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里的“音弦回蕩”(三)
相聲這門藝術,產生于清朝道光同治年間,其祖師爺據說是原八角鼓藝人張三祿,他創造了單口相聲這一藝術形式,后經間接傳承,以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等發揚光大。到了清末的時候,原來的街頭藝術慢慢走入茶館和達官貴人的宅邸堂會,出現了以“萬人迷”李德煬為代表的相聲“八德”,其中的周德山,便是后來相聲泰斗馬三立的師傅。相聲以京、津和奉天(沈陽)為盛行之地。在解放前不過是藝人謀生的一種手段。解放后經過整理整合,成為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笑的藝術。相聲界里故事多,精華和糟粕并存,即使到現在,也糾纏不清,師承,規矩,門派,雅俗,爭個不亦樂乎。不過作為一門藝術,亦增認為,它的主要功能還是娛樂生活,當然也要弘揚善,鞭撻惡。
在電視還沒有普及之前,廣播里面的相聲節目還是非常受大家歡迎,除了相聲迷以外,那會兒真去茶館和俱樂部聽現場相聲的并不是很多。當然有些文藝演出和慰問活動,相聲藝人演員也往往會參與,包括抗美援朝慰問團里也有著名相聲藝人小蘑菇。亦增算不上相聲迷,即使到現在,也沒有專門去德云社聽過相聲,不過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廣播里播過的很多相聲倒是耳熟能詳,記憶猶新。
在改革開放之前,相聲界的傳統相聲較多,當然也有諷刺社會現象的鞭撻相聲,比如姜昆和李文華著名的“如此照相”,另外經過馬季先生的提倡與實踐,歌頌相聲這一形式也成為一種形式,比如他說過的“友誼頌”,姜昆李文華說的“我與乘客”,賈繼光魏蘭柱說的“華山群英”等等。
說到相聲功底和名氣,侯寶林和馬三立無出其右。盡管在他們之前,仍然有許多名宿,但跨越共和國建國前后,相聲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很大的提升。侯寶林大師說學逗唱俱佳,曾經和郭啟儒等合作過一個諷刺社會不良現象的“游園驚夢”,并拍成了電影,老先生的“夜行記”、“戲劇與方言”、“關公戰秦瓊”等,是不可多得的經典。馬三立大師輩分更老,風格幽默獨特,是津門和中國相聲界的標桿式人物,他的“十點鐘開始”、“買猴”、“逗你玩”等,令人忍俊難禁,余音繞梁。相聲后來傳承廣泛,在祖國大地多處開花,亦增喜愛的相聲演員有不少,以姜昆李文華、馬季趙炎、侯躍文石富寬等最為樂聽,他們各有自己的拿手段子,爭奇斗艷,各擅勝場,不過亦增更鐘愛姜昆李文華的“時間與青春”、“祖爺爺的煩惱””、“哺乳詩”等。到今天,很多大師已經去世,他們的相聲作品在網上還能夠找到,有時亦增也復聽幾段,覺得回味無窮!