坦克和步兵,踏入了我們的國土,列寧格勒,布列斯特,明斯克,日托米爾,基輔,遭到轟炸…………”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中國,電視機還基本沒有出現在普通人家庭里,人們還獲取外界知識與信息的渠道,大多還是書籍、報紙與廣播。從時效性上來講,書籍是最慢的,報紙,特別是日報,比較及時與詳細,但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閱讀報紙的習慣,而最快捷方便的,便是一部收音機。在沒有電視以前,這是家庭里的必備物件之一。當然,從實用性和對于生活的價值來講,它遠不如自行車、縫紉機等當時的大件,不過它所給人帶來的信息方面的獲取與了解的便捷,又是其他東西無法代替的。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對于老百姓來講,大多是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那些當時耳熟能詳的播音員名字——齊越,虹云,林藍,方明等,通過他們的語音播報,而走入千家萬戶的。當然,如果你是一個體育迷,那么播音員張之和宋世雄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除了各種曲藝音樂節目——京劇樣板戲和地方戲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之外,在那個年代里,還有些曲調也是經常出現的,例如召開國家會議時候的國歌、國際歌,以及重要人物逝世時的哀樂。
作為童年時代的亦增,從廣播里的收獲也是很大的,獲得很多歡樂,增長很多知識,了解很多信息,萌發許多夢想……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有這么幾項:評書,相聲,和少兒節目小喇叭。當然,作為自小對體育運動有興趣的亦增來說,體育新聞和體育直播,也是樂在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